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每年岁末,当经济学家们盘点各国经济发展速度,预测世界经济未来的走向时,都会面对中国官方发表的统计数据大伤脑筋。不少经济学家指责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的负责人和统计部门有意作假,高估增长速度。当然,也有不少国内学者为中国统计数字的真实性辩护。有的时候,辩论双方的感情色彩还十分强烈。笔者曾经参加过有英国有关部门邀集的中国经济讨论会,当有西方经济学家对中国官方数字表示质疑时,一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勃然大怒,当堂高声指责对方胡说八道,搞得会议主持人十分尴尬。
应该看到,对中国官方的经济增长数据表示不信任的不仅仅是西方的经济学家,近年来,不少中国独立经济学家也逐渐公开他们的怀疑态度。那么究竟有那些因素使得这些经济学家们对中国官方数据持怀疑态度呢?
首先是中国统计数据自身的矛盾。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投资、消费、就业、出口等等是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是对经济的一个总体观察。通常,对局部的观察与对总体的观察不应该有太大的出入。比如说,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投资和消费却不断萎缩,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却快速增长。如果总体的数据与有关的关键局部数据出现矛盾,经济学家们便要寻找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有时也自然会对有关数据产生怀疑。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中常常表现出类似的矛盾。例如,一九九八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中国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明显下降,国内外学者普遍预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国官方报告的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高达百分之七点八。与此同时,官方公布公布的能源消费量与头一年相比却减少百分之四点五左右。而在此以前,能源消费量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基本上是成正比的。除非有证据表明在当年里中国产生了节能百分之十以上的技术革命或者明显的经济结构调整,否则任何对这一增长数字的质疑都是有道理的。
其次是官方的数据与直接的社会观察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城市失业人口的增加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两个不争的事实。任何有观察能力的人只要到中国走上一圈,都不难对此有直接的感受。诚然,失业问题是一个历史上形成的问题,而且失业人口的消长与国有企业改革的节奏也密切相关。但是,如果失业人数增加得十分明显,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总体经济的不景气。中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农业劳动力达六亿之众,农民收入的多年停滞或缓慢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的连续高速增长之间的鲜明对比不能使人们对官方数据产生怀疑。
当然中国的统计制度和经济管理制度也是使得人们对官方数字产生怀疑的另一个原因。在中国,一个地区和部门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上级部门考察、提升各级党政负责人的一项重要指标。可是这些人又直接控制着属下统计部门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因此他们便既有动机又有手段制造出各种自己需要的数字。虽然中国数年前已经公布了统计法,但是众所周知,中国并没有独立的司法制度,因此统计法常常是一纸空文。社会上和学术界也没有独立的观察机构。在这样一种制度下,有组织地作假便成了家常便饭。中国官方对统计作假心知肚明,只是一方面无力在制度上杜绝作假,另一方面又出于政治需要能从下级的作假中得到好处。总理朱熔基到会计学校视察时曾经题词:"不做假账"。其实他又何尝不知他的下级为迎合他在"三年解决三角债"和"国企三年解困"等问题上大力作假呢?在这种制度下,又怎能叫人信任官方的数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