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两人的历史,林彪是黄埔军院四期学员,到南昌起义时,是一个连长。而栗裕呢,并不是军人出身,相反,他是一个读书的文人,愤而投笔从戎,到南昌起义时,是一 个班长。从上了井岗山后,两个人的一个如日中天,一个默默无闻。一个是红一军团的军团 长,另一个呢?我没有查过,但没有什么名气是确实的,也没有干过什么漂亮的事业。哎, 说远了,其实我这么说只是要表明一点,每一个将领都有他十分擅长的领域和并不太突出的领域。林彪是一个游击战专家,擅长使敌人混乱和在局部以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如伏击战。 至于大的硬仗,并不擅长。也不擅长打险仗恶仗。更不擅长作连续的,不间断的打击。简单点说,知道如何获取胜利而不知道如何利用和发展胜利。其实所谓的平型关大捷就是一个典型的伏击作战,我这么说并不是贬低平型关大捷,但有些东西是无法用大捷来掩盖的,即这 次胜利对战略全局没有什么影响。只是起了鼓舞士气的作用。它没有下文,没有说利用此一 胜利将某一区域内的敌人肃清。此时的林彪可能还无法真正的指挥大兵团作战。林彪会大兵团作战大概是在苏联,通过在斯大林格勒学习,林彪掌握了庞大军队的作战方略。
必须指出,林彪的运气实在太好,东北这片地方在日本投降后是一片最真的真空,而东 北的抗联由于在日本占领期间的表现又是深深扎根于此地的顽强斗士,武器又是完整的从苏 联手中接手的日本装备,由于中央的支持,从各解放区抽调的部队也都是精英。几轮下来, 到三大战役时,已拥有一百多万人马,武器装备精良。其实二野挺进中原是在作一次牺牲, 根本目的是使蒋介石操心他的卧榻而为东北争取发展空间,毛泽东甚至准备牺牲华东野战军南下,只是由于栗裕以实际行动表明他能够在中原打大仗才取消让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南下的计划。可见毛泽东对林彪的厚爱让他将全部军队都押在东北这个赌局上。
辽沈战役时,林彪以百余万之众,完全能够打一场漂漂亮亮的歼灭战,但由于他的过分小心,使得一场歼灭战变成了击溃战,廖耀湘差点儿撤兵成功,只是由于一次小分队突袭了 廖的总部,使廖惊惶失措。这才最终完成了歼灭战。
而淮海战役截然不同,六十万对八十万,很少有人能够相信共产党能胜,更不用说是一次歼灭战了。然而情况就是这样,一个最多只能够完成击溃战的行动,硬是变成了一个大的 歼灭战,国民党失去了最后最大的机动兵团,只有等待灭亡。
而栗裕的天才是在这最后的几年中才发挥出来的,在淮海战役中,任何人都看得出来, 二野由于挺进中原,固然是牵制了很多敌人,但自己损失也太大,无力打大仗,在此战中, 只能充当阻击的角色,这不能不说是二野的悲剧,刘伯承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也难于发挥才 能。而这,说到底都是为东北的林彪作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