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40岁的中科院遗传所副所长薛勇彪是26位签名人之一,也是其中职位最高(副局级)的管理人员,同时也是一名“海归”学者。在《公开信》公布后,他曾被科技部领导请去了解情况。记者昨天通过电话采访,听取了这位青年学者的看法。
身为一名司局级领导,以联名信的形式发表观点,是否会招致批评?薛勇彪说他并未感受到领导对他有何不满,一切都很正常。他说,作为留学生的一员,他本人认为弄虚作假的海外归国留学人员只是个别人。他不对姚教授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能力表示怀疑,但认为姚教授不该在上报的个人材料中“忽略”在海外曾有“不愉快”经历。他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关注这样一种现象,以防少数不良学者影响整个留学生群体的声誉,也防止国家有限的科研经费被不恰当地占用。这件事吸引领导层关注的并非仅是姚博士的是是非非,而是如何使国内科技资金分配及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合理。
姚是被陷害,还是另有隐情?在公开信发布之后,有关部门就此事展开了调查。一种观点是,姚是在美国又一起种族歧视官司的牺牲品。有人甚至将姚在美国的“不愉快”的经历与昔日在美被捕、最终又洗刷了罪名的李文和案相提并论。
对于《公开信》风波,科技界也有有关人士表态,认为原因是“有限的科技资金分配不均”。营造一个更科学公正的科研环境,《公开信》风波或许会促使及早将此提上科技界的议事日程。
晨报首席记者薛晖
姚博士的离奇官司
受到非议的姚博士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生理系任助教。1998年12月,该校董事会正式解雇姚。关于姚的这段难忘的经历,昨天出版的《南方周末》做出详尽报道。
姚于199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后,于1998年2月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生理系担任助教。同系另有一位助教埃德文·查普曼。这个离奇的官司就发生在两位助教之间。
查普曼的实验是用细菌重组蛋白质,但他的实验却总出现意外。于是他怀疑有人在捣鬼。在警方的协助下,查普曼在实验室秘装了两架摄像机。录像显示,姚博士曾出入查普曼的实验室,并用查普曼学生的设备进行了操作,这可能就是实验结果出现问题的原因。
这之后,警方逮捕了中国学者姚博士。但姚为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辩护:由于心情不好,错拿了别人的仪器。但校方董事会却据此认为姚有不良动机,并解雇了姚。此后姚上诉到法庭,去年法庭驳回姚的上诉。
就在姚被解雇后的第二年,他回到祖国,并在某高校找到新的岗位,并获得多项科研资助。姚成为归国学者中少有的幸运儿。
但按照工作合同,姚需在国内工作每年9个月,对他不利的指责却是,他从来没有超过每年3个月。
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