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陆“南方周末”周报的调查报导,少林寺每年至少可自门票收入中净得一千万元人民币;而少林武僧团则是海内外最受欢迎的中国“传统文化”表演之一,每年演出邀约不断。这样的生存模式,虽然让少林寺成为大陆少有的富有寺庙,却也注定了少林寺必须面临“不僧不俗”的尴尬。
古诗曾经描述“碧溪锁少林”。现在的少林寺立在公路边上,已没有古代那种“深山古寺”的感觉。为了发展观光而开发的公路,让郑州到少林寺距离不过三个钟头车程;规划中的“郑少”通车后,从车喧马闹的郑州市到达少林寺用不着半个小时。
经过入口处的迎宾僧,进入少林寺景区,便有一条由商铺和武校组成的
“迎宾大道”,仿古建筑的小店铺,贩售着廉价的“少林商品”,店内流连的多是附近武术学校的学生,处处显露出小县城的简陋和杂乱。
少林寺虽是佛教重镇,多数观光客的真正目的,是看一群孩子表演武术;真正想礼佛的香客受不了如此喧闹,宁可到其他小寺庙。连少林寺的僧人也抱怨,如今的少林寺,连一座像样的道场也没有,根本无法令人相信这就是当年达摩面壁的禅宗祖庭。
少林武术更成为再通俗不过的商品。一九八二年,港片“少林寺”让少林武功声名大噪。开始时少林寺确实曾利用少林武术来为发展的跳板。在电影“少林寺”激起海内外对少林武术的高度兴趣后,要求少林武僧表演的邀约应接不暇,少林寺也在一九八七年将少林武术队升格成少林武术团,因应外界需要,并且自一九八九年起出访卅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少林寺武僧团从最初的廿多人发展到一百多人,还分成三队,才能应付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出邀约。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对少林的“武术化”十分无奈。基于宗教自由原则,古时少林僧人还俗必须“打出山门”的规矩,早已不存在,不少弟子为了求发展,习成武术之后就还俗;再加上少林寺依传统招收俗家弟子,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武术大学。
少林寺四周更出现许多以少林武功为招徕的武术学校。据统计,单少林寺所在的登封市一地,就有六十多家武术学校,其中廿家较具规模,大的学校一年收入可达上千万,在学学员总人数超过两万。
面对发展和传承兼顾的压力,少林寺不得不在避世和入世间寻求平衡点。然而当越来越多人将少林精神当成商品买卖,少林究竟是武还是禅?是佛还是俗?不仅外人无法参透,连少林僧人自己都困惑了。 (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