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足考研就挣大钱
据有关部门统计,参加今年一月份举行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数达62万人,创历史最高记录。同时,各省市报名增长幅度也均为历年来最高。其中,北京地区增幅为34%,山东省增幅为40%。
迅速飙升的“考研一族”使培训市场很快膨胀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50多家培训学校,而且每个学校至少有三四个培训班,有基础班、强化班、冲刺班,还有暑期班、双休日班等,见缝插针地把考生的时间挤得满满当当。
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北四环路附近一家颇负盛名的培训学校,报名大厅里面人头攒动。“报名处”、“交费处”前逶迤的长龙一直排到门外的马路上。“别人都报了,自己也报个班,心里才踏实。”小张在队伍里挤得满头是汗,他打算报考清华大学。
小张给记者看了他的费用单。英语:考研大纲一份30元;考研复习资料(词汇书、语法及其他)100元 150元;练习材料50元。政治:大纲一份30元;课本4本120元;练习题一套30元。专业:新购书共5本,花费在200元 300元之间;复印各种资料及历年考题共50元左右。其他:300元左右。
另外,根据不同的强度和层次收取不同的学费,如基础班500元,冲刺班(两天)200元。小张说,外地考生还得加上来回车费、住宿费,花费更大。
据测算,在我国每个考研学生的花费基本在3000元 5000元之间,而正是这每年几个亿的消费支撑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拿一位行家的话说,在考研市场中“谁插一脚谁挣钱”。
“名师”讲课开价七千
培训班里的“教头”似乎永远是最辛苦的。他们把所有周末、寒暑假日都献给了辅导班和崇拜他们的学生。
殊不知,很多“名师”是冲着百万元年薪而来的。去年不少老师一上午就可以挣到2500元;在武汉,一教授的一次讲座的要价竟高达7000元。行内人介绍说,更通常的做法是老师的讲课费不按课时算,而是按听课学生人数算,学生学费的一半归老师。“名师一年挣100万元是很轻松的事,”一位辅导班老师如是说。
在“高薪”的刺激下,一个老师同一天飞往几个城市已不罕见。常常是飞机落地,专车来接,直奔课堂,讲完就走。有人戏称“他们睡觉都在挣钱”。他们拿着上百万元的年薪,而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几乎是零。
而很多“名师”其实名不副实。据了解,他们中不少是不想或不能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有所发展,于是打着学校的牌子赚钱。他们之所以有名,很大程度是因为能张罗,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并且能对付学生,迎合学生的胃口。
虚假广告充斥街头
对外宣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训班的生源、招生,于是虚假招生广告充斥街头,迎合学生心理。学生们都希望通过上培训班,达到事半功倍、一蹴而就的效果。
广告借名校之名极力吹捧“名师”的出身、丰富经验和高押题率。如介绍他们“均来自北大、清华”,“潜心研究考研试题多年,押题率达98%”。事实上,如此高的押题率是不正常也不可能的。据教育部一名参与考研政治命题的官员称,他去年私下听了一“名师”讲课,得出的结论是:水平一般,没有押到任何题。
大肆渲染“名师”的身份:“命题组重要成员”、“阅卷老师”,暗示能得到“最新最准的内部信息”。这样的广告语对考生来说更是“致命诱惑”。
另外,一些培训班还以看似精准、而事实上捏造的虚假统计数据,来炫耀自己的“辉煌历史”,如“本班考生平均分达90”、“本学科过关率达100%”等。
争夺市场动起拳脚
1996年到2000年是中国考研培训市场最活跃的时期,这期间办班的成本非常低,而利润却高达50%。虽然近两年竞争激烈,成本倍加,但利润也在20%左右。
高利润和高需求催生下的培训班鱼龙混杂。一些“黑班”打破了市场的秩序---他们租用别人的许可证;以他人的名字注册;报名点分散在书店、报刊亭、学生宿舍;与学校签订虚假租用教室协议,没有固定的培训场所;上课老师走马灯一样换了又换。
按照规定,培训班注册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在注册所在区有常住户口,办班人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的职称;二是50万元注册资金;三是有固定的场所,且有500平方米教室;四是有固定的教师。
“黑班”与学生的纠纷时有发生。一些上过培训班的学生反映,老师经常不到位,授课质量差,且授课时间“短斤缺两”;教务安排混乱,“好像只是在应付我们”。学生们往往敢怒不敢言,“他们有的采用黑社会的手段恐吓、殴打愤怒的学生。”
培训班之间有时也在争夺市场中大打出手。据了解,在北京、武汉、西安、南京四大考研辅导中心,每个城市的考研市场分别被一两个大的考研班控制,其他学校想进来就是抢饭碗。前不久,西安和石家庄的两“班头”就因为互在对方地盘办班而发生一场拳脚之战,互砸了对方的“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