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今天的北美华人社会地位与上个世纪早不可同日而语。相当一部分中国的最优秀人才在美国成为专业人士或商界人士,在专业上,社会地位上并不比别的族群差,甚至更好,不知抱怨从何而来。有的中国人耿耿于怀“主流社会”,就是在美国人当中,又有多少人挤进那个抽象的“主流社会”?绝大多数普通美国人在这里生活了几代,不也就是工薪阶层,辛辛苦苦买房,供子女读书,再享受日常生活的平凡乐趣?怎么你这几个中国人才来几年,就咬牙切齿念念不忘人家的“主流社会”?不进入主流社会就不活了?难道边缘没有就没有自己的生活和乐趣?斗胆问一句,在我们自己的祖国的时候,您“主流” 吗?
有人觉得国内的生活丰富多彩。仔细想想,国内的大城市里,多少普通年轻人到周末也就是弄一些盗版碟来看半天,热衷上网消磨时间,胡吃海喝胡侃, 看花边新闻。一旦侃到国事,社会风气,也还是天凉好个秋吧。社会表面的丰富掩盖不了内里的贫乏和虚空,高级的餐馆娱乐场所纵然夜夜灯红酒绿,谁都知道他们都是公款消费在支撑,是“主流社会“践踏非主流下层妇女的地方。媒体虽然在爆炸式扩张,但是他们所提供的信息量和多元度与数量并不成正比。
一位在上海做报纸记者的朋友说他有一种“自我强奸“的感觉。美国的媒体当然倾向性很强,看看他们对神州5号的报道,就暴露无遗。但是,在美国,你尽可以看新华网,CCTV,人民网,即便美国的带有敌意的报道方式,也未尝不可以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新闻的绝对客观性从来是不存在的,但信息的多元化绝对可以为人的思考提供分析辨别和选择的机会。理性是在自我辨析中培养的,而不是被伪装的正确引导出来的。精神上的寻求,反思和重新定位是很重要的。
说到吃,对中国人来说是唯此唯大的。大多数的中国人在国内的时候,也是要自己做来吃的,中午忙了,也就是一个简单而又不尽卫生的快餐盒饭而已。谁有工夫每天吃各地名菜?在美国,稍大一点的地方,什么国内的调料都能买到,甚至比国内还全一点,质量似乎更好。
在国内,虽然各地菜系都有机会品尝,但美国更国际化,泰国菜,越南菜,墨西哥菜,韩国菜各有特色,价格也适中,只要放弃中国菜唯我独香的狭隘心态,不时享受各国美食完全是一种惠而不费的乐趣。尤为重要的事,自费吃饭虽然没有曾经的公款吃喝的阔绰,但内心是坦然自在的。穿着方面,可能有的中年来美国的知识分子对衣着不太讲究,如果这样,他们在国内也一定不是太在意衣着的人。但只要愿意,随便在Mall里逛一下,随时可以找到价格完全可以承受的毛衣外套皮衣西裤等。还不愿买的话,则完全就是自己的个人选择,无法代表华人的生活状况。
另外,名胜,文体设施,音乐会,图书馆,媒体都是公平的社会资源,是改变生活枯燥乏味的手段,和重新构建精神生活的途径。参观一个历史纪念地,听一次免费的音乐会,是否也是一种乐趣?并且,美国的历史纪念地南北战争同等地纪念,绝无抹煞和歪曲。这样的有利条件不去利用,成天哀哀怨怨何宜?记得龙应台写过一篇文章,描述一位从大陆到德国访问的作家,这位作家在国内愤愤不平,向往西方自由社会,但是到了德国后,任何重要名胜古迹都无心看,一开口就是 “***”又如何如何。龙应台说这是一种“中国病。”
一位美国的中国文学学者也指出过,中国知识分子开口民主,闭口自由,但是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却漠不关心。海外华人的所有问题和困境,归根结底都是这个“中国病” 造成的矫情。美国社会没有也不必偏爱中国人,但也没有特别的歧视中国人,而“中国病”的表现就是过度的民族本位,不肯以开放的心态正面接受所在国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缺少没有多元化的熏陶,没有宽容平和的心境,除了出人头地外别的一概不考虑。中国人纵然经济实力强大,在东南亚国家仍然处境不好,正是因为这种又骄傲(看不起马来人印尼人泰国人)又唯利是图的性格。
有一位研究华人史的菲律宾华人写过,华人宁愿花钱雇家丁保卫住宅安全,也不愿意花钱为社区做点贡献。移民,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对过去的抛弃,从当年的清教徒到今天的非法偷渡客无一例外。这种抛弃,虽然不是决裂,但必须建立在自觉接受所在国文化的基础上,这并不涉及什么可怜的民族自尊心问题。中国人只有更加认同所在国的文化,更加乐观积极,享受生活,(不论钱多钱少)少点患得患失,栖栖惶惶,心态才会真正正常起来。
有一次,照例讨论到回国的问题,一个刚从国内回来的留学生同学很平静地反问了我一句:“中国有什么好?” 我佩服这样的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