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务员打击最大的是董建华一意孤行,推行高官问责制。
让我们先来看看高官问责制到底是什么?董建华于前年十月的《施政报告》中,已曾宣称要推行这个行政结构改革,但却一直讳莫如深。直至今年二月七日,董建华到立法会回答质询,重申此项改革要在七月一日(即他的第二届任期开始之日)推行。随即立法会举行连串冗长的会议,讨论实施的方案,但出席的政府官员在回答议员的查问时,对有关内容仍然说得不清不楚,可见构思还是不成熟的,但却坚持于七月一日开始实施而不改。
这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原来政务司司长、财政司司长、律政司司长之下的十三个决策局,改为十一个,并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如决策失误,须负上政治责任而辞职。这十一个高官一律以合约聘用,任期不超过任用其为部长的行政长官的任期,可由公务员或在公务员以外物色。未被任用为部长的原来决策局局长,改为该部的常务秘书长,须听命于局长而负责政策的执行。
舆论的批评如下:一、董建华是由小圈子选举产生,他不必向选民问责,由其任用的部长却要向市民问责,这只是一句空话。二、他大权独揽,把本来是公务员之首的政务司司长驾空了,直接管辖全体公务员。三、他藉此清洗港英留下来的高官,引进亲中共和财团分子,使特区政府更为听从北京和财团的意旨。四、由于决策者是这样的一群,缺乏立场中立的传统公务员制衡,决策的倾斜和失误会更为严重。
对高级公务员士气的影响
董建华提出这样的改革,理据是:一、过去由于负责决策的局长是长俸制的公务员,即使犯了错误,也不可撤职。二、他要物色理念相同的人组成内阁,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改善施政(一位身为人大代表和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的北京宠臣,说得更露骨:高级公务员中有一些坏人。这对现任高级公务员的士气打击很大。)
首先,把过去几年的决策失误,完全归咎于他们,是公道的吗?那些重大的失误有:八万五的建屋计划,使地产市场一蹶不振;不检控胡仙;邀请人大释法,破坏了香港的司法独立,颁授紫荆金章给六七年暴动头子杨光,社会哗然;不通过正常的投标,把数码港私相授受:一口气提出要把香港建成十多个中心,结果一事无成;教育改革越改越乱,教师怨气冲天;福利机构一笔过拨款,工作人员逆来顺受,敢怒而不敢一言;等等。这种种,有哪些不是董建华亲自拍板或经其首肯的呢?现在,言下之意却要高官“损钟”,他们能服气吗?
其次,倘非得到董建华的青睐,现任的高官将不能高升为部长,有碍仕途,而且还要听命和受管辖于董任用的亲信之下。这样,即使不萌去意,也会采取“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的心态。
再其次,负责全体公务员的升迁和赏罚的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改为十一个向董建华负责的部长之一。这样,董建华便可以直接插手公务员事务,实无立场中立可言,升迁和赏罚的程序和规例都会受到破坏,助长了看风驶舵和趋炎附势的风气。
最后,从公务员以外物色而来的部长,不熟悉政府的运作,倘是亲中共或财团分子,不是那一套左倾思维,就是商业思维,与原来公务员的思维相左,难于合作。
政府内部火头处处
五年来,董建华政府民望低沉,作为他的下属的整体公务员的心情和士气也不会好的,现在再受到高官问责制和减薪的冲击,上、中、下层都同时受到触动,正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
另外,上月廉政专员公署和警队发生了公开“骂战”,更属不寻常的事件。看来,政府内部有处处火头之势。
特区政府不是单由董建华和他的几个亲信组成,上、中、下层的公务员才是主体。在他连任五年的交接之际,公务员队伍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未来五年的香港,实难使人乐观。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