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古塔:石塔之王─泉州开元寺双塔

发表:2005-03-04 20:1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福建省最大的寺庙要数位于泉州鲤城区西街,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的开元寺。它壮观的建筑和优美的景色,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于世。建于唐代武则天垂拱二年(西元686年),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开元寺原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代开元二十六年(西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在全国各州建立一座开元寺,遂有其名。

开元寺大雄宝殿的气魄雄伟,殿面宽9间,进深6间,有20米高,1000外平方米大。供有五方佛,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两边各是东、西、南、北四方的大佛。全殿有100支石祧(因建筑之需,内槽减去6支),故称“百柱殿”。相传,在建筑大殿之日,有紫云盘绕盖地,故又称“紫云大殿”。

开元寺双塔位于拜庭两侧的广场上,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一对石塔。东塔,名为“ 镇国塔”,西塔名为“仁寿塔”,双塔相距约200米。东塔始建于唐代咸通六年(西元865年),为木塔建筑,宋宝庆三年(西元1227年) 改建为砖塔结构。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西元1238年~西元1250年)重建时,寺中的“本洪法师”易砖为石,改为石塔建筑结构。而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接续建造,经历十年才完工。塔高48.24米。

西塔,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 (西元916年),自福州海运木头来泉州建此木塔,初名为“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西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南宋淳熙年间(西元1174年-西元1189年)时改为砖塔结构。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西元1228年~西元1237年) 由“自证法师”改建为现存的花岗岩石塔建筑。先于东塔十年建成。塔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

双塔的规模几乎完全相同。均为仿楼阁式木塔结构,八角五级,巍峨壮丽,为石塔建筑中的珍品。双塔塔座均筑成须弥座形式,其须弥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以青石为材质浮雕的佛像,故事取材于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及古代印度的民间神话传说,其雕工精致、相貌庄严、神态生动。

塔的平面分为“回廊”、“外壁’、以及“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个部分。整体塔身为框架式的结构,塔心为八角形的实心塔体,每层设有楼梯,可供游客上下。正中的塔心柱直通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主力。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架设有石梁,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相互搭连,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地托出,用以缩小石梁的跨度。石梁与梁托以榫眼接合,如同斧凿,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形成一体,加强塔身的牢固性。

塔壁使用精致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的方法堆叠砌筑。塔的每层开四个门,门上都龛有浮雕的佛像,门设有四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如此既平均分散重力,又能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美观。门龛两旁有金刚、罗汉、武士、天王等浮雕像八十尊,神态各异,生动自然。外围有平座扶栏,游人可环塔凭栏远眺风光。

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高翘的檐角,使塔身有凌空欲飞之势。塔顶有塔刹,其刹尖顶端高托着金铜葫芦。八条铁链自塔刹上斜系于八个檐角,每层塔檐角各系有铜铎一枚,共有四十个,当微风吹动时,悦耳怡人。

双塔稳固的塔基,加上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石塔建筑,经历 700多年风霜雨露,依然巍然不动。西元 1604年当地的八级地震摇撼,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仍屹然挺立。

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优美。体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与石雕艺术的高超成就,也是中世纪时的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繁荣的表征,一直以来,双塔是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

从石塔巍峨壮观的建筑规模和神工技艺以及形制的奇胜等方面来看,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先民,高度的智与和伟大的创造性。它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也是首屈一指的石塔之王。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