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駐中大使:北京對台好戰犯下了錯誤(圖)


2024年11月6日美國駐中國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在中國北京大使館舉行的美國大選觀察會上發表演說。
2024年11月6日美國駐中國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在中國北京大使館舉行的美國大選觀察會上發表演說。(圖片來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月11日讯】美國中國大使伯恩斯即將離任,任內他一再向中國政府表示,現今採取如此好戰、試圖來威脅台灣的做法是「錯誤」的,其實北京應該與台灣的總統賴清德對話,可是卻被北京拒絕。

伯恩斯(Nicholas Burns)在下週即將離任,繼任者是前聯邦參議員帕度(David Perdue)。帕度於去年12月初獲得了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的任命,該項人事案必須經參議院通過。

10日,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播出了編輯庫茨-菲蘭(Daniel Kurtz-Phelan)和伯恩斯的Podcast的專訪。伯恩斯回顧他從2022年擔任駐中大使之後,處自己理美中關係的方法。他在訪問中多次強調盟友對於美國的重要性。

關於台灣議題方面,伯恩斯表示,出了北京,就很少中國人會與他討論到台灣,而話題多是圍繞於美國是否會核發簽證給中國學生、投資或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然而在北京時,中國領導階層不論在公開或者私下的場合,每天都會向他表明中國對於台灣的戰略雄心。

伯恩斯稱,美國對「一中政策」的立場很一致,也一再告訴中國,現今採取如此好戰、或者試圖威脅台灣的做法皆都是「錯誤」的。美國十分積極地履行台灣關係法下的責任,且堅持兩岸長期以來的分歧必須用和平方式解決的原則。

伯恩斯稱,我們挑戰中國,認為他們必須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我們認為,中國政府應該有更好的做法,來與台灣當局進行對話,與賴清德總統對話,可是他們卻拒絕這麼做。

「美國在印太地區加強能力,以應對任何可能的情形,在這幾年可以看到,日本對於台海議題的立場已經更積極且更清楚表態,菲律賓也是一樣;此外,歐洲議會、法國國民議會也有多名議員訪問台灣,對於台灣表達了政治支持和人道援助。」

他說,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過去2年也一再公開提出警告,若台灣海峽被封鎖,將會對於全球經濟造成很嚴重的影響。

至於目前的台海情勢是否比他才剛上任之時緊張,伯恩斯稱,他同意美軍印太司令部的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曾經於國會上發表的說法:「我們必須每天皆做好準備」,不能夠考慮5年、10年或者15年後這樣的時間表。

伯恩斯也提及,美國官員包括了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及與他在內,都曾經多次告誡中國,中國於南海的作為不應該跨越紅線,依據美國和菲律賓的共同防禦協議,美國方面有協防菲律賓的義務。

伯恩斯表示,他從24歲於國務院擔任實習生迄今,從事外交工作已45年。在此期間他所學到的根本教訓就是「美國擁有強大的實力」,但非常大的程度上,特別在印太地區,我們的力量是來自於我們的同盟關係。比如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和澳大利亞,我們於這裡的條約盟國,已經擴展了美國的力量。」

「美國若想要在美、中競爭中勝出的話,就必須與美國的盟友之間保持緊密關係,不能夠拋棄我們的盟友,不可以公開批評或者羞辱他們,同時不能公開挑戰他們的邊界及國家主權,我認為這就是美國外交政策重要議題」。

伯恩斯的談話,似乎在回應日前川普說要買下格陵蘭及控制巴拿馬運河等主張。但伯恩斯並不願多談川普上台之後的美中關係,僅說,應該要給川普時間。美國對於中國政策有大致的共識,因此他希望帕度在任內順利。

伯恩斯指出,他剛上任之時,面對中國於東海、南海非法建立基地,且還大量搶走美國製造業的工作機會,原本將準備採取強硬的立場,不過現在離開中國時,我的焦點則是競爭。他的工作有8成是集中於競爭的面向,有2成是交流。其實,中國意在印太地區超越美國,但美國不能讓此種狀況發生,不過完全不與中國進行合作也是不利的,所以美國必須與中國和平共處。



責任編輯:王君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