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安:小纠纷和大动乱

发表:2003-10-04 08:2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杨培权天安门自焚事件,虽然没有像安徽朱正亮自焚那样震撼,但在数十万度假者的眼皮底下,在十一国庆的敏感时刻,仍然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也许是早就拟好了对策,在杨培权自焚后没多久,新华社就发出新闻稿,对杨培权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报道,并认为杨不过是因为一些小纠纷而作出的过激行动。

新华社的结论,让我们看到,这似乎是安徽官员对朱正亮结论的翻版。安徽官员指控朱正亮因为心理承受力太差而导致过激行为。在安徽官员的眼里,拆迁赔偿不过是小纠纷,又何必闹得这么大这么绝呢?

在朱正亮的调查访问中,朱正亮的家庭和朱站在同一阵线。他的妻子陪着他自焚,他的儿子则在家中为父母流泪,邻居也对他们的上访寄予同情,然后,还有那些观众--就事件发表意见的读者和评论家都谴责当局的横蛮,并同情朱正亮的遭遇。

但在关于杨培权的背景介绍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家属“大义灭亲”不理解甚至反对反感他们上访的证词。据杨培权同伴袁誉立的妻子分析,他们之所以如此沉迷上访,可能与性格内向有关,也可能是看到自己家境日渐贫寒,相比他人家境逐渐富裕而产生不平衡心理。

新华社的新闻稿还描写了杨培权的十四岁女儿的反应,“小女孩只是含泪表示:爸爸,你不要再去上访了,我想你赶紧回家!”

奇怪吗?不奇怪,在文革期间,夫妻间相互揭发相互斗争的例子可多着呢,甚至比这更残酷令人难以形容。人说同床异梦,在中国社会,许多家庭不过成为一个虚壳,寄生在其中的人,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睡在一起,但是却像杨培权家一样经常争吵濒临离异,像袁誉立家一样闷声不响……。

最可耻的是,新华社在未有取得当事人杨培权等的陈述前,便利用其家人的嘴指控杨培权他们的遭遇是“小纠纷”,企图将事件责任推到受害者本人。

更有甚者,报导引述杨袁的朋友的话说,杨是“头脑简单,容易受人利用”。

这不能不说他们别有用心,是在受害者的伤口上撒盐。

出事了,都是当事人不好,都不过是“小纠纷”而引起,这就是中国传媒的惯性思维,这也是中国官场的惯性思维。

中国的“小纠纷”太多了。这不,在朱杨自焚事件后,十月三日,天安门金水桥上又上演了一幕跳水自杀的悲剧,一名叫叶国江的北京市民因为拆迁“小纠纷”而欲在金水桥跳水自杀。据他的侄儿叶明忠说,他的父亲叶国竹因参与拆迁抗议,在九月三十日(国庆之前)被捕。

据说叶国竹是北京请愿市民的领导人,假如叶国竹没有被捕呢?国庆节的天安门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历史上,小纠纷酿成大动乱的先例太多了,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张献忠,到中共开国元勋“两把柴刀闹革命”的贺龙……。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中国的动乱也就在眼前了。(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