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不仅拥有世界罕有的皇家宫殿建筑群,还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故宫的文物藏品号称百万件(套),约占全国文物系统收藏文物总量的十分之一,其中一级文物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据介绍,过去故宫对于列入文物保护的器物的要求非常严格,其中绝大多数是明清两代的皇家收藏,它们既是中国历代艺术品的珍萃,又堪称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瑰宝。而对于宫内遗留下来的为数很多的宫廷遗物,如近年整理出来的两万余幅帝后书画,四千余件戏衣、盔头,大量的武英殿殿本书版,十多箱未曾流通的清代各朝的货币等,在故宫博物院过去长期不作为文物对待,而仅仅列为资料。
把大量的宫廷遗物当做“非文物”,故宫人逐渐认识到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这就牵涉到对什么是“文物”以及故宫博物院到底要收藏什么的认识。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介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文物界,长期以来将“文物”一词与“古物”、“古董”、“古玩”的概念一脉相承,而没有把对文物价值的评判主要放在文物自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上。从文化遗产的视角去看待故宫里的宫廷遗存,并挖掘、突出它的社会文化价值,这些原本不起眼的东西就会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一定的认识作用。一般来说,文物的存量与价值成反比,一类文物的存量越少,每件文物的价值就会相对提高。宫廷遗存中有的重复品多,但是,这个“多”,是就故宫而言,从全国来说,则是相当少的。例如,当时有大量八旗盔甲,现在保存下来的很少,这些保存下来的盔甲并不会因为是重复品而丧失其作为文物的价值。
郑欣淼介绍,受对文物认识的局限性影响,过去文物界还把不少与文物联系在一起或者本身就是文物一部分的物品剔除或拆分。例如,故宫内作为文物支撑、包装、稳固的各种质地(紫檀、雕漆、玻璃等)的附件,如匣、盘、座、托等,极其精美,不少也是难得的工艺品,但因为不是文物本体,便被排除在外,长期堆放在一间大屋子里。1999年,故宫博物院以这些物品为对象,办了个“宫廷包装艺术展”,结果因其首创性引起轰动,不仅被评为全国陈列精品,而且赴国外展出,深受人们欢迎。故宫有20余万册古籍,包括皇帝写经、满蒙藏文本典籍、清抄本、不乏孤本的方志等,虽早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并已进行了移库、整理等重点保护,但受传统文物概念的影响,对外公布全院有百万件藏品,暂不包括这些古籍。如果加上这些珍贵的古籍以及数量庞大的清宫殿版,故宫的藏品将远多于120万件。
故宫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对所留存的“非文物”和资料开始进行认真地清理,原已从账面上注销的一些文物又收库保存,目前有一些正在整理,有的等待登记。这方面的任务很重,例如两万余件帝后书画,10年前就开始整理,至今工作未完。放在古建部资料库房内的屏风、隔扇等,要找到原来的宫殿与摆放位置,还要费很大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