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中访问的某经理是这样回答的:市场已经形成,而开发这种芯片需要大量财力和时间,开发了也赶不上市场,只会贻误时机,成本还可能比进口来得高。作为一个技术人员,这样的回答我是非常熟悉的,我的经理也不止一次的对我说过类似的话。但让我始料不及的精彩的内容还在后面,节目主持人又采访了社科院的某几位“学者”(字幕上是如此介绍的),他们的观点惊人的一致,引其中一位的原话吧:“……虽然肥了美国芯片厂商,但也肥了中国的营销商啊,他们是在中国纳税的。与其没有这块收入,现在这个样子更好 …… 如果进口成本更低,为什么不用进口 …… ”,另外附加一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废话。
类似 VCD 的情况,在国内的“高技术”产业中是司空见惯的:一种新的产品,花在几块进口核心处理芯片的钱占到售价(注意,不是成本)的一半以上,剩下的一小半是附属软件、技术许可协议费用。厂家从哪里找利润呢,想办法用更便宜的印刷电路板,更便宜的电阻,更便宜的电容,更便宜的外壳(不要惊讶) -- 如果把更便宜换成更差,一般也都是成立的 -- 以及,想办法压低工资。简单的说,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利用它们在技术上的优势,成功的竖起了一道技术与利润的壁垒。当我们为了一点微薄的利润头破血流的时候,美国人可以把他们十年前的软件以 20 万美元的价格卖给我们(这是我亲身经历的真事)。不仅如此,除了获得高额利润外,这个技术壁垒对我们还有一个更致命的打击,就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不断萎缩。是啊,进口的东西又便宜又好,为什么要自己开发?为什么还要保留自己的开发队伍?发展到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几乎完全放弃自行开发了,很多公司在推出产品的时候只是把国外芯片厂商给出的参考方案换几个更次的元器件了事。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大规模的,对一种网络接入设备的测试,二三十家厂商的产品,可以划分为两到三类,同类的产品拥有相同的驱动软件、相同的操作界面、相同的电路设计,甚至相同的毛病。
国内的电视是常常让我感到惊讶的,有些栏目我真的不知道究竟在鼓吹什么。上面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专家”口中竟成了“虽然肥了美国芯片厂商,但也肥了中国的营销商”的“双赢”!100 年前列强向中国倾销“洋钉、洋火、洋纱”在他们看来大概也是“双赢”吧!因为毕竟有一部分买办先富了起来吗!而且这些人还拉动了国内消费!
当然,作为一个企业主体,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进口成本、风险更低,选择进口而不是自主研发是顺理章的。虽然我认为这是一个短视的做法,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哪一个企业担起这个责任。但是作为宏观调控者的政府、舆论组成部分的媒体和我们的知识分子,完全应当看到这个现状的危险,向全社会揭示这个危险性,并且积极的出谋划策来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可惜,我在电视里看到的只有对这些的辩解,肯定,甚至是鼓吹。
我对这种短视感到很悲哀。但是,如果这不是短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