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说,美国正兴起一阵“性革命”,这股风气确实在实际世界发生,不仅是在电视节目上发生。不信的话,你走访任何一所美国中学,你会发现越来越多初、高中生决定“直到结婚,守身如玉。”
报导说,这一波年轻人拒绝他们父母亲那一代“躺下去,来做爱”的风气,代表一股“反文化”力量,明显地和主流媒体惯常以性当作提升收视率、大做广告卖商品的手法背道而驰。
报导引述美国疾病防治中心最近一项研究报告说,从一九九一年到二零零一年,没有性交过的高中生人数已增加百分之十。这个“不要”的趋势,也许会让家长、公共卫生官员和惨遭“性”意象与“性”风气骚扰的青少年本身,感到松一口气,可是,报导说这股新的禁欲运动,主要是文化保守主义者和有宣教热诚的基督徒所发动,这已引起激烈的争辩。
布什政府计画把补助各界宣导禁欲的经费提高三分之一,到一亿三千五百万美元。接受补助的“青少年利益宣扬人”等组织说,性教育光是宣导禁欲不够,也应该教导青少年万一有性行为的时候,要怎 保护自己,让青少年了解“性关系”本身所含藏的深切感情成份。
这场辩论可说是公共政策的辩论,不过真正的问题是“当事人的个人选择”,而当事人的声音常常被政治上的杂音所淹没。
新闻周刊实地采访愿意坦白讨论“节欲派”的青少年,发现宗教在这件“非比寻常的个人抉择”上确实扮演了不小的角色,可是其他因素也不容忽视,例如,父母亲的关爱、当事人自觉还不够成熟、想更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等,也是促成他们“忍”到婚后才把童真献给“另一半”的原因。
艾莉丝是报导所举的案例之一。这位十八岁,卫斯理学院二年级的高材生说,她是女性主义者,但不是那种“穿军靴、理光头、恨死男人”那一型的女性主义者。
报导指出,卷发、口才好、聪明活泼的艾莉丝是处女。她常强调说,“女权运动增强我们权力感的一点是,我们能够提出自己的主张,对男女之事说不做,也不会觉得有压力。我想,男士们有点了解这点,因此才会说,‘噢,不是每个人都做那件事啊。’”
爱莉丝虽然上教堂,不过她说宗教不是她选择保持童真的原因。她说,她当然害怕性病、怀孕,更重要的是,她觉得感情上她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处理性爱会带来的亲密关系。
今年十六岁的克瑞斯和他十七岁的女友阿 达则是出于“家教严谨”,双双发誓等到结婚之后才“初夜。”
双方家长准他们约会,但得遵守十点半回家的“宵禁”,也自动遵守“行为准则”--除了亲吻和拥抱。男方父亲的规定是:足球队员制服所覆盖的部位都不准碰。长相、穿着就像“标准美国男孩”的克瑞斯说,美国社会简直是性泛滥的社会,“你只要到处看看,特别是电视和电影,美国文化好像告诉你,随时随地跟谁用任何方式来一趟性事都没问题。我偏不以为然。”
阿 达颇有同感,她说,“性应该是很特别的事,没必要公开。可是,如果你禁绝性事,你会觉得被社会排挤,就因为你‘不干’。”拉托雅十八岁,她能够仍保童真,也打算保到结婚的原因是有疼她的
父母亲,让她不会感情空虚或无处宣泄。 她说,“男生会让你感到你很特别,你是他们唯一关怀的对象,许多女生便觉得她们需要那样的呵护。可是我妈妈很她说。我爸爸也很爱我,我没有感情的鸿沟待填补”。她曾经和一名二十一岁男子约会,男友想“进攻”她的时候被她斥退,从此各行其是。
报导列举的其他案例包括“再生”的处男--曾有性经验,但觉得“没意义”,后来再交往的女生碰巧也是“婚后再行房”信仰者,因此两人相安无事。
另一个“再生”处男舒尔特现在加拿大亚博达省念大学,还没有找到结婚对象。他说,他打算三十岁才结婚,“我在等待这 一天,会跟我太太有亲密的经验,我会真正的爱我的太太,跟她共渡此生。”
新闻周刊在另一则报导当中指出,布什的“家庭价值”观目前已为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三十九岁那年“再生”过的布什在就职之初,就宣称他将不仅是美国的,也是全世界的是“道德领袖”。
已经表态反对堕胎,也删掉这方面的补助金的布什,下一步将运用美在国际组织里面的影响力和财力宣扬童真,设法出口“不搞婚外情”的节欲运动。
美国竟然会想到出口“受宗教启示”的道德项目,一定让这世界大惑不解,报导说,在美国正全力打击激进回教徒之际,居然和回教的基本教义派,在联合国儿童高峰会上,共同倡议节欲,道理何在?
报导指出,今后这类的谜题只会有增无减,也会让许多国家的领袖紧张,特别是像英国首相布莱尔那样主张政教分离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