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天火”
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初步建成,明永乐皇帝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转年正月元旦,朱棣在奉天殿接受朝贺。不料刚过了四个月,这座金銮宝殿便发生火灾,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被烧光了。这件事引起全国震动,使朱棣非常狼狈,只好下诏“求直言”。当时的御史邹缉在《奉天殿灾疏》中,也流露出对这场火灾的恐惧,他说:“民以百万之众,终岁在宫服役。”结果一旦化为焦土,重建不知要花费多大代价(明《经世文编》);甚至还有一些臣子主张把首都迁回南京。这个意见使朱棣勃然大怒,为此杀了一个主事肖议,说是:当初决定在北京建都,本来是“群臣合议”商量好了的,为什么又要迁都?由此看来,诏求直言只是个形式,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皇宫损失之惨重了。
这次火灾后,隔了二十多年,到正统六年(1441年)冬十月才重新建成三大殿。
第二次大火
第二次皇宫大火发生在嘉靖三十六年夏(1557年),“奉天、谨身、华盖三殿灾”,延烧奉天门、左右顺门、午门外左右廊。这次大火后,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才重新建成,改名皇极、中极、建极三殿。
嘉靖号称“盛明”,营建也最多。但这次火灾在明史上却是最厉害的一次。这位皇帝崇信道教,在宫廷内营建了大高玄殿、雷坛等道教庙宇,可是他所供奉的玄天大帝和雷神并没有帮了他什么忙,这次火灾反而把外朝的主要部分都烧光了,使这位皇帝只好在文华殿坐朝。
这次火灾损失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仅打扫火焦就动用了军工三万人,每天“寅入酉出”(晨三时到下午七时),并征用了民间小车五千辆作运载工具(见陈继儒《见闻录》--《宝颜堂秘籍》)。
在失火的当年,嘉靖帝决定先把午门重建起来,第一件事是筹款:“议准户、兵、工三部各予处银三十万两,以备兴作。差御史四员,查解节年拖欠工部料银;仍准开例行各抚、按取赃罚款及缺官柴薪解用;决敕两京料道官清查各监、局、库、厂,收贮各省年例物料解用。”(明《会典》)看来,除向各部要钱之外,还向各省的巡抚、按察催促拖欠的料银,甚至连缺额官吏的薪金也动用了。
除此而外,还微集了大量军工和民工,“停止各处工作,其工役照先年营造干清等宫例,用各营军及班军、锦衣卫等空闲军士,如不敷用,则北直隶及河南府近州县,量县大小,签派大役,差府佐官押送在役……。”
嘉靖一朝的频繁营建,是最残酷的扰民项目之一。由于屡次搜刮民财,加重赋税,征集民工和工匠,曾经使各地发生“逃户”。御史刘魁为了进谏,事先买好棺材,然后上奏章说:“……内帑所积几何?岁入几何?一役之费动至亿万,土木衣文绣,匠作班朱紫,道教之流拟于宫禁,国用已耗,民力已竭……。”嘉靖不仅不听,反而大怒,把这位御史打了一顿“廷杖”,并把他下到“诏狱”(见《明史·刘魁传》)。这位刘御史所谏还是火灾以前的事。那么,三殿火灾以后的搜刮就更厉害了。《明史·张汉卿传》所引的一封奏章中流露过当时搜刮的情况:“……今天下一岁之供,不给一岁之用,加以水旱频仍,物力殚屈……,而中官梁栋等奏营造缺珠宝,是欲括户部之银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今东南氵存饥,民至骨肉相食,而搜刮之令频行……。”这就是嘉靖朝掠夺民财的写照。
尤其可恶的是,明代的腐败政治,也表现在营建皇宫时的严重贪污和层层中饱。嘉靖朝著名的奸臣严嵩乘机大肆聚敛营私,火灾后的一年,刑部主事董传策弹劾严嵩时提到:
“……侍郎刘伯跃以采木行部,擅敛民财及郡县赃罪,辇输嵩家,前后不绝。其他有司破冒攘兑攵,入献于嵩者更不可数计。嵩家私藏,富于公帑……。”严嵩知道营建皇宫的差使是“肥缺”,就鬻官售爵。得到肥缺的官员则拚命搜刮,用以贿赂严嵩;同时自己也大捞一把。严嵩的爪牙、工部侍郎赵文华不仅大量贪污,而且还动用营建皇宫的建材,私调军工和民工去建造自己的私第。
由于政治上的腐败,贪官污吏无限制地营私舞弊,连官僚的奏章都说民间百姓“死亡枕藉之状,呻吟号叹之声,陛下不得而见闻”。那么真实情况就更严重了。因此,皇宫的一场火灾,无异造成了全国性的灾害。
第三场和第四场“天火”
第三场“天火”是在万历二十四年三月,后廷干清宫、坤宁宫焚毁。次年旋即起了第四次“天火”,前三殿也被焚毁:“夏六月,皇极、中极、建极三殿灾”这时明朝已经到了走下坡路的阶段。直到天启六年(1626年)才建成皇极殿,转年,中极、建极才竣工。看来,这项工程陆续进行了三十四、五年。
万历朝的火灾,同样造成全国性的灾难,“三殿工兴,采摘诸大木于湖广、四川、贵州,费银九百三十余万两。”(《明史·食货志》)
在重建干清、坤宁两宫的工程中,主持的官员是工部营缮司郎中贺盛瑞,在工程中节余了九十多万两白银。既没有向掌权的太监行贿送礼,也没有和工部官员亻表分,反而把银两上交了。其结果不但没有邀功,倒被加上一个“冒销(虚报)工料”的罪名而罢官,被贬到外地作小官去了。他写过一篇《辩冤疏》向皇帝申诉,但万历皇帝不理政事,根本不理会他的申诉,这位官员便抑郁而终。他的儿子贺仲轼根据父亲的笔记、口述,写了一篇《孤儿吁天录》--即《两宫鼎建记》,详述他父亲如何秉公节省,并把那篇《辩冤疏》附在前面。这部《两宫鼎建记》并不是什么学术著述,也不涉及建筑艺术问题,实际上是一部施工记录和表功状,但却从中反映了明代万历朝营建皇宫过程中骇人听闻的贪污、勒索、侵吞的内幕,也反映出万历“盛朝”政治腐败的面貌。事实上,大明王朝在万历朝已像被白蚁蛀了的楼阁,经天启、崇祯两朝,更每况愈下,当农民起义军一起来,便如摧枯拉朽般地被推翻了。
明代在四次“天火”外,还有一次人为的火灾,即正德九年(1514年)上元节干清宫大火。当时,在干清宫悬挂的宫灯烧着了毡毯,结果把豪华的大内正宫干清宫和坤宁宫全都烧掉了。
清代二百多年,紫禁城里也曾发生过不少次火灾,却没有重大的损失。光绪末年,天坛祈年殿遭雷殛而焚毁,由于祈年殿是用香楠木造成,着火时香闻数里。现在的祈年殿是那次火灾后所重建,是清代最后的一个主要皇家建筑。
辛亥革命后,紫禁城里出现了一次人为的纵火。当时溥仪仍居留在紫禁城后半部(旧称“内廷”),由于逊清皇室支出日黜,溥仪决定清查仓库。一九二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夜间,西宫敬胜斋突然发生火灾,烧毁建福宫花园范围内一大片建筑,所陈设和贮存的文物,统统烧毁无存。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这是有偷盗行为的太监们为了掩饰盗窃罪行而故意放的火.
关于建福宫及其大火,溥仪在他的传记《我的前半生》中曾有这样的记
述:“我十六岁那年,有一天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叫太监打开建福官那
边一座库房。库门封条很厚,至少有几十年没有开过了。我看见满屋都
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有嘉庆年的封条,里面是什么东西,谁
也说不上来。……这时我想到了这样的问题:我究竟有多少财宝?我能
看到的,我拿来了,我看不到的又有多少?那些整库整院的珍宝怎么办?
被人偷去的有多少?怎样才能制止偷盗?
“庄士敦师傅曾告诉我,他住的地安门街上,新开了许多家古玩铺。听
说有的是太监开的,有的是内务府官员或者官员的亲戚开的。后来,别
的师傅也觉得必须采取措施,杜绝盗患。最后,我接受了师傅们的建议,
决定清点一下。这样一来,麻烦更大了。
“首先是盗案更多了。毓庆宫的库房门锁给人砸掉了,干清宫的后窗户
给人打开了。
“事情越来越不像话,我刚买的大钻石也不见了。为了追查盗案,太妃
曾叫敬事房都领侍组织九堂总管,会审当事的太监,甚至动了刑,但是
无论是刑讯还是悬重赏,都未获得一点效果。不但如此,建福官的清点
刚开始,六月二十七日的夜里便突然发生了火警,清点的和未清点的,
全部烧个精光。
“这是清宫里贮藏珍宝最多的地方,究竟在这一把火里毁掉了多少东西,
至今还是一个谜。内务府后来发表的一部份胡涂账里,说烧毁了金佛二
千六百六十五尊,字画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古玩四百三十五件,古书几
万册。这是根据什么账写的,只有天晓得。”
另外,摄政的醇亲王在日记中也有记载:“正月初十日(二月二十五日)。
夕闻内廷传有巡幸消息,急电耆公,同上门,设法消弭阻止。亥刻携杰
儿同车而回。
“五月十四日。子刻骤闻宫内失慎,即上门查看,系于昨夕亥刻建福宫
内失火延及中正殿后面,火势甚猛。幸王将军等督率消防队等极力施救,
并意大利救火队帮同护防,始于卯刻渐息。王大臣等亦俱在内卫侍。此
次意外之灾诚为甚险焉。……”
另外据朱契的《明清宫苑建置沿革考》:“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
六月二十六日夜,西花园敬胜斋(斋额曰德日新)失慎,延烧怡静轩、
慧曜楼、吉云楼、碧琳馆、妙莲花室、延春阁、积翠亭、玉壶冰、中正
殿、香云亭十处。起火原因,人言言殊,当以点查内宫古物,宫监惧罪
纵火一说,较为可信。清室善后委员会因点查养心殿,得当时内务府报
告失火情形及修理火场价单各一纸……。”
中国的宫廷建筑,明朝多用楠、柏、桧、楩等贵重木材,且多为大木整料,明朝屡兴大工(京师宫殿、皇陵、城门,南京宫殿,中都宫殿、凤阳皇陵,承天宫殿、显陵,武当山宫观……),造成清朝中期以后珍稀木材奇缺,而且很多明代建筑连同里面的高级木料一起,都毁于明末战乱。到了清朝,除了皇宫和御园正殿之外,很多宫廷建筑,包括圆明园和避暑山庄里的建筑,只能用红松、白松、杉木。为了翻修紫禁城,乾隆皇帝还拆了永陵(嘉靖皇帝)的大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