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时期的西汉帝国,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强盛的时期,而且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说。这里的“汉”,主要是指的汉武帝时期。人们又常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称为“秦皇汉武”,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是秦始皇创立,而由汉武帝巩固下来的。
被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武帝不仅开创了新的制度,塑造了一个强大的时代,而且他的成就和作为也已经深深的熔铸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以前帝王没有年号,但从武帝即位称建元元年开始,后世帝王才使用年号。汉民族的名字则是来源于被他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武帝时代所开拓的疆土,从福建、广东琼崖直到四川、贵州、云南,从新疆于阗和阿尔泰到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勾勒出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而这个帝国影响力所幅射的范围,由成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到印度支那,则扩展成了汉文化影响所覆盖的一个大文化圈。
武帝生之异象
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父亲是汉景帝刘启,碰巧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武帝出生前,景帝梦见一只红色的猪从云中降下来,直入宫内的崇芳阁。景帝一下子惊醒了,他召来一位算卦的姚翁请教,姚翁说“这是大吉大利的预兆。这个崇芳阁里一定会出生一位主宰国家命运的人,他将会平定北方的夷、狄等异族,使国运昌盛,成为刘氏王朝兴盛时期的一位明主。
武帝三岁时,景帝把他抱在膝上,问他愿不愿意当皇帝。武帝说:“这事是由上天安排的,由不得我自己。但我愿意天天在皇宫里住着,在父亲面前玩耍,决不会放肆不恭而不尽作儿子的责任。”景帝听了这番话,心里更加惊奇,就特别注意对他的教导培养。过了几天,景帝又把刘彻抱到书桌前,问他喜欢读什么书,让他详细说一说。刘彻就开始背诵从伏羲以来的一些圣贤的著作,包括一些论述阴阳五行和历代的著名国策论文,背了几万字的文章没有遗漏一个字。
武帝长到七岁时,景帝见他聪明透彻超过凡人,就给他改名叫刘彻。他的母亲虽然不是皇后,(根据规定,一般皇后的儿子优先继承皇位),但景帝最终还是选择了他做了太子。
武帝做了太子后,更加勤奋学习。他学习的范围很广,包括骑马、射箭、经学与文学。
武帝登基后初次改革受阻
公元前140年,十六岁的汉武帝正式继承了皇位,他雄心勃勃的想将文景之治的盛世继续下去,但在初期却遇到了阻力。这主要是来自当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即武帝的爷爷汉文帝的皇后。从她做皇后到武帝即位,已有近四十年,她的家族在朝廷的势力很大。而且窦氏和武帝的治国思想也有很大的区别。
窦氏同文帝一样,提倡“无为而治”,这是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基本治国思想,它使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也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现。但到了武帝时期,分封的诸侯王们与中央政府的对抗日益增多,因此需要加强中央的权力来压制地方势力。这是武帝和窦氏太皇太后的思想分歧所在。
武帝即位后开始实行自己的政治方略:武帝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肯于进谏的贤良方正人才;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掌管朝中大权,如让舅舅田蚡做太尉,掌握军权。同时,许多的儒生也被他重用。董仲舒就是在这次推荐考试中得了第一名的。武帝召见了他,探询治国的良策。董仲舒便将自己的一整套经过发展的儒家治国思想说给武帝听,武帝非常赞赏。东方朔也是在那时中选的。他初次给汉武帝上书时,洋洋洒洒,用了三千汉简,汉武帝用了两个月才读完。后来,他被任命为太中大夫。跟随汉武帝在朝中为官四十余年,有君臣之谊。他是为汉武帝出谋划策的智囊人物,更是告诉汉武帝神仙的存在,但前题是必须“有道”的人。
但是武帝此时还没有力量和窦氏较量,在他任命的重臣赵绾提出窦氏不应再干涉朝政时,惹恼了窦氏。窦氏逼迫武帝废除了刚刚实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罢免其任命的丞相和太尉。随后,窦氏宠信的人接替了这些重要职位,听从窦氏的命令。这对武帝是一个打击,但武帝有年龄的优势,他没有从此消沉,而是养精蓄锐,等待着时机。
四年之后,即公元前135年,窦氏去世。武帝马上将窦氏的人一律罢免,将田蚡重新重用,做了丞相,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改革。
武帝的功绩
前面已然提过,经过近70年的恢复和发展,武帝即位时,天下已经非常富庶,粮食和物资的储备相当充足。但是他仍然面临着文帝和景帝时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即对内是解决各地方诸侯对抗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如何保证汉室天下长治久安的问题;对外,则是如何解决匈奴威胁汉室边境以及向外开疆拓土、恢复秦时疆域的问题。雄才大略的武帝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使西汉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武帝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对外关系
武帝时期,对外关系以及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变化。最有名的就是对匈奴的战争。
针对匈奴的战争和拓展北疆
早在文帝、景帝时代,匈奴就不断侵扰汉室边境,而强调无为而治的文帝和景帝,为使百姓免于战争,采取的只是击退或和亲的办法,这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匈奴仍然常常侵扰汉朝北部边疆。到了武帝,强大的经济实力使他对外用兵成为可能。于是,从公元前133年起,武帝不断派遣兵将打击匈奴,并将匈奴往北驱赶,使之不再对汉族地区产生威胁。此外,武帝还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的一些国家夹击匈奴,这确立了汉朝对西域诸国的宗主地位,扩大了汉朝的影响。
公元前133年,30万汉军埋伏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一带,企图引诱单于入侵,一举歼灭。但计谋被单于识破,未等汉军合围就撤走了。从此匈奴更加剧了侵扰,汉朝北部从今陕西北部至辽宁西部一线无不受到骚扰掳掠。从公元前129年开始,汉军开始连续发动进攻,先后驱逐了匈奴的白羊、楼烦王,收复了“河南地”。汉朝在这里设置了朔方郡(治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和五原郡(治所在今包头市西北),并修缮了蒙恬所筑的城塞,使边界又恢复到了阴山山脉一线。
公元前121年,汉军主力从西路出击,俘获了匈奴浑邪王的儿子。不久,浑邪王杀了不肯投降的休屠王,率众降汉。这样,汉朝的疆域扩大到了整个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即今青海湖以东、祁连山东北地区。汉朝先后设置了酒泉(治所在今甘肃酒泉市)、武威(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市)、张掖(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市西北)、敦煌(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和金城(治所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北)五个郡。原来聚居在湟水流域的羌人被驱赶到更西的地区,他们与匈奴的联系被隔断了。由于汉朝控制了河西走廊,通向西域的大门已经打开。
早在公元前138年,武帝为了招引大月氏回敦煌、祁连山旧地,以便共同打击匈奴,曾经派张骞出使西域。由于往返时都被匈奴扣留,13年后张骞才回国复命。尽管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的目地,但张骞亲历了大宛(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康居(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大月氏和大夏(在今阿富汗北部)等中亚国家,使汉朝了解了这一地区的具体情况。在公元前119年,汉军又一次大败匈奴以后,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乌孙。到乌孙后,张骞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今伊朗一带)、身毒(今印度)等国。到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汉朝与西域和中亚、西亚的交通从此开通,外来文化的输入也自此开始,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也从此演绎或喜或悲的故事。
但是汉朝与匈奴在西域的争夺并没有结束。西域大致在今天的新疆一带。武帝对西域发动了几次军事行动,最大的一次出动了十几万兵力、十几万头牲口和十几万民工,征服了大宛。由于交通线太长,补给困难,汉朝虽然控制了天山南路,但对天山以北还不能经常控制,那里的国家还受到匈奴的威胁,不敢完全服从汉朝。后来又经过多次战争,直到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终于取得决定性胜利,完全控制了天山北路,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武帝针对匈奴的战事,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一方面减少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另一方面拓展了汉朝西北边疆的领土,打通了汉朝与西域和中亚、西亚的交往,也打通了中西文明交往的通道。但是,这些战争充满了太多的血腥气味。班固的《汉书》记载,将军卫青攻打匈奴时,曾斩首三千,后斩首和俘虏近一万;霍去病先后斩首匈奴人八千,斩首和俘虏三万。而武帝不但未加以斥责,而且却予以奖赏。这种滥杀无辜的行为多少损害了武帝明君的形象。
南部的拓展
公元前138年,南方的闽越围攻东瓯,东瓯向朝廷求救。武帝立即派军队渡海前往救援,迫使闽越解围撤回。东瓯人怕汉军撤退后闽越会卷土重来,便迁徙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地区。
三年后,闽越王郢进攻南越。武帝在接到南越报告后,派兵救援。闽越王的弟弟馀善杀了郢,向汉军投降。由于汉军无法久驻,武帝还是保留了闽越国,立馀善为王。但馀善依然反复无常,因此到公元前111年,汉朝灭南越后,武帝派兵攻占了闽越,馀善被部下所杀,闽越人大部分被迁往江淮之间,当地几乎成了无人区。直到西汉后期,遗留下来的越人逐渐增加,才重新在今天的福州恢复了冶县,以今天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一带设立了回浦县,隶属于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为了向西南开拓,大约在公元前130年,武帝征发巴、蜀二郡(约相当今四川东、中部)的士兵从僰道(今四川宜宾市西南安边场)向牂柯江(今北盘江和红水河)筑路,并新设了一个犍为郡,治所就设在僰道。在这种情况下,“西夷”的邛(今四川西昌市一带)、笮(今四川盐源县一带)的首领请求归属,汉朝在那一带新设了十几个县。但由于筑路工程非常艰巨,加上汉朝正忙于对付匈奴,一度曾取消了部分新设的县。公元前122年,汉朝恢复了对“西南夷”的开拓。几年间,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上的部族如邛都、笮都、冉駹、白马⑶依肌⒁估傻榷家涯扇牒撼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