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1-12-22 08:50:00作者:
《南方周末》12月14日用了两个版面“揭发”了中华绿荫儿童村村长胡曼莉的真面目。这位被誉为“中国母亲”的知名人物是如此善于做秀,她用动人的故事换来许多好心人的资助,而儿童村的帐目确是一笔糊涂帐;甚至儿童村里的孩子有受虐待的嫌疑。为了方便“开展工作”,胡曼莉还自称是国务院某副总理的干女儿。撰写该报道的记者感慨道:“不能说胡曼莉是个坏人,她只是缺乏一个慈善从业者的基本元素:诚信。这种诚信是不会因为金钱、健康、家庭和委屈而改变的。应该说胡曼莉不适合从事慈善事业,简单地说是不适合做好事。”
但是,人们在谴责胡曼莉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呢?做慈善事业为什么必须“表演”?“献身”慈善事业的人又怎能够从中获得那样“丰厚”的回报?
胡曼莉的“中国母亲”光环被揭开之后,一个真实的形象显露了出来。真实的胡曼莉善于做秀,懂得造势,在利用公众的同情心方面有比较深厚的功力,虽然谙熟儿童心理,但在教育方面却缺乏道德感,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能够“成事”,但是,像《南方周末》的记者分析的那样,她太不适合做慈善事业了,在她的所作所为中,功利的痕迹太重,牟利的动机太明显。与其把她看做富有爱心的“圣母”,倒不如把她还原为一头胃口极好的扬子鳄。
但就算是了解到了胡曼莉的“老底”,我仍然像许多人一样,对胡曼莉恨不起来。她克扣孤儿的伙食,帐目混乱不清,中饱私囊,把慈善事业变成了收门票的假面舞会,她对待弱智孤儿的态度几近残忍……这些“恶行”都是很难被原谅的,然而我为什么这么轻易地就原谅了她呢?甚至内心深处竟似乎有一种为胡曼莉“辩护”的冲动,这到底又是为什么?
在一个缺乏成熟的慈善机制的社会里,以个人之力筹办慈善事业,无疑是需要热情和表演才华的。热情可以提供长久的动力,表演才华则为慈善事业提供了必需的资金,缺乏两者中的任何一个,胡曼莉都不可能坚持那么长时间。胡曼莉的“热情”并不是来自爱心,而是她发现,慈善事业也可以成为一种“产业”,它不仅同样能够产生利润,同时还可以借传媒之手,为自己贴上灿灿的金箔。这种冲动支撑着她,也支配了她,既把她推到“中国母亲”的名誉巅峰,也把她打入了道德谴责的深谷。但是,人们在谴责胡曼莉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呢?做慈善事业为什么必须“表演”?“献身”慈善事业的人怎么能够从中获得那样“丰厚”的回报?答案是简单的,那就是,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处于一个从政府包办向社会操办转变的过渡期,慈善事业的游戏规则远远没有确立,而由于慈善事业的举步维艰,人们普遍对慈善人士抱着一种赞美、宽容甚至是纵容的态度。正是在这样的“慈善氛围”中,胡曼莉这样的人才有机会“茁壮成长”,成为一个神话。
但是,人们在谴责胡曼莉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呢?做慈善事业为什么必须“表演”?“献身”慈善事业的人又怎能够从中获得那样“丰厚”的回报?
胡曼莉的“中国母亲”光环被揭开之后,一个真实的形象显露了出来。真实的胡曼莉善于做秀,懂得造势,在利用公众的同情心方面有比较深厚的功力,虽然谙熟儿童心理,但在教育方面却缺乏道德感,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能够“成事”,但是,像《南方周末》的记者分析的那样,她太不适合做慈善事业了,在她的所作所为中,功利的痕迹太重,牟利的动机太明显。与其把她看做富有爱心的“圣母”,倒不如把她还原为一头胃口极好的扬子鳄。
但就算是了解到了胡曼莉的“老底”,我仍然像许多人一样,对胡曼莉恨不起来。她克扣孤儿的伙食,帐目混乱不清,中饱私囊,把慈善事业变成了收门票的假面舞会,她对待弱智孤儿的态度几近残忍……这些“恶行”都是很难被原谅的,然而我为什么这么轻易地就原谅了她呢?甚至内心深处竟似乎有一种为胡曼莉“辩护”的冲动,这到底又是为什么?
在一个缺乏成熟的慈善机制的社会里,以个人之力筹办慈善事业,无疑是需要热情和表演才华的。热情可以提供长久的动力,表演才华则为慈善事业提供了必需的资金,缺乏两者中的任何一个,胡曼莉都不可能坚持那么长时间。胡曼莉的“热情”并不是来自爱心,而是她发现,慈善事业也可以成为一种“产业”,它不仅同样能够产生利润,同时还可以借传媒之手,为自己贴上灿灿的金箔。这种冲动支撑着她,也支配了她,既把她推到“中国母亲”的名誉巅峰,也把她打入了道德谴责的深谷。但是,人们在谴责胡曼莉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呢?做慈善事业为什么必须“表演”?“献身”慈善事业的人怎么能够从中获得那样“丰厚”的回报?答案是简单的,那就是,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处于一个从政府包办向社会操办转变的过渡期,慈善事业的游戏规则远远没有确立,而由于慈善事业的举步维艰,人们普遍对慈善人士抱着一种赞美、宽容甚至是纵容的态度。正是在这样的“慈善氛围”中,胡曼莉这样的人才有机会“茁壮成长”,成为一个神话。
胡曼莉没有任何政府背景,所以她只好把自己“塑造”为“副总理的干女儿”;因为没有捐赠的激励机制,慈善事业筹款还必须依赖于人们的情绪冲动,于是她才一再“声情并茂地讲述国旗的故事”;由于胡曼莉深谙中国公益事业的监督机制是一种人情机制,她才反复表演“口吐白沫”的闹剧。胡曼莉从一个收养孤儿的普通人变成了从助孤牟利的大鳄,既是被逼出来的,也是被诱导出来的,甚至是被“培养”出来的,这样的“成长史”耐人寻味。
胡曼莉的倒下,戳破了又一个肥皂泡。在制度缺席的地方,任何神话都是可疑的、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