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民,作家,用中文写作。她说她所写的作品都与古城保护有关,“但是,我这两个月没有办法专心写作,他们拆得太快了,很多地方一转眼就消失了。”
华新民担忧的是北京的胡同,她每天都去胡同,看看没拆的或者正在拆的四合院。她说她已经忍无可忍,必须站出来告诉人们这些都是文化、是历史,“但我现在只能干着急,没有办法”。
我已经忍无可忍
新闻周刊:北京的旧胡同和老四合院现在已面目全非了。
华新民:整个情况很糟糕,很多四合院主体非常好但是都被拆了,拆的理由是这些四合院已经旧了,不适合再存在下去。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四合院只是附属部分已经不行了,主体部分仍是完好的而且是宝贵的文物,你不能因为一个人得了肿瘤而把他杀掉,这个逻辑是不对的。
四合院和胡同是北京文化的载体,如果这些东西消失了,文化也就没有了。所以现在要想个办法让拆迁停下来,不停下来说什么都没有用。在我们说话的时候,这些胡同仍在被拆除,我感觉很心痛。
新闻周刊:天天去看那些要消失的胡同,是什么感受?
华新民:南池子有一个叫后相10号的院子,非常好,前几天还在,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被拆了。前天我去东城区的玉群胡同,有15号和17号院,其中15号已经拆了,就留下一门楼,是个做工很精细的门楼。17号院也将被拆。北池子要拆,西长安街上仅存的一片老四合院胡同也要被拆,现在拆除不是一两个屋子,而是一拆就是一大片。事情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
主张拆除的人提出来,拆除是为了改善老百姓生活,但其实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和保护古建筑应该没有冲突。
爱国,首先就是爱护城市的建筑
新闻周刊:这种破坏古建筑的行为总是被冠以各种各样的借口。
华新民:我认为他们是受利益驱动,但不管什么理由,如果你爱这个国家,只要有一点点爱心,那么你就必须停止这种行为。北京这个城市有很多的回忆和历史。什么叫文化?北京的老城就是文化,现在有人提出大院文化,并把它和胡同文化相并列。国外也有很多的封闭小区,但没有什么大院文化。北京只有一种文化,就是古都文化。北京人在胡同里几百年,已经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拆掉后会破坏很多东西。
在法国,随意走进一家书店,你就可以看到一些建筑方面的书,说的是法国的建筑文化。如果中国的古建筑都被拆完了,那么我们怎么去告诉别人中国的文化是什么。建筑是一旦失去永不可复原的。
全世界对北京发生的事情没有办法理解。中国人叫孩子爱国,怎么爱国,首先就是爱护城市的建筑。北京的四合院其实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建筑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村落文化,把这些东西毁掉,别人会瞧不起我们的。北京已经拆得太多了,我希望拆迁办从胡同里走出去。
新闻周刊:你是否有一些建议?
华新民:那就需要体制的改变。现在很多四合院都是私房,如果政府给他们一个承诺保证不拆,那么他们就会花钱去修缮。即使没钱修的房主,他们可以把房子卖给那些能有钱修房子的人。而对于公房,就要视情况而定,政府可以用很低的价格把房子卖给个人,变成个人的财产。如果采取了适当的政策,被破坏的状况是可以避免的。
在北京的胡同里,有很多的故事,住在胡同里的家庭就是活的历史。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而不是仅仅把房子拆掉这一种办法。
北京胡同就是我的家
新闻周刊:作为一个非中国籍人士,你对北京的这种情感令人感叹。
华新民:我实际上有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我的祖父是无锡人,原京汉铁路总工程师;我生在北京,长在胡同里。北京胡同就是我的家,如果胡同拆了,那么我就无家可归了。
另外,不管是不是生在北京,看到这些珍贵的文化被毁掉,我们都会心痛。以前中国人是错了,破坏了不少东西,但不代表我们可以继续破坏。
很多人说胡同太窄了,不适合汽车进入,也不适合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我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不能因为让汽车进来就破坏这些文化载体。
新闻周刊:你的努力有成效吗?
华新民:我给北京市政府写信、打电话,和关心这方面的人联系,商量问题的解决办法,但关键是很多人认为这是身外事,也有的人很灰心,认为没办法,但是如果大家都做一点事情,不会没有办法的。
政府可能有所考虑,但是没有太多的行动。比如南小街,原来是准备全部盖楼的,但是后来留下一小片保护区,但这不是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应该全部保留下来,一个一个院落的解决和修缮。现在是胡同变大街了还叫胡同,如果西瓜变成了黄瓜,还能叫西瓜吗?
细胞没有了,城市就没有了
新闻周刊: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在一点点的消失,但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消失。
华新民:对,的确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种消失,大家一提到历史,就会想到故宫,但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个城市的细胞,如果这个细胞没有了,那么这个城市也就没有了,光有一个故宫有什么用。不光是北京,全中国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在巴黎市政府,有一个古城保护委员会,该委员会独立性很强,如果古建筑需要有所变动或修改,必须征求他们的意见,这种变动不是由市长来决定,而是由他们来决定。建议北京成立由一些热心人和建筑专家、居民来组成的委员会,对古建筑保护有决定权力。
北京老城有三分之一是皇家园林,三分之二是胡同,现在胡同已经被拆掉一半了,不知道还有没有20平方公里的胡同?就这么一点了,就不能保护下来吗?
新闻周刊:最可怕的是大家对这种破坏似乎已经司空见惯。
华新民:问题是中国拆到现在,已经谈不上多了,如果再不停就没有了。中国的文物部门只是保护一个园子,或者将古建筑挪个地方,但挪了地方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现在北京已经谈不上整体保护了,看看到处都是废墟。应该让学校的老师带孩子出来看看这些废墟,这些都是中国的历史,这些东西本来都不应该被拆掉的。
新闻周刊:下一步你准备怎么做?
华新民:我们准备成立一个叫人文环境保护中心的组织,这是一个很紧迫的事情,因为以前我们做这方面的工作,都是靠自己出钱出力,我们希望能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在国外也是很多的民间组织对古建筑保护起到很积极的作用。我也希望关心的人都去那些被拆的胡同看看,知道这些身边的历史在消失。
现在华新民还是不能静下心来写自己的书,这位自称“我们中国人”的法国籍女士正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保护那些即将消失的胡同上。她说,很多外国人对此都很关注,“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华新民介绍说,法国《费加罗报》这样评价中国拆除胡同的行为:“(现在)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住这场文化自杀,把自己伟大的文化变成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