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争议,再一次引起许多人对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和矛盾问题的关注。近年,类似事情在中国频频发生,即便是首都北京亦不例外。由于人们热切地、甚至有些盲目地追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现代化模样,许多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迹,特别是大量未被政府挂上“国字号”明令保护、散落城市各个角落的历史遗迹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被拆除的危险。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 起因:一个惊人的发现
兴建中的“河洛文化广场”正坐落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的古都城址--东周王城的范围内。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阎文儒先生就率考古队,在洛阳市涧河两岸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发现了东周王城。这个城址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建都的王城,至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历时515年,25任“天子”在此为王。
经考古勘探发现,东周王城位于涧河两岸,四周有夯土城墙,占地约9平方公里。现在,东周城的遗址基本上湮没于现代都市的建筑群中。东周城的基本布局是:王城的西南隅为宫殿区;宫殿之东为粮窑区;宫殿区和粮窑区之北,为作坊区和居住区;王城的东半部分,即现在的“河洛文化广场“工地,为墓葬区。在墓葬区中,过去50多年来已经发掘出许多大型墓葬、车马坑、陪葬坑。
此次在“河洛文化广场”工地的考古中,更是有了惊人的发现。在已经钻探的1.6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出了397座墓葬的18座车马坑。据考古专家估计,整个“河洛文化广场”埋葬的东周墓葬应在600座以上,车马坑也应在30座左右。如此众多的墓葬和车马坑,成为考古史上的一大奇观。其中最大的一座车马坑,长达42米,宽为7.2米,阵容显赫,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考古专家确认:这座车马坑应属目前全国仅见的一两座东周时期大型车马坑之一。
在“河洛文化广场”发掘的墓葬和车马坑,是东周王室墓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包含的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墓葬、车马坑规模之大,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在全国均属罕见。在这些大中型墓中,还有东周时期特殊的葬制--积石积炭墓。这些发掘都表明,这里是一处以血缘为纽带的王室家族墓地。
最令专家们兴奋的是,在这里发掘出一辆由六匹马组成的车马遗迹。据古文献记载,夏、商、周时期,“天子”才能“驾六”。洛阳这一遗存的出土,印证了古文献所记载的说法,同时证实了此车马为“天子之乘”,而位于“河洛文化广场”的“甲”字形墓地即东周“天子”的墓地。“天子驾六”是全国迄今首次发掘的夏、商、周的重要遗存,其保存之完好、规模之宏大,在世界上的确独一无二。
气势恢宏的广场计划与尖锐对立的不同见解
洛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朱广平介绍,拟建的“河洛文化广场”位于2000年9月公布的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东周王城西部,原为民国时期形成的城市中心广场,20世纪90年代曾计划建设地下人防工程。2002年3月,洛阳市根据市人代会的代表议案,拟建包括地下人防工程在内的河洛文化广场。6月完成设计招标,整个工程计划用地4.2万平方米。这座具有浓郁的现代化风貌广场将为洛阳市政治中心,是组织集会、庆典、礼仪、检阅的活动场所,也是政府与市民对话的活动场所。纪念广场将设置大型城市标志,以纪念洛邑王城辉煌的历史,突出广场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广场将布置健身、棋艺、音乐茶座等,以满足市民和游人休闲活动的不同要求。游憩广场以浓密乔木围合及大型水面组成。
本来,这项设计方案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赞同,施工也因此加速进行。然而,当“河洛文化广场”工地不断地发掘出东周葬群后,对要不要再建设以及如何建设“河洛文化广场”产生了巨大的争议。
“河洛文化广场”惊人的重要考古发现,牵动着每一个关心广场建设的人。对于如何建设“河洛文化广场”,渐渐形成了四种不同意见:一、按原方案施工;二、保留部分车马坑,原方案作局部修改;三、回填,留给后人发掘;四、放弃原方案,把广场建成以展示东周王城遗址为主要内容的广场。
按第一种意见,就是把“河洛文化广场”建成原先设想的,具有浓郁现代化气息的广场。对于发掘的古墓葬和车马坑,实行搬迁易地保护;第二种意见是一种“折中”的方案,保留部分车马坑遗存,对原设计方案进行局部修改,既符合现代气息,也保存了一总分历史遗存;第三种意见是,既然没有资金,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保护发掘的遗存,不如用土回填,留给后人有条件了再发掘;第四种意见认为,彻底放弃原方案,在此建设以展示东周王城遗址为主要内容的“遗址广场”。
四种意见在洛阳市各种会议上进行了多次争论,最终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由于方案迟迟没能“拍板”,现在“河洛文化广场”工地上主要是考古工作人员在那里工作,广场施工人员只有在周边“小打小闹”。
观念之争还是方案之争?
“河洛文化广场”的重要考古发现,引起了市民及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以原洛阳师范学院院长叶鹏教授为首的洛阳12位专家学者,联名上书市委、市政府,要求重新审视原“河洛文化广场”的设计意向和方案,同时建议采纳第四种方案,即对发现的车马坑和墓葬实施原地保护性展示,建立东周王城文物陈列馆。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长叶万松说:这是一场文物保护意识的观念之争!首先,如果把“河洛文化广场”按原方案建设成现代化的广场,将发掘出来的车马坑搬迁易地保护,只不过依然是喷泉、雕塑、花坛、草坪的组合,这种广场,按现在的投资和设计,在全国最多算二三流的广场,在国际上更是不会有什么影响。强行搬迁,搬迁的车马坑与王室墓地、东周王城割断联系,无异于是一种毁坏。其次,如果只对原设计方案作局部修改,在广场上保留一部分车马坑,那么,以什么样的标准来作为毁坏和保留的根据,保留下来的车马坑如何与周边环境风貌的机融合?在一个仅3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怎样体现古老与现代两个主题?第三,关于就地再次回填掩埋保护的问题,由于全国目前尚无对已经完全发掘出土的文物回填的先例,回填到底对如此重要的遗存会起什么样的任用,很难预料,就目前洛阳的这处车马坑而言,其距地表最浅处仅仅40厘米,从发掘出来的情况看,树根对文物的破坏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对“河洛文化广场”的建设,只有一条路可走:彻底放弃原方案,建设国际国内一流、以展示东周遗存为主的“历史广场”。
专家举例说,广州的中心城区2000多年一直没有移动过,南越国宫署遗址就位于如今广州市的中心商业黄金地段。在2001年试挖时,甚至发现汉、唐、宋三个文化层重叠。这种情况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广州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凡有大中型建设,建设规划前都先征询文物单位的意见,在城市高速发展中保存了历史文化古城的风貌。
专家建议,广场周边种植高大树木隔离带,使广场和周边的现代化建筑隔离,以阻挡人们的视线,达到协调广场气氛的目的;广场内用草坪绿化,营造墓地旷野的气氛,草坪中只辟幽曲小径,供参考者使用;对已经发掘的车马坑进行修复加固,加盖玻璃罩进行展示;有计划地保留几座墓葬结构展示,如积石炭墓,可保留墓室周边积石积炭,加盖玻璃罩展示。
专家学者们认为,东周王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都城,是谁都没有的“品牌”。“河洛文化广场”将是一个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世界一流的广场。保存历史遗存,既符合文物保护原则,也是发展文物旅游、发展洛阳经济的需要。对洛阳这座“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来说,这无疑是天赐奇景!
“河洛文化广场”发现的东周王室墓地,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品位之高,全国罕见。精美绝伦的遗存,是我国东周时期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洛阳悠久历史的见证。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在考察了“河洛文化广场”的发掘后说:“洛阳东周车马坑的重大发现,充分显示了洛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希望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加强保护,以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在实地考察了洛阳东周车马坑后激动不已,提笔定下了“东周瑰宝,举世无双”的题词。
“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说:洛阳的古代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洛阳历届领导班子都有着很强的文物保护意识。尤其是埋藏于地下的偃师二里头夏都、偃师尸乡沟商都、洛阳东周王城、洛阳汉魏故城、洛阳隋唐东都城等五大都城遗址,记载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衰,沉积着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智慧和伟大创造,是保持洛阳可持续发展的取之不尽的文物旅游资源和环境景观资源,洛阳市对这些文物的保护都非常成功。
2002年12月,洛阳市鉴于“河洛文化广场”的重要考古发现,拟改变原广场设计方案,提出了取消下沉式地下停车场、对车马坑等重要文物进行原地原址保护的新设计方案。
形势严峻的城市文物保护
然而在未征得有文物部门的批准下,2003年1月13日河洛文化广场工程却开始施工建设。河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得知“河洛文化广场”动工后,专门发出《关于立即制止河洛广场建设工程擅自施工的紧急通知》。1月24日,国家文物局发出《关于对洛阳“河洛文化广场”建设的意见函》,责成洛阳市立即停止广场施工。1月28日,河南省文物局专家组到“河洛文化广场”工地检查并论证文物保护方案,对广场新的设品桨赋钟胁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