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最后一天,在曾强的主持下,实华开关闭了所有网吧业务--实华开和曾强赖以成名的基础。6年时间,就是通过这一窗口,实华开在美国《时代》周刊等世界媒体的镁光灯下,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曾强也得以三次出席“财富论坛”,两次参加APEC会议并发言,赢得了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内的国际政要以及全球商界精英“亲密接触”的机会。
但如今环境显然变了。在宣布关闭所有网吧的那一刻,曾强复杂的心理状态从发布会的主题“回顾精彩,展望未来”以及他的一些言论中不难窥见:“到现在为止,我还认为网吧是目前互联网所有模式中最实在的一种”,但是,考虑有关主管部门相关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投资人和舆论对其主业不突出、浅尝辄止的质疑,曾强还是把终于实现了收支基本平衡的网吧业务模型彻底放弃。
“这是一个结束,同时也是开始。我们将集中所有资源,致力成为中国领先的世界贸易电子商务的运营商,第三代B2B电子商务的领导者。”曾强用他特有的煽动性口吻对本刊记者说。主动放弃的同时积极扩张,自我否定的同时又充满自信眷恋,这些充斥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观点体系,构成了曾强价值观的基调。
实华开的英文是Sparkice--冰和火的结合。冰和火寓意着革命过程的矛盾和残酷,也寓意着任何一个行业、一种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的竞争和冲突。曾强的努力在于,怎样把矛盾的变成互补的,获得事业的春华秋实。
但要把矛盾统一起来谈何容易。在务虚和务实、理论和实践、浪漫和现实之间,有着太多的陷阱。就像那个穿上红舞鞋的小女孩,冰与火之间的舞蹈,注定了非理性的疯狂和无休无止。
融资神话
不通过专门的融资中介,不通过公司的CFO,似乎也没有什么新鲜的理论和Idea,曾强凭什么能让投资人不看财务报表,为实华开投入巨资
实华开的融资奇迹是业界的一个谜。在全球互联网经济哀鸿遍野、投资人谈“网”色变的今天,实华开却一次次赢得了战略投资者:2002年7月18日和互联网最低潮的2001年11月6日,汇丰控股有限公司两次注资实华开共1000万美元,购入10%的股权。按此反推一下,实华开的市值高达1亿美元,比在NASDAQ上市的中国三大门户之中的新浪和网易之和还多。
不通过专门的融资中介、不通过公司的CFO,似乎也没有什么新鲜的理论和Idea,曾强凭什么让投资人不看财务报表,就为实华开投入巨资呢?
答案显然不是赢利。即使按照曾强如意算盘,实华开也要到年底才能收支平衡,明年开始赢利。曾强把答案归结为“实华开拥有最先进、国际化和标准化的平台,业务模型是主流中的主流。”
2002年4月25日,实华开联合一些国际巨头,包括香港汇丰银行、美国友邦保险、瑞士通标商检、丹麦马士基物流公司、德国超级企业管理软件公司、美国ORACLE以及i2公司等,炮制出第一个跨洲际世界贸易电子商务行业标准(GeHUB)。试图在信息时代的竞争中占据标准的优势地位。
紧接着,曾强不失时机地抛出了电子商务三代论,即第一代着眼于交易前的信息交换、第二代着眼于交易中的网上拍卖,而实华开为第三代电子商务则是着眼于交易后的支付、配送、保险等增值服务。当然,曾强把实华开的“网上世贸中心”归类于后者。
更让投资者心动的是曾强对中国电子商务美好前景的鼓吹: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4年后,将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届时,将形成近500亿美元的电子商务采购规模。“如果实华开占有1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就是50亿美元的网上成交额。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将从中受益。”曾强早琢磨透了投资人的心理。
事实上,偶然因素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曾强的策略是跟会,通过参加一些国际性的会议,在会上争取发言等方式结识一些世界商界精英。“欧美投资者考虑的是5-10年的战略,亚洲投资者是3-5年,而中国的是1年,对他们的选择,差别就像一个在水沟里钓鱼,另一个则在大海里捕鱼。”
事实证明了曾强的“傍大款”策略十分有效。2000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上,曾强利用几分钟时间,结识了汇丰集团主席庞约翰爵士,并表达了自己对做好B2B电子商务的信心。后来在庞约翰邀请曾强参加的由世界100多位银行行长参加的“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曾强终于融资成功。汇丰向实华开注资500万美元。
综观曾强的融资,你会发现绝大部分是通过国际性会议完成的。只要需要,曾强还可以有更大的发挥。根据曾强透露,目前还有日本、法国和丹麦的4个投资者要进入,曾强没让,他觉得实华开当务之急的是怎样去赚“第一桶金”。
资本陷阱
在资本支持极度膨胀的心理下,曾强染上了互联网幼稚期的流行病。什么时髦做什么,把各种概念和圈地运动当作业绩并沾沾自喜;疯狂地烧钱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随着融资的成功,资本的两面性就显示出来,特别加上曾强那样务虚、浪漫的性格。实华开的发展史,几乎就是盲目地拓展业务、轻率地四处投资的历史,追本溯源,都是资本惹的祸。
“浅尝辄止,如同那个著名漫画中的挖井人”,实华开的发展策略招致了很多批评和质疑。这一点即使曾强也不得不承认:“我花了3亿元,结果其中80%的尝试都是失败的。”中国互联网所有的模型曾强都试过:从瀛海威的ISP模型,到千龙新闻网的ICP模型,从向8848挖人搞EC123的B2C模型,到跟中国联通合作搞电信的增值服务,一直到今天搞B2B。但曾强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在资本支持极度膨胀的心理下,曾强染上了互联网幼稚期的流行病。什么时髦做什么,把各种概念和圈地运动当作业绩并沾沾自喜;疯狂地烧钱。“一个月花掉几千万元根本算不上什么。”
即使现在,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一些网络公司纷纷从租金昂贵的北京CBD商圈撤离,裁员减薪,曾强却把办公地点迁往北京最贵写字楼之一的国贸中心,而且一租就是一整层;还在北京、上海雇了很多身价不菲的老外。
与联通合资搞的网络电话,早就流产;瀛海威的股份已经转手(好在损失不大);还算过得去的网吧关门大吉;在千龙新闻网的投资,由于政府的介入而不得不淡化;EC123如今味同鸡肋……
资本给实华开雪中送炭,也把实华开推向了一个危险境地。
B2B出口
“9·11”事件中世贸大楼里有些人还是能够生还。原因是什么呢?他们找到了死里逃生的出口。B2B就是实华开摆脱目前困局的出口
“尽管10米以下必定有水,但人生有限。”时间已经不允许实华开犯错误了,资本和舆论也更期望实华开用业绩来说话。曾强终于知道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在剥离其他业务押宝B2B的同时,他也从老庄之道和“9·11”事件中找到了理论支撑。
“9·11”事件中有些人能够生还。原因是什么呢?他们找到了死里逃生的出口。B2B就是实华开摆脱目前困局的出口。
“我做了一个非常非常仔细的分析,整个电子商务模型,大概有6912种模型。从这么多模型中,我选择了5%,然后压缩成几种最好的。这保证了我们方向的正确性。”
实华开B2B的业务模型是控制采购方,收取中间佣金。同时,买家节省了成本,不用到中国来。而内地的卖家也多了出口创汇的机会。截止到7月18日,来自50家跨国采购集团通过实华开网上交易平台正在进行的采购数目是711个,订单金额1亿多美元。
但曾强保证方向正确的主流论似乎不足以令人完全放心。主流是相对的,按照曾强的说法,他只做大型企业,但中国的外贸企业还是中小型居多。就交易的活跃程度和市场容量来说,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大型企业就占绝对优势。其实,通过线下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让国内中小企业和国际采购商无缝对接,已经成为阿里巴巴等发展迅速的电子商务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
当然,实华开也会根据买卖方的要求采取线下交易的形式,并且“这方面带来的收入不亚于线上交易”。同时,还为机构或集团提供平台租用或平台专用,平均收费为100万元人民币的“实华开商务港”的销售也“好得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但实华开为什么不在这一被市场证明正确的方向上主动稳健地走下去,而要追逐所谓的国际性、先进性和遥远的标准制定中呢?
号称没有竞争对手的实华开B2B,能成为那个使人们幸免于难的9·11出口吗?显然还需要时间和事实去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