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探讨“耳朵认字”这类人体特异功能是从1979年开始。在这以前,我是根本不相信这类稀奇古怪的事情的。1979年3月22日《四川日报》报道,大足县少年唐雨能用耳朵认字。已故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副教授方崇仪曾经告诉我这条消息,要我去查阅《四川日报》我不相信,没有去看报。后来又听说北京出了一个8岁的女孩叫姜燕,也能用耳朵认字。但不久又听说某研究所对她反复进行了观察实验,结果证明完全是弄虚作假。那时我心里松了一口气,心想耳朵认字是假的,生理学免除了一场挑战,如果耳朵认字是真的,生理学又将作何解释呢?
可是,到了7月,武汉大学生理学教授温璋文来信告诉我,武汉也山现了一个能用耳朵认字的男孩,叫谢朝晖。我立即回信告诉她,我听说的北京姜燕弄虚作假的情况,要她提高警惕。但是温璋文又来信说明她再次考察谢朝珲耳朵认字的情况,并要我去武汉考察。由于温璋文几次来信,促使我考虑,如果武汉谢朝珲耳朵认字是真的,那么北京姜燕耳朵认字可能不是假的。究竟是真是假应该通过亲身考察作出判断,不能只听别人的报告。我就是这样由否定到怀疑,由怀疑到亲身去考察。
二、“耳朵认字”--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真实性问题
我抱着怀疑的态度去调查姜燕的情况。姜燕的父亲告诉我,姜燕确能用耳朵等部位认字,说她耳朵认字完全是弄虚作假是冤枉她。他还列举了许多情况来证明他的观点。但是,那时姜燕的这种功能已经消失了,所以我无法进行考察,无法判断姜燕耳朵认字的真假。由姜燕父亲介绍,我找到了两位据说也能用耳朵认字的女孩。她们是王强(11)、王斌(8岁)两姊妹。我第一次和王强、王斌见面时,就对她们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测试。
这次初步测试使我震惊。在我的监视下,确实没有发现她们任何作弊的活动,但她们可以不用眼睛,而用腋下等身体部位辨认出我给她们的测试样品。例如,我将一个事先卷紧了的小纸条递给王斌;她右手拿着这个纸卷从衬衣下放到左侧腋下部,经过几分钟,右手并未从衬衣下拿出来就正确辨认出小纸条上的5个红颜色的字。我亲眼看到这些情况,又没有发现破绽,不能不相信这是事实;但是,我所学的生理学从来讲的“耳是听觉器官,眼是视觉器官”又叫我不敢相信这一事实。怎么办?必须做更严密的测试。
回到家里,和贺幕严商量,如何严密地测试这种从未见过的耳朵认字的功能。我们认为要判断耳朵认字的真假,关键是要严格排除眼睛的作用。可以用两类方法。一种是用布条蒙住为了排除主试者与受试者之间自觉的或不自觉的联系,还要采用双盲法。可在测试前制备大量的密封的测试样品,测试时让受试者在众多的测试样品中随机抽取,因而她们所抽取的那个试样的内容不但受试者不知道,主试者也不知道。
我们用白报纸、胶水做成约3厘米见方的纸套,内衬两张白报纸,将写有测试文字的纸片插在两张衬级中间,再用胶水将纸套密封。这种密封纸套内封装的字片两面都有两层白报纸覆盖,即使对着阳光或强灯光用眼睛也不能看出线套中的文字图形。我们要求王强、王斌在辨认密封纸套中的测试内容时必须在我们的监视之下,测试的密封纸套必须保持完整,不得损坏。我们发现,在这样严密的控制条件下,王强、王斌能够正确辨认密封线套中的文字、图形。从8月13日到9月9日共有13个实验日进行测试,用密封双盲法对王强、王斌测试了109次。王强共测试57次,其中47次辨认正确,占82%,2次部分正确,8次错误。王斌共测试52次,其中44次辨认正确,占85%,3次部分正确,4次错误,1次无结果。
观察到这种奇特的人体机能,我们既兴奋,又担心。我们除自己反复检查测试方法是否严密可靠有无漏洞外,还向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几位著名的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请教,请他们检查指导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老师赵以炳先生亲自察看了我们测试王强、王斌的过程。一些同事参加了我们的测试。他们都认为我们测试的结果是可靠的。为了提高测试的严密性,除密封纸套法以外,我们还采用了另一些方法。例如,在纸条上贴上铅印的5号字,卷成纸卷,插入2毫升的安瓿并将瓶口烧结。这样,用眼睛看不见纸卷中的文字,不破坏安瓿取不出纸卷。我们封装了多个安瓿,让她们随机抽取进行辨认。辨认后敲碎安瓿取出纸卷核对,结果她们也辨认对了。我们还用黑塑料墨盒装入字片或图片,火漆封口,她们也能正确辨认其中的测试内容。
我们考虑,如果她们确有这种不用眼睛而用身体其它部位辨认文字图形的功能,我们两人不参予测试,完全由别人制作密封测试样品监督测试也应能正确辨认。事实正是如此。我们的同事多次带着自己制作的密封试样来参加测试,王强、王斌往往能正确认出这些试样。1979年9月22日下午在教育部黄辛白副部长家中,由教育部科技局几位负责人和几所大学科研处负责人制作密封纸套,由他们监督测试王强、王斌的“耳朵认字”在1小时内,王强辨认了9个密封纸套,辨认正确的8个,辨认错误的1个,除辨认第一个密封级套用了7分钟以外,其它辨认正确的纸套只用了几秒到十几秒。王斌辨认了5个密封纸套,4个辨认正确,1个辨认错误。
我们进一步考虑她们能不能猜中这些测试内容呢?用来测试的文字基本上都是她们认识的常用字,推算起来,她们猜中测试内容达到那么高的正确率的机率极小。我们也做过对照实验,找了两位与她们年龄相近的女孩,让这两位女孩猜密封纸套内的测试内容,结果年龄大的女孩猜了50个密封纸套,全部猜错了,年龄较小的女孩猜了50个密封纸套猜对了2个,猜错了48个。这两位女孩猜中率为0一4%,与王强、王斌辨认正确率在80%以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在许多无法反驳的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某些人确有这种奇特的机能。
这究竟是人体的一种什么机能吗?从初步考察看来,这并不是大家熟知的人体感觉机能。
正常人的感觉机能可以随时启动,感觉刺激产生感觉,如睁开眼睛就可以看见东西。眼睛,但鼻梁下有缝隙,很难严密排除眼睛偷着,如将头部全部罩住,虽可排除眼睛的作用,但这对小孩心理上生理上的影响甚大,难以实施。另一类办法是将测试的样品密封起来让她们用眼睛也看不见测试的内容,除非破坏密封,那我们也就发现她作弊了。这种“耳朵认字”的机能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一般从拿到测试样品到完成辨认需要几分钟、十几分钟,最短也要几分钟。
与感觉机能不同,这种“耳朵认字”的机能受情绪的影响很大。受试者心情轻松愉快时往往容易认出,所需的辨认的时间也短,情绪不好或精神紧张时就较难认出或认不出来。饥饿、疲乏等生理状态也对这种机能有不利的影响,妨碍正确辨认。
与视觉机能不同,这种机能能够辨认用不透明材料密封的文字图形,还可以辨认多次折叠的纸张中和纸团中的文字图形。
因此,我们认为这种机能显然有别于人体感觉机能,不是人体的某种感官的机能,而是另一类我们还不了解的人体机能,我们暂时命名为人体特殊感应机能。我们写出了题为“关于人体一种特殊感应机能的调查报告(一),特殊感应机能的真实性向题”的文章送请赵以炳先生审阅,征求他的意见能否公开发表。赵以炳先生说,一个科学工作者只要老老实实地进行观察实验有所发现,自己检查又没有什么错误,就可以公开发表。将来如果发现自己有错误,就公开纠正自己的错误。上海《自然杂志》在1979年11期上刊登这篇报告。
肯定了王强、王斌具有不用眼睛而用耳朵、腋下等身体若干部位辨认文字图形的人体特殊感应机能,是否也就可以肯定姜燕也具有这种人体特殊感应机能呢?否!王强、王斌经过严格测试证明确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并不等于同时也证明姜燕有这种机能。姜燕有没有这种机能还必须通过严格的测试才能判定。可是,那时姜燕自己说认不出来了,不要参加测试。当我们看到王强、王斌测试成功时情绪高涨,兴高采烈,周围的人也很高兴,联想到这种气氛有可能刺激姜燕,解除她的某些心理障碍,诱发她的人体特殊感应机能。于是我们带着王强、王斌去访问姜燕,三个女孩在一起玩得很高兴,但进行测试时姜燕仍不愿参加。王强、王斌辨认测试样品成功以后,周围的教师、干部热烈鼓掌。这时,我们再次动员姜燕参加测试,她同意了。先给她一个小纸团,她右手拿着纸团放在右腿窝下。我们严密监视,看她是否挪动纸团,或倒到左腿窝,趁机偷看。但姜燕一动也不动,约十分钟后她报告“认出来了,是红色的”王“字”,辨认正确。大家十分高兴,热烈鼓掌,鼓励姜燕再试。我们让她抽取一个密封纸套,进行辨认。1分10秒后她说是蓝色的“制”字。检查纸套完整无破损,剪开核对,是一个蓝色“制”字,辨认正确。接着,姜燕又用I分45秒正确辨认由密封纸套中红色的“升”字。至此,诱发恢复姜燕原有的人体特殊感应机能成功了。以后,我们也对她进行了50个密封纸套的测试。我们教育姜燕:所进行的测试是一种科学实验,应该老老实实,能认出来就认出来,认不出来就说认不出来,不要偷看。而且,我们所用的方法是严密,如作弊,我们一定能发现。姜燕在整个测试过程中都是老老实实的,没有作弊的活动。她在50个密封纸套中,认对了29个,占58%,部分正确2个,占4%,辨认错误的2个,占4%,辨认不出来无结果的17个,占34%。姜燕辨认密封纸套的正确率比王强、王斌低,无结果率高,这可能是她机能恢复不完全的表现,但她确实具有这种特殊感应机能。
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普遍性问题
在论证了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真实性以后,自然会提出一个问题:这种机能只是为极少数人所具有,还是在人群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呢?有的研究者认为,具有这种机能的人极少,甚至估计为百万分之一。我们认为,作为一种生理机能,如果是真实的,可能有一定的普遍性,具有这种机能的人可能不是极少的。当时的实际情况也需要我们发现更多的具有这种机能的人。因为王强、王斌和姜燕的家离我们学校都相当远,进行测试很不方便,我们迫切希望在学校附近找到具有这种机能的人。因此,我们在测试王强、王斌和姜燕的过程中有意吸引周围一些少年儿童前来观看。他们逐渐对这种测试活动产生了兴趣,也愿意试一试,最初,我们在小纸片上写字放入受试者耳中测试。1979年10月我们发现邻居的一位8岁的女孩也有这种机能。在她耳朵中放入的小纸片上有一个积分符号∫,几分钟后她说“像一把伞”画成为“∫”。接着,她正确辨认了一些简单的符号。发现邻居女孩也有这种机能,对我们鼓舞极大。我们积极测试周围的少年儿童,几乎每周都能发现新的具有这种机能的少年儿童。后来,发现我们自己的小女儿也具有这种机能,这就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可以在多种条件下进行测试。我们发现让受试者辨认揉成团的文字图形是比较困难的任务,而让受试者用手摸不折叠的文字图片却比较容易辨认。我们就以在深色布套中用手摸图片的方法作为基本的测试方法之一。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诱发测试少年儿童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方法,先后对40名6岁至14的少年儿童进行了诱发测试具有特殊感应机能的16名,占40%,也就是说,10岁左右的少年儿童中有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诱发出不同水平的特殊感应机能。因此,我们认为,在少年儿童中这种特殊感应机能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
为了进一步探讨普遍性问题,我们又对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一个班40名小学生进行了测试。经过诱发测试,这40名受试的儿童中有25名具有特殊感应机能,占63%。其中,男生13名,女生12名,分别占参加测试的男生和女生的59%和67%。看来,性别与这种机能没有明显的联系。在这25名儿童中,既有学习成绩最好的,也有学习成绩较差的,学习成绩的优劣与特殊感应机能的强弱似乎也没有联系。在这个班上,爱好体育运动的儿童比较容易诱发出人体特殊感应机能。
人体特殊感应机能诱发方法的掌握和普遍性的发现,使我们有可能将它作为一种人体的生理机能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四、主观上图像显示的过程及其它
具有人体特殊感应的机能的少年儿童在辨认测试样品的过程中主观上有什么感觉,这些文字图形是怎样显现的,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对十多位具有这种机能的少年儿童进行调查,让他们各自独立地叙述辨认过程中主观上文字图形显现的过程,并将最后辨认出的结果与测试样品核对,检查是否正确。综合他们的叙述,使我们对他们主观上图像显示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主观上图像显示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受试者接到试样以后,先在脑中出现“麻麻点点”的图像,接着会感到有一个明亮的点,然后便会出现图形或文字的颜色,再逐渐出现模糊的图像。这些图像往往闪动不定,并且一部分一部分地变成清晰的图像,当图像较清晰而稳定的时候,受试者便认为这就是试样的图像。
我们要他们随时口述或画出主观上的图像。刚刚诱发出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少年儿童,这种机能不强,在大多数情况下图像是一部分一部分出现的,最后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像。如果测试内容是文字,往往先出一些笔划,再出现另一些笔划,最后才显现出一个完整的字。例如辩认“年”,受试者描述的过程是”→玍→→年”;又如辨认“京”字的过程是“亠→→京”。各部分出现的先后顺序往往和写字时笔划的顺序无关。有时是先显现一部分图像,随即消失,又显现另一部分,最后各部分同时显现出来组成一幅完整的图像。如辨认“和”字的过程,受试者口述为“口→禾→和”,我们还观察到受试者描述的脑中最初显示的图像与测试内容不符,然后逐步修正,直到正确反映测试内容为止:如受试者辨认“水”字,她描述的过程是“十→木→冰→米→水”。
根据对十多位少年儿童的调查,我们设想受试者在辨认过程中,在感受信号之后还有一个对信号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要处理试样各部分的信号,也要从整体上处理试样的全部信息,这个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可能依赖于信噪比的高低,它与受试者已有的知识(即已储存于大脑中的信息)有关。
在考察了人体特殊感应机能辨认单层样品时的主观上图像显示过程以后,我们又对受试者辨认多层重叠样品时主观上图像显示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把多层重叠样品放在黑塑料盒中,拧紧盒盖并用火漆封口后交受试者辨认,由受试者及时写(画)出和口述他们主观上图像显现的过程。受试者描述的脑中图像出现的顺序,在大多数情况下与盒中图片的层次顺序相符,即先显现第一层的图像,随后逐渐模糊、悄失,然后再显现第二层的图像,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层。还调查了辨认搓揉成团的纸张上的文字图形时主观上出现图像的过程;从4位受试者的描述看来,人体特殊感应机能对纸团的辨认过程都有一个把空间图像展开成为平面图像的过程。
从这些调查材料看来,人体特殊感应机能辨认文字图形的过程不是对样品的机械模写,很可能包含从干扰背景中提取弱信号,按层次选择辨认,将空间图像展开成平面等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
具有特殊感应机能的少年儿童能够不用眼睛辨认文字图形,而且能够分辨不同的颜色。色盲者用眼睛不能分辨某些颜色;如果他们具有特殊感应机能,能否运用这种机能正确分辨这些颜色;视觉机能分辨颜色与特殊感应机能分辨颜色有什么联系,这是另一个有兴趣的问题。1980年6月我们先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小学生中进行色盲普查,共检查了739名男生和737名女生,查出色盲男生48人,色盲女生5人。对部分色盲儿童进行特殊感应机能的诱发工作,诱发出特殊感应机能的儿童中5人愿参加进一步的测试活动;这5位具在特殊感应机能的色盲儿童用眼睛能正确辨别的颜色在运用特殊感应机能辨认时误认率较低,平均误认率为8%;他们用眼睛经常误认的颜色,平均误认率为65%,用特殊感应机能辨认时误认率也较高,平均误认率为66%。色盲儿童用眼睛容易误认的颜色,运用特殊感应机能辨认时也容易误认。这个结果提示,与特殊感应机能有关的中枢部分可能与视觉中枢有某种密切的关系。
除上述几方面的探索外,我们还进行过人体特殊感应机能与方向判别,人体特殊感应机能辩认遗留信息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初步的探索使我们感到这种机能很可能与人体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有关。我们深感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现代科学还没有系统研究过的未知的领域,关于它的知识甚少,而对它的探索又困难重重。在目前阶段,首先要积累经过严格检验的确凿可靠的事实材料,在充分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探究这种机能活动的规律,提出有关其体制的假说,再进一步进行验证。鉴于这个问题的多方面的复杂性,只宜由科学工作者严肃认真地进行研究,不宜在社会上宣扬。我们赞成学术交流,不赞成公开宣传和表演。由于测试的对象是少年儿童,测试活动要在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的前提下进行。
我们研究人体特异功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探求真理。出于这个目的,我们欢迎学术上的批评争论,尊重学术上不同的意见;至于非学术的批判,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作者摘自《复旦神经生物学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