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月19日上海交大在首先披露黑幕的新语丝网站发表声明:“《招生黑幕》中所列名单中考生基本未被交通大学录取,而录取学生的高考分数也达到该校录取分数线。”
2、 8月23日,《南方周末》头版发表记者对交大有关领导的采访,交大发言人声称:“第一,招生工作一切正常,没有任何违背政策的地方;第二,被录取的是少数,没有被录取的是多数;第三,总起来说,要对社会负责,对考生负责。”该发言人又称:有些媒体未经核实报道并不负责,他希望任何一家媒体都应该负起责任。
3、 8月24日,各大网站发表一位叫叶鸣的当事人的公开信,信中不仅为自己辩称:“别人都做贼,最好的策略只有作贼。”而且还为交大辩护说:“交大一点不过分,你惊讶,是你没有看过更黑的。”
4、 连日以来,众网友在各大大小小的网站上纷纷对这一事件进行评论,或者补充考证当事人的身份──经考证,“打招呼者”无一不是有权有势者;或者要求交大领导层辞职;或者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一事件进行严肃处理。
5、 与上述民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除了《南方周末》对这一事件及时予以充分关注以外,全国各大非网络媒体,保持了惊人的沉默──这让人不能不相信网上披露的“教育部已对媒体打好招呼不予报道”的说法了。
6、 迄今为止,教育部以及其他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对此事件置若罔闻,毫无交待。
笔者将上述后续事件看成整个交大事件的一部分,并认为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下几点问题:
1、 交大招生是否是“没有任何违背政策的地方”?如果有,为什么交大的这位负责人会说没有?是背着牛头不认赃的无耻掩盖还是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
2、 当别人都做贼的时候,是否你就可以做贼?别的学校、部门更黑,是否就是你黑的理由?这个“别人”究竟有多大的涵盖面?我们在道德上究竟该向谁看齐?
3、 交大领导层对这一事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态度,国家有关部门的置若罔闻,新闻媒体的普遍沉默说明了什么?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没错,国家政策规定,高校招生工作中可以按120%的比例投 档,而且毫无疑问,这所有投档考生中的任何人都有资格被录取,哪怕是最后一名。但问题是你以什么标准在这120%的候选人中选出你的正选?是分数、特长、综合素质还是关系?显然,从披露的材料看,交大把“社会关系”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而偏偏“社会关系”是与考生本人素质最没关系的一项。
另外,学校究竟以什么标准确定学生的专业?是结合学生的志愿和分数还是看谁打过招呼?披露的材料同样显示交大有后者的因素在!
近年来,国家逐渐增加了各高校招生中的自由度,但自由不是无法无天、为所欲为,国家在招生中的大原则是明确的,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这三条原则可以说是招生工作中的宪法,任何具体的政策都必须以这三条为指导!而对照这三条,交大的领导人是否还敢说自己“没有任何违背政策的地方”呢?若是符合公开原则,就应该把录取者的分数、特长、可以衡量的综合素质张榜公布,把落选者落选的原因公开,而不是象现在这样暗箱操作;符合公平原则,就应当以一个公认的标准既学生本人的水平来选择学生而不是掺杂上社会关系的因素!
交大事件向社会明确表明,中国的权力部门、甚至是最具知识含量的高等教育部门对政策的理解处于何等糊涂的境地,非法的做法竟然习以为常为合法的政策了!正因为在某些人的心中非法行为合法化了,所以他们才会恬不知耻振振有词。而令人忧虑的是这种现象在其他部门毫无疑问只能比教育部门更普遍、更严重。
现在来看第二个问题。这个社会上无疑会有很多贼人──譬如在这次招生中,有很多弄权耍关系的人,但更确定无疑的是,社会上更多的是没有关系无法弄权的普通人,这些人面对不公的命运要么茫然无知,要么知道了也无可奈何。在这正邪两军对垒中,一个人是往左转还是往右转,并不是象某些无耻者所说的是“没有办法”,而是完全取决于它个人的“自由选择”,对他人格的选择!
但是,不幸的是,“因为社会上有贼,所以我也做贼”、“只要别人比我更黑我黑就黑的心安理得”正成为今日社会的流行观念。别人黑,正成为我黑的合法理由,而且尤为可怕的是它成了我们培养人的教育部门和管理人的职权部门的流行观念。以德治国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由此看来,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政策真是英明。然而这个英明的政策在交大事件面前却充分暴露了它软弱又虚伪的一面。
以德治国首先要问的是以什么德?国家有关部门在交大事件中的沉默说明他们对交大无耻的做法是默认的,这也就说明他们的“德”是无耻之德,请问这样的德有什么资格来治国!当然无耻无德的不仅仅是教育部,还有大大小小保持沉默的新闻媒体,在不公面前,在弱者无助的眼神和强者无耻的嘴脸面前保持沉默,试问他们的新闻道德何在?
以德治国还要问怎么治国?是沉默吗?如果说以德治国在刚刚提出时给人的印象还是一节发育良好的阑尾,无用但也无害,那么如今,在交大事件这块试金石面前,这节阑尾不幸穿孔了,里面肮脏的汁液流了出来。(世纪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