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部江蘇省南京市集裝箱港口(圖片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2月12日訊】中國近年來在海外港口的投資擴張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巴拿馬運河周邊地區。多位專家週二警告稱,中國在全球港口的軍事與商業雙重用途基礎設施建設,可能為其未來投射力量提供關鍵支持,進而影響全球貿易與地區安全。
中國對海外港口的控制力持續增強,尤其是在巴拿馬運河附近的布局,已引發國際社會對其地緣政治與安全影響的憂慮。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去年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的港口投資項目遍佈全球,總數達129個,其中超過一半位於西半球的重要航道和戰略要衝。這些投資不僅包括股權收購,還涉及港口建設與運營,且存在一定的軍事與商業雙重用途潛力。
巴拿馬運河周邊的中國影響力引發美國關注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及其政府高級官員,此前已明確警告中國在西半球的惡意投資所帶來的安全風險,尤其是在巴拿馬運河附近的投資。美國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日前出訪巴拿馬,外界普遍認為其行程的關鍵議題,是遏制中國在西半球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特別是重申美國對巴拿馬運河的控制。
本週二(2月11日),美國國會眾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召開聽證會,討論中國海事擴張帶來的安全挑戰。委員會主席卡洛斯.吉梅內斯直言不諱地表示,中國通過國有企業如招商局港口控股、和記港口控股、中遠海運等,控制了包括巴拿馬運河附近的關鍵海運基礎設施,這可能威脅到美國的商業航運、情報安全與海軍行動。他進一步指出,中國企業還涉足美國港口,尤其是中遠海運,涉嫌非法商品走私,進一步加劇了國家安全風險。
「儘管巴拿馬政府最近宣布將對和記港口進行審計,但這遠遠不夠。我們不需要審計,我們需要行動。美國絕不能、也不會接受一個外國對手——尤其是一個公開尋求削弱美國全球地位的國家——掌控對美國國土安全、軍事準備和經濟穩定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他說:「美國必須向西半球的合作夥伴明確傳達一個信息:如果你希望從與美國的安全合作和經濟夥伴關係中受益,就必須遠離中國國有企業。中共無權塑造我們地區的經濟和安全格局。」
中國港口投資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挑戰
去年6月,吉梅內斯與一眾美國立法者共同發布了一份報告,披露中國的海事擴張對美國經濟與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報告強調,中國國有企業上海振華重工覆蓋美國超過80%港口的起重機建設和服務業務。美國聯邦調查局還在2021年發現,輸入美國巴爾的摩港的上海振華重工岸橋起重機存在情報收集設備。
華盛頓智庫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亞洲項目高級研究員孔適海(Isaac B.Kardon)在聽證會上警告說,中國企業在西半球港口的布局可能為中國軍方提供在美洲投射力量的機會。「中國軍方可能利用這些設施在本半球投射力量。其次,關鍵海運基礎設施可能因中國企業提供的設備和軟體而面臨一定的物理和數字安全風險。」
但孔適海認為,目前中國海軍在美洲的活動有限,未來仍將聚焦西太平洋及臺灣問題。
他說:「更緊迫的問題是,由中國製造的設備和軟體嵌入港口系統所帶來的安全隱患。即使是未被中國企業持有或運營的設施,也經常依賴中國製造的技術。例如,岸橋(Ship-to-Shore cranes)廣泛使用中國設備,而在北京嚴格的數據治理體系及其對本國企業的高度控制下,這些系統可能用於情報收集和監視,並可能對美國海運系統的關鍵運營造成延誤或干擾。」
去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秘魯參加錢凱港開港儀式。錢凱港作為中國在拉丁美洲布局「一帶一路」倡議的標誌項目之一,可讓南美洲國家與亞洲進行貿易時,得以繞過墨西哥與美國的港口。中國國有企業中遠海運(Cosco Shipping Ports)目前擁有約60%的股份,掌控了該港口獨家運營權。
美國前國防部部長辦公室策略師及中央情報局分析專家馬修.克羅尼格(Matthew Kroenig)指出,中國利用海外基礎設施投資鞏固資源獲取渠道,影響精英階層,對各國政府施加影響,使國家政策向有利於中國的方向傾斜,同時削弱民主規範、透明度和環境標準。
他強調,中國在拉丁美洲的投資,特別是在巴拿馬和秘魯的港口,已成為美國安全與經濟的潛在威脅。「例如,中國運營的港口被用於向美國運送芬太尼前體化學品;中國還利用其技術和數據訪問許可權獲取情報優勢。在危機或戰爭情況下,中國可能限制或阻止美國船隻進入港口,威脅美國貿易和經濟安全,甚至阻礙美軍艦艇通行,從而破壞美國的戰爭計畫。此外,中國可能利用深水港停泊軍艦,在西半球投射軍力。」
美國應推動地區國家對中國採取「去風險」策略
為應對這一挑戰,克羅尼格表示,美國應推動地區國家對中國採取「去風險」策略,在關鍵基礎設施等敏感領域與中國「硬脫鉤」,同時為地區國家提供可行的替代方案。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美洲項目主任及委內瑞拉未來計畫負責人瑞恩.伯格(Ryan C.Berg)警告說,中國的軍民融合戰略可能導致商業間諜活動和軍事安全風險,例如雷達和GPS干擾、物理封鎖,甚至集裝箱武器系統。此外,中國運營的港口可能成為跨國犯罪組織(TCO)活動的催化劑,增加非法市場的風險。
因此,伯格建議美國建立系統性評估機制,利用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及其他金融機構推出「港口回購」計畫,並加強商業外交,減少西半球港口對中國設備的依賴。更重要的是,在國務院的「中國事務辦公室」(China House)設立全球「一帶一路」特別工作組,專門追蹤中國在基礎設施、關鍵礦產、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網路等領域的競標項目,並持續加強對中國在拉美港口活動的衛星監測。
美國港務局協會(AAPA)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加里.戴維斯(Cary Davis)也建議,美國應支持將貨物裝卸設備的製造業「回流」美國及盟國,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此外,美國港口對經濟貢獻巨大,但與中國的投資相比,仍存在差距。為了提升港口安全和競爭力,他建議加強對港口基礎設施的投資,特別是在港口安全撥款、貨物處理設備的生產和進口設備的「友岸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