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中全会中,“精神分裂”的问题最严重的地方当数中共中央对2001至2005年中共“第十个五年经济计划”(以下简称“十五”)的评价。一方面大会公报指出“高度评价‘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中国官方新华网旗下文章却引对“十五”时期的社会问题毫不犹疑地点了出来。
新华网文章指出:“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我国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不断拉大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严重制约经济社会更快的发展。不少地方在发展中单纯追求增长规模,经济质量和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重大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安全事故损失已占全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2.5%……”。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故意在这段文字最后用了一个省略号。这意味着“十五”期间出现的问题还不止于此。 “十五”期间问题丛生,政治责任自然是落在当时拍版主导“十五”经济计划的江泽民莫属。虽然文中没有点名江泽民,但文章中对江泽民执政时期的种种问题毫无保留地一一点出,可以看出中共中央确实不是铁板一块。
全会的公报又指出,“中央政治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但细看公报中的一些具体政策,却又感到中央领导不乏跳脱出邓、江路线的“新思维”。邓小平主张“让一小部份人先富起来”,但五中全会的公报则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邓小平主张“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四个坚持’)”,五中全会要求的则是构建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元素的“和谐社会”。
胡锦涛揭橥的“和谐社会”,其实也算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愿景,但以五中公报内跟“和谐社会”配套的措施看,却让人感到“和谐社会”已经出现“庸俗化”的问题。
据五中的公报,和谐社会旗帜下关注的问题包括:“扩大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文化体制改革”、“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等方面,而“和谐社会”六项要素中首项“民主法治”有关的配套措施却付诸阙如。
也有一种观点以为,上述举措已代表了“和谐社会”的路线图。事实上,会议公报在另一段中也有强调,要“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但在这里,“积极”和“稳妥”的字眼同时出现,却可看到另一个“精神分裂”的例子。很明显,“积极”代表中央领导不会回避问题,“稳妥”代表胡锦涛对江泽民的承诺,在政治改革上不会出乱子,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光从这短短十五字,已可清楚看到中共内部各种声音妥协的斧凿痕迹。
五中全会出现上述各种 “精神分裂”的现象,明显是跟现时中共集体领导体制。虽然前中共总书记江泽民现已全退,但他明显仍有一定影响力。在集体领导的体制下,中共总书记实际上没有权力挑选跟自己理念一致的人组成内阁团队,况且现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地方诸候内仍有不少跟江泽民关系密切的人,所以胡锦涛纵更有理想,也只能在种种妥协下匍伏前进。
外界有一种分析以为,会后未有立即公布中共总书记胡锦涛的亲信李克强晋身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意味着胡锦涛巩固权力的人事案遇到阻力。应该指出,这种结论未免下得太早。由现在至明年三月两会期间,中共仍有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人事变动。但无可否认,人事部署对胡锦涛是否能推行他的政治理想确实有关键作用。
总的来说,现阶段仍难以立即判断胡锦涛的“和谐社会”路线是否一定会成功或失败,但没有人事上的配套,没有制度上的改动,胡锦涛要有大作为可说是十分困难。
附带一提,中共中央过去也一直有出现“精神分裂”:邓小平时代一边推动市场改革,一边说“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时代提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些“精神分裂”的现象,在在说明中共的温和改革派在不同意见下每每唯有以种种妥协换取一点一滴的体制改良。只是,今天世界局势变化不断,中国环境恶化迅速,中国还等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