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中秋節應景名作(圖)

作者:清淺整理 發表:2024-09-11 19:1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提到中秋節佳作,不少人幾乎都會聯想到蘇軾的《水調歌頭》。
提到中秋節佳作,不少人幾乎都會聯想到蘇軾的《水調歌頭》。(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蘇軾的《水調歌頭》,素來是公認描寫中秋節的最著名佳作。今天除了要再「老名作」重提之外,還要說說另一首同名詞牌:米芾的《水調歌頭‧中秋》。

蘇軾《水調歌頭

喜迎中秋節,率先要談的,當然得是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又被稱為《元會曲》、《臺城遊》等。民間傳說隋煬帝楊廣在開鑿汴河時,曾經創作了《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包括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則是中序的第一章。

蘇軾在《水調歌頭》前作了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清楚說明此詞是因為思念弟弟蘇轍,而在丙辰年(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的中秋夜所作。想必後人閱讀至此,會深感棠棣之情是如此深厚、感人。

其實,蘇軾原是擔任杭州通判,但因弟弟蘇轍在山東濟南為官,故特地請求北調,後來被派往密州(現今山東諸城)擔任太守一職。可惜的是,北調後的蘇軾依舊無法如願的跟弟弟相會。創作《水調歌頭》之際,蘇軾已有七年未與弟弟相見了。就是在這般無奈的情況下,又逢月圓人團圓的中秋節,想念弟弟的蘇軾遂一面賞月一面飲酒,直至天亮,並創作了這一首《水調歌頭》。

米芾《水調歌頭‧中秋》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宋代米芾《水調歌頭‧中秋》: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倍覺不勝幽。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可愛一天風物,遍倚欄杆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

大家應該比較不瞭解此作,不妨先看看翻譯吧!

翻譯

中秋時,搗衣聲夾雜著風聲,蟠蟀似是思索涼秋。望著這般景象,不去學宋玉那樣的抒發悲愁。收拾起淒涼的心緒,給每個酒樽都斟上美酒,內心更覺得幽靜無比。一輪明月掛在南樓,正是充滿情趣之所在。

悵惘滿懷,拿起笛子吹奏,笛音悠揚。在這清平夜,就將這地方借給我,供我痛飲。望著這一日可愛景緻,倚著曲折的欄杆,宇宙在我眼中如若浮萍般。喝醉酒就感覺睏乏了,就這樣倚靠在枕頭上臨江睡去,不知何時才會醒來。

米芾是書法大家,但詩詞成就相當有限,當然就更無法跟蘇軾相比。只是,這一首描寫中秋的《水調歌頭‧中秋》,卻是筆法巧妙、獨具特色的詞作。為甚麼呢?因為米芾雖然是寫中秋節賞月,卻故意撇開月亮不談,率先描述對晚來的秋意的感受。簡而言之,米芾要寫賞月卻不寫月華,偏偏訴說個人對景的感觸。此外,米芾是在書法上成名,卻膽敢創作一首跟蘇軾的《水調歌頭》同名的詞牌,且敢勇於創新、獨樹一幟,令此作充滿了「不循規蹈矩」的獨特風格,實屬不易。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