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峭壁上的电梯“1分58秒”
1分58秒,从山崖下直抵山顶。很多年后,不知道这个数字应该让人骄傲还是羞愧。
8月22日,汽车从张家界武陵源水绕四门验票站进入,顺着路面行驶1公里左右,停在一个小广场,有游客抬头张望,夸张地喊了一声:“哇--。”循声仰望,在覆盖着绿色的悬崖上,几条灰色的巨大钢架架在峭壁上,挺拔地伸向山峰,在逆光中露出了一个钢铁方头的轮廓。
通往电梯间的隧道里,现代的肯尼。G萨克斯音乐飘然入耳。隧道尽头是一排三个电梯门,与城市写字楼的电梯厅一般无二。一个穿了制服的女服务员在那里微笑服务。进入电梯,发现这是个由不锈钢顶面和钢化玻璃围成的圆形小空间,钢化玻璃几乎紧贴着暗暗的天然石壁。
身临其境,才相信这座现代观光电梯不在某座摩天大楼中,而是修建在一座天然悬崖上,一个以纯自然风光著称的风景区中。
电梯上升几十秒后,周围突然一亮,电梯从石洞中升出,透过玻璃可以看到悬崖对面的数十座绿色峰峦和峡谷里的河流,自然山水,让人心醉。
出了电梯,是一个山顶平台,游客在这里评价这个电梯。21岁的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刘某说:“既然来玩,就是要看风景,这个电梯很独特,其他地方都没有,也算一道风景。”10岁的广州小男孩罗皓文在爸爸妈妈身边,对电梯非常新奇:“坐电梯腿不会痛,感觉很不错啦。”
但也有不同看法。一位30多岁的男子向记者抱怨:“我到这是看自然风光的,就不该有这些人工景观的东西。我是被迫坐的,导游推荐,大家都坐,我也少数服从多数。”
另一位游客直接表示了不满--这个巨大的电梯,立在以自然山水著称的世界自然遗产风景区,“像个怪物”。为什么没能阻止电梯建成这台名为“百龙电梯”的庞然大物于不久前才开始试运营。电梯总造价1.2亿元人民币,是由北京两家公司和美国某公司合资,于1999年10月开始动工。电梯全长326米,其中154米是在山体内的竖井,172米是地上钢结构井架,双层轿箱最大载客量50人。
“最高户外电梯”、“最高双层电梯”、“最大载重量最快速度”
,这三项基尼斯记录让当地的官员和导游津津乐道。但它从动工起,就一直遭到抨击,总结起来有几点:其一,张家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宗旨是为保护其原貌,而在保护区内凿隧道、打竖井、立钢架,是与这一宗旨背道而驰的;其二,张家界峰峦属石英砂岩,质地强度虽高,但仍不宜建这种伤筋动骨的工程;其三,张家界的游客量2000年的时候就超过500万人次,现在不是增加设施招徕游客的时候,而应考虑适当控制容量。
但这些争论看来并没有能够阻止百龙电梯的最后建成营业。
2002年8月16日,北京,全国范围的关于遗产保护的学术会议(由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张家界的观光电梯成为学者们批评的对象。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谢凝高尖锐地指出:“我每次去武陵源,都看到新玩意:开始是索道和电车,现在电梯都出来了。世界自然遗产,不能以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为代价来满足少数‘懒得走’的人的需要。”
但在百龙电梯的投资者---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动百龙矿泉壶商战的孙寅贵看来,关于这个项目“该上该下”的争论“都已太晚了”。
接受记者采访时,孙寅贵强调说:“我不是乱建,是按照规划审批建设的。”孙所说的“规划”是指《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0年编制,1992年通过建设部审批。同年,武陵源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但是规划并没有随之调整。
《规划》有此文字:“以现代的技术为人们增添游览趣味和经历…
…老屋场神兵聚会处,拟建升降梯。“
当年经主管部门批准的这个规划就像尚方宝剑,1998年,湖南省建委和环保局都批准了百龙电梯的建设。
“审批过程中的争论几乎没有。上级都批了,他们还说什么?”孙说,“现在有人提出怀疑,那么可以重新审查规划,如果当初规划错了,政府要拆,那是会有巨大经济损失的,因为责任不在我们,同时,会再次更严重地破坏环境。”来自电梯的利益但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武陵源当地人非常认同这个电梯的存在,很多人用了一个流行词汇---“亮点”---来赞美它。
“观光电梯开通形成了一条旅游的环路,把天子山、袁家界、森林公园几个景区连在一起,对景区资源推介很有好处。”武陵源区旅游局的一位官员说。
“有了电梯,人都上来了,我们做生意的就不用每天背着东西跑下来了。”一位在山顶摆摊的土家族妇女说。她的同伴笑着补充:“电梯服务态度很好的。”
在电梯上站的办公室,主管电梯运营的负责人孙德隆不同意专家们“修建电梯损坏山体”的说法,他的说法是:“山是无生命的。我们打隧道的同时打了很多钢筋、锚杆,把山体加固了。如果发生小地震,别的山头都倒了,我的山头不会倒,你说这是保护还是破坏?”
他还讲述了一个“新构想”:“电梯的成功开通为其他景区提供了一个借鉴呢。比如,在山东泰山的外围打一个隧道进山底下,再从顶上打一个窟窿出来,对环境的影响几乎为零。我们有意和设备商合作成立一家公司,专门解决风景区的上下交通问题。”
1998年9月,联合国专家考察武陵源后提出批评:“武陵源景区现在是一个旅游设施泛滥的世界遗产地区”,“在峡谷入口处和天子山这样的山顶上,城市化对自然界正在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
但这点,似乎并没有对百龙电梯的开工和使用带来什么影响。
2.拆和建的奥妙
“小拆大建”的说法8月22日,记者来到张家界森林公园管理处门票站的所在地---锣鼓塔,这个峡谷入口处至今繁华依旧。
早在2001年,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教授,有“当代徐霞客”
之称的谢凝高给中央领导写信,阐述世界遗产过度开发破坏的现状,文中批评武陵源景区在“小拆大建”,其中就提到了锣鼓塔区域。
门票站外是1公里长的道路,两旁遍布酒店。路边的一块蓝色路标牌上,罗列了十几家酒店:湘电山庄、某某单位湖南总队接待站、青岩山宾馆、红十字会度假村、有色山庄、石化山庄、某某单位张家界培训中心……。
湘电山庄的后半部建筑还搭着脚手架,看起来仍在动工,该山庄的销售部周经理介绍---酒店是湖南省电力局上世纪80年代投资的,2001年刚刚扩建,90间房改成150间房。现在后面正建的是康乐部,包括棋牌室、保龄球室、健身房等。
“老干部们爬完山,回来可以好好泡个脚。”她说,“我们这酒店应该不会拆,拆的都是小的,我们这么大规模。”
当地一位导游告诉记者,附近“华龙”、“三龙”和“红河谷”三家酒店,都是今年“五一”前后重新装修开业的;旁边的灰楼是某个“很厉害”的权威部门的,还没装修,但看来还是迟早要装修开业的。
而众所周知,锣鼓塔附近最老的字号是金鞭岩酒店,是张家界森林公园管理处(当地简称为“张管处”,下同)自己办的。“这里开发了多久,它就营业了多久。”
当地一个知情人告诉记者,拆掉的都是“没太大来头的”,不拆的甚至在建的,却是“有更大来头的单位”。“盖房的是实权单位,还得给批!”
在锣鼓塔地区,金鞭溪静静地流淌在峡谷中,前来考察的联合国专家称之为“世界上最美的大峡谷”。
据当地人说,这里以前有不少猴群,还会把游客的包抢走---“当然这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没了。”
他们还告诉记者:“不少污水被排到溪里,水里的石头以前都是白白亮亮的,特别好看,现在,发棕发黑了。”
在一个名为紫草潭的地方,景区一位工作人员指着远处水上的泡沫,告诉记者:“你看,那不是正常的水泡,应该是洗涤剂造成的。”
他说,1988年的时候他还在此地上小学,下了课后大家跑到溪里喝水。但现在,“让我下到水里玩都不敢”。
40多岁的老彭是天子山上的居民,他曾在附近开过餐馆,他说:“污染肯定是锣鼓塔多,以前我们这里的污水往下流的时候,经过沙土过滤还好点。但锣鼓塔的污水,那是直接流到金鞭溪啊。”
金鞭溪是索水的源头,然后流入澧水,汇入洞庭湖,最后是长江。
“武陵源最要害的问题应该说是锣鼓塔。这是武陵源核心区上游最大的肿瘤,是造成金鞭溪污染的源头。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到的、无须争论的问题。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武陵源区建设局副局长、拆迁工作组成员李泽厚告诉记者。
2001年5月,在武陵源区筹备拆迁的一次会议上,李泽厚提出了“必须解决锣鼓塔问题”,认为“张家界森林管理处应该迁走”,但发现自己很孤单---“我是惟一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没人附和。”
2001年武陵区的拆迁范围确定以森林公园的门票站为限,而锣鼓塔刚好在门票站以外。就这样,棘手的问题被巧妙地回避了。
“这很滑稽。说实在的,我们费了那么大力气拆建筑,看到这个地方还在批、还在建的时候,感到很痛心。”李泽厚说,“但盖房的都是实权单位,我们的压力是绝对大的。我们这里不批别的地方也要批,下级不批上级签字,我们只有一个字---难!”管理部门的摩擦包括李泽厚在内的基层官员觉得板子光打在他们身上,委屈---“锣鼓塔的问题不是区政府就能解决的问题,没那么简单。”
在张家界遗产地内有两个处级单位:武陵源区政府和张家界森林公园管理处(林业部门所属)。他们都有管理职能。
后者既是事业单位,同时也行使部分行政职能,还直接参与企业管理:该处管辖着两个自然村,人口近3000人,还拥有7家宾馆,有固定资产1.3亿元。按当地人的说法,这是一个拥有自己的医院、学校和派出所的小社会。
区政府一位官员埋怨,专家希望拆锣鼓塔的一些建筑,但张管处不同意,区政府只好回避。“这不是我们能解决的问题。”
张家界森林公园管理处宣传科的宋科长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没有张家界森林公园,就不可能有武陵源区。”“如果说因为锣鼓塔在上游,对金鞭溪有污染就要拆舴孔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