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部分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死伤严重,全国人民无不忧心忡忡,关心灾区状况。可来自第一线的报道则照例是轻描淡写、极为简略的几个数字。但他们却忘不了要加上“××领导同志立即赶往现场指挥救援,看望受灾群众”之类的屁话。昨天刚刚发生的清华北大校园爆炸案,依然是这样。并没有人关心领导同志是否到场,而是事件具体的真相。
互联网的报道相对要迅捷得多,如新浪网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一般都比较快。这次对对清华北大爆炸案的报道,虽说不是第一时间,但总算在事发后一二小时就做出了报道。不过,在911事件发生之后2分钟,新浪网就做出了反应,而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却要2小时。这一点令人费解。在报道清华北大爆炸案的初期,新浪网做了一个专题,有大量图片和随时更新的第一时间报道。数小时之后,图片不见了,接下来,专题也被撤销。这显然不是新浪网的新闻技术方面的问题
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究竟要报道些什么?公众对事件真相(尤其是灾难性事件的真相)的知情权如何得到保护?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式的恶习何时能根除?对此,我想,媒体工作者本身肯定也是有许多难言之隐。
-------------
【附】灾难发生时,媒体该报道什么?
萧瀚
根据25日凌晨的最新消息,新疆巴楚、伽师地区发生的地震,灾情十分严重,生命的消逝在不断地继续,受伤人数也在上升,至于经济上损失更是难以计算。生活在地震外的我们未必能够具体帮助受灾同胞,但关注他们至少可以让自己得到一点自我安慰。
除了上述感觉,看这类报道,心里还容易产生另外的不快,它们延续着长期的新闻陋习:灾难发生时,媒体并不注重报道具体灾情,将灾情化约为死亡人数、经济损失的数字这些抽象的东东,再加领导同志火速赶到现场、亲自指挥抢险之类的一坨坨谀词,报道就算完事儿了。
这种报道风格已经成了中国官方媒体的固定格式,它反映了几个被忽视的问题:
第一,缺乏对生命的真正敬畏,这些报道几乎从不对某个具体死者或者遭难的家庭进行细节报道,将死亡变成了不能产生同体之悲的数字,在本质上表现出对生命的冷漠而不是敬畏。这让我想起二战时屠犹魔王艾希曼那句臭名昭著的名言:“杀一个人是杀人,如果杀了100万,就只是个数字。”抽象的数字会让人忘记具体的生命本身。
第二,官方媒体不报道灾情的具体细节,潜意识中是一种掩盖和回避,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剥夺了人们的知情权,未履行公开公共信息的起码义务,而这些事关公共利益的信息,如果能够公开,本来是有助于外界向灾区提供援助的--至少信息畅通了,人们的援助也就能够相应地迅速到达,减少中间环节。更不必说细节报道激发人的同情心更容易获得外界救助。
第三,官方媒体对灾情的报道,几乎无一例外地唱几句灾区各级官员的赞歌,反映了官方媒体舆论心态上顽固的官本位心理。在灾情发生时最应该被报道的是灾情本身,可是这些报道却将大量笔墨放在那些官员身上,其篇幅常常要占到整个报道的1/3--甚至1/2!而且报道中没有一个死难者的名字--更不必说提供名单,却必定有某官员的名字,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灾区政府重视救灾,这当然是好事,必要的报道也未尝不可,可是一味地强调不但毫无必要,还是丑陋的媚官行为,与救灾何干?
这样的报道风格早该寿终正寝,可是它还健康地活在现实中,真是让人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