諸葛亮(圖片來源:手繪插畫Winnie Wang/看中國)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膾炙人口的小說,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該書描述了吳、蜀、魏三個國家之間的政治與軍事故事,其中諸多歷史人物的對話及行動很有閃光點。相信大家對諸葛亮總是以羽扇綸巾造型出場、帶兵打仗會選擇乘坐四輪車等等描述印象深刻。只是,奇怪的是,諸葛亮的雙腳沒有殘疾,乘坐跑不快的車打仗也相當不便利,為何還要如此做呢?對此,歷史學家分析後,歸結出幾項原因。
想知道《三國演義》主要在描寫什麼,只消透過民間流傳的一句老話:「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即可得見《三國演義》中的權謀鬥爭究竟有多激烈了。既是如此,羅貫中想必在智慧非凡的人物上,歷經一番精心琢磨。是的,經過劉備三顧茅廬而請出山、作為「智者」代表、願意支持較弱的蜀國一方而逆流而上的諸葛亮,被許多人視為完美到極致的人物,其一生是了不起的存在。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的乘車內容
只是,不少人感到不解,為什麼諸葛亮很常以乘坐四輪車的方式出現在戰場上呢?
關於諸葛亮乘坐四輪車的畫面,可在《三國演義》中的一些篇章中瞧見:
〈諸葛亮智辭魯肅,趙子龍計取桂陽〉:
只見對陣中,一簇黃旗。門旗開處,推出一輛四輪車。車中端坐一人,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執羽扇,用扇招邢道榮曰:「吾乃南陽諸葛孔明也。曹操引百萬之眾,被吾略施小計,殺得片甲不回。汝等豈可與我對敵?我今來招安汝等,何不早降?」
〈孔明定計捉張任,楊阜借兵破馬超〉:
孔明乘四輪車,綸巾羽扇而出,兩邊百餘騎簇擁,搖指張任曰:「曹操以百萬之眾,聞吾之名,望風而逃;令汝何人,敢不投降?」
〈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
只見蜀兵門旗開處,關興、張苞,分左右而出,立馬於兩邊;次後一隊隊驍將分列;門旗影下,中央一輛四輪車,孔明端坐車中,綸巾羽扇,素衣皂縧,飄然而出。
〈出隴上諸葛妝神,奔劍閣張郃中計〉:
孔明又令三萬軍各執鐮刀、馱繩,伺候割麥。卻選二十四個精壯之士,各穿皂衣,披髮仗劍,簇擁四輪車,為推車使者。令關興結束做天蓬模樣,手執七星皂旛,步行於車前。孔明端坐於上,望魏營而來。
諸葛亮乘坐四輪車的原因
由於諸葛亮的雙腳並無殘疾,坐車打仗也十分不方便,因此大家無法理解這番操作究竟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迷惑敵人嗎?如果沒有起絲毫作用,難道不怕敵軍攻過來,轉身離開時跑不快嗎?對此,一些人士認真分析後,給出了四大原因。
第一種說法
此說是由歷史學家分析所得來的結果。諸葛亮乘坐的四輪車,理應是由戰車改造的指揮車。雖然坐在車上會難以下車,但卻能向士兵傳達「跟各位同進退」的意思,這能安穩眾人的心,並能提升士兵的衷心度。換言之,就是一種收攏人心的謀略。
不過,要注意的是,諸葛亮乘坐四輪車這一登場方式,只出現在小說中,並非歷史實況,因此不可混淆。此外,縱使在小說中,諸葛亮也不是每一次都乘坐四輪車,之所以演變出了經常搭四輪車的形象,主要還是源自於影視作品特意進行誇張鋪陳,要營造諸葛亮視覺上的從容形象的效果。
第二種說法
由於諸葛亮不斷殫精竭慮的處理蜀漢國事,導致身體健康因為過度勞累而亮起紅燈,進而無法再騎馬。在此狀況下,應戰期間只能改搭乘四輪車。
第三種說法
由於諸葛亮乘坐的四輪車,是不經裝飾(包括沒有刷油漆等等)的素車。因此乘坐素車帶兵出征,充滿了政治色彩,可藉此證明自己才是大漢正統,是師出有名。
第四種說法
此說比較玄奇,亦無依據。民間傳說諸葛亮與孫臏均是姜子牙轉世,而孫臏在世時,曾經遭受龐涓迫害、遭到臏刑,導致日後無法行走。因此,日後在為齊國征戰時,登場時往往是乘坐在四輪車上。當換到諸葛亮這一世後,延續了孫臏那一世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