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生诧异的看了他一眼,问了他一句有什么事。门卫当即表示,他的工作又长又累,希望能调高一些待遇。
●千方百计争取加薪
“原来如此!”早已精通上海人锱铢必较性格的杨先生,看着门卫冷冷的回了一句话:“你怎么会辛苦?我常常看你值班的时候打瞌睡啊!”杨先生进一步把他的名言搬出来:“想要加薪,首先要先问问自己;如果想不通,再问问自己;如果还想不通,不要急,还要再问问自己。”
杨先生说,“上海人就是这样,能争取就争取,反正自己不损失什么。”他说,他刚来第一年的时候,还真被他们整的很惨,三不五时就有员工来要求加薪,让他疲于应付。后来他就用他自己的经典名言对应,不但开会讲、私下也讲,久而久之,就没有员工再要求无理的加薪了。
在上海已经四年的杨先生,管理一间工厂,同时也带了一批业务员;他并在华山路与人合资开了一家高格调的餐厅,上海员工近二百人。
●履历灌水吹嘘自己
“管理上海人真不是普通人做的工作。”他说,从面试员工开始,每一道关卡都是工夫。
只有一公开应征,寄来的履历都让人觉得上海人才极多,外语都是说读写精通、电脑则是中打每分钟上百字;面试时还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刚来时,一下就被他们唬住了。”
但只要一上班,其实什么都一知半解;外语是只会背自己的简历,电脑则是一分钟五个字,word、excel操作完全生疏,让人头痛。
现在的杨先生,在面试新进员工时,一旁一定摆着一台电脑,同时还以英语口试,“履历上写的,只能参考啦!”
他说,上海员工难管理,让人无法想像,他厂里不少台籍干部“一年走一个”,就是搞不定他们。
●放话中伤台籍干部
他说,这些员工都睁大着眼睛,看你从台湾来的干部有什么本事;但即使有本事,也免不了他们的闲言闲语。
“杨总,有件事不晓得应不应该跟你说?”“什么事,说吧!”
“王经理人真的很好,业务能力很强,跟我们也都打成一片;但是……”
“重点就是‘但是’后面这些数落台籍干部的话,这些才是他们真正要说的重点。”
杨先生说,如果台湾老板很少来大陆,被这些上海员工说一次、说两次、三次,难免信心动摇;如果那位台籍干部业绩也不是太好,那肯定完蛋。他说,他的工厂四年换了四个主要干部,就是这样被他们搞走的。
“其实对他们也没什么好处,他们也知道取代不了台籍干部的位置,但他们就是喜欢这样做,而且好像还有一些成就感。”
●以沪制沪掌握员工
逐渐了解上海人习性的杨先生,于是学会“掺沙子”,故意在上海员工里面区别待遇,对几个员工特别好,掌握这些上海员工的真正态度与想法;然后再用这些“细胞”管理上海员工;而这就叫“以沪制沪”。他说,实在没办法,他只能这样,否则还真难管理好这些员工。
这样的案例还真说不完,谈兴正浓的杨先生说,贪小便宜是另一个问题;像他厂里的一个员工采购一批价值四千多元人民币的水龙头后,“拿了就跑”;不过因为是黑龙江来的员工,没办法,也没那么多的精力去搞这事,损失不大也就算了。但如果是上海的员工,“我一定告到底,要不然就有样学样,会有骨牌效应。”
他说,很多事在台湾不会发生,但在上海就会发生,“我们不能只看上海有多好,建设有多快,人的问题其实更关键!”他说,这就是两地的差异,这也是不少台商会用比较军事化的制度管理大陆员工的理由。
所以,“你很难去相信一个大陆人,因为你不会知道他们会为了多少钱就出卖你。”也因此,“你只能用台籍干部”,因为“他们不会为了高出几倍月薪的钱就出卖你。”
●品行粗俗不懂尊重
再讲到深处,这位深有感慨的台商认为,其实这就是大陆人普遍存在的心性问题了;“他们不懂得尊重别人”,路上撞到人不会道歉;自行车在人行道上骑还会不断的按铃要前面的人让路,人性的浅薄,完全表露无遗。”
不过,即使如此,杨先生还是认为,大陆,尤其是上海,这些年确实进步很快;他说:“再给他们几年时间,等到新一辈人起来,未来台湾干部在大陆或许就真的没有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