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英文媒体中国日报11月24日报导说,中国官方已经承认这位后来已被关押起来的交易员,今年夏天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对期铜开出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卖单,给国家造成数亿美元的损失。
华盛顿邮报25日指出,在这起丑闻于本月传出后,中国官方先是否认这名交易员的存在,随后又将其贴上“流氓交易员”的标签。11月24日,中国官方媒体首次对外承认确定存在着一位名叫刘其兵的政府交易员。华盛顿邮报说,中国日报的报导暗示着中共领导的政府已决心对这起交易丑闻承担责任。而这起已在国际商品市场引发动荡的丑闻,也重新提出了有关中国经济透明度这个最基本的问题。
中国官方媒体称,其实刘其兵供职的并非是中国国家储备局,而是中国国家储备局物资调节中心(简称“国储中心”)。前者是中国国家发改委内设机构,后者为发改委直属事业单位,“有事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但资深人士透露说,国储局与国储中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国储中心一直负责国储局持有储备物资的轮出和处理。
中国有关部门承认,今年夏天,刘其兵在伦敦金属交易所针对12月21日交割三月期A铜,不断开出卖单,希望铜价下跌,结果卖得越多亏得越多。9月中下旬,刘其兵累计开出8000手空仓合约,一批对冲基金把赌注下在这20万吨空单上。11月17日,三月期铜涨到最新的历史最高价4183美元,尾市收报 4170美元──相对于6个月以前的价格,已经大幅上涨了40%。
按照9月20日和11月17日收盘价之间的差价计算,20万吨的空单累计浮亏9400万美元;倘按8、9月份LME的平均价格3500美元计算,20万吨则意味着1.4亿美元的亏损。如果刘其兵的建仓时间更早,或价格继续上涨,亏损将更大。市场把刘其兵的身份与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联系在一起形成这样的传闻:国储局大规模参与了该期货品种的交易,目前已出现了数十亿人民币的浮动亏损。
10月31日,中国国储局宣布,将委托国储中心向市场抛售5万至10万吨铜。国储中心官员声称,国储中心一系列的动作都是为了稳定市场供需情况。与此同时,刘其兵已从伦敦金属交易所消失,突然长期休假。在国储局介入调节铜价时,市场中有各种质疑的声音,如国储是否拥有足够的铜可以抑制铜价,国储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期铜市场中拥有大量头寸等等。铜价也在质疑声中不断创出新高。
国际分析机构认为,中国国储局的高调抛售活动,表面上是为了平抑国际铜价,实际上却是为了拯救在伦敦的大量空仓头寸。因为有消息称,国储局在伦敦LME的账户上存在大量的空单,大约为8000手(每手25吨),下单人为负责国储物资调节中心在海外市场套期保值业务的进出口处处长刘其兵,下单时间为9月20 日左右,交割日为12月21日。
据中国国储局官员透露,目前尚不能证实国储局账户上有大量空单,可能是刘其兵个人的账户在大量做空。而据英国金融时报率先披露说,当事人刘其兵已经失踪,就连伦敦圈内的经纪商都已经数周未联系到此人。而这段时间,恰恰是国储局频频出手打压期铜价格之时。
华盛顿邮报评论说,由北京统治者作出的决定,再由上海交易员在从纽约到东京的交易市场“兴风作浪”,已使中国的财富同全球的其它经济日益纠缠在一起。由于自身资源匮乏,近年来中国对原材料的胃口愈加贪婪,已变成世界第一大铜、铁矿石和钢材的卖家。本月国际铜价已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其主要原因就是市场预测在这起交易丑闻出现后,中国将购买大批期铜。
华盛顿邮报说,中国日报称,官方初步调查发现,刘其兵一人应该为所造成的损失负责。11月21日,一家中国经济媒体率先暗示,政府将会对伦敦期铜丑闻承担负责。随后中国媒体又透露,刘其兵已在10月中旬因“违规”而被关押起来。
象中国其它媒体一样,英文版的中国日报也用很长篇幅介绍了刘其兵的其人其事。湖北籍的刘其兵是武汉大学的高材生。1990年他从该校国际金融系毕业后不久,就来到国家物资储备局系统工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到发生国储抛铜事件时,刘的职务已是国储所属国家物资调节中心进出口部主任,属处级干部。
许多人对刘其兵的评价都很高。回忆起和刘其兵的首次接触,上海某期货公司老总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很牛,很傲,是一个能够在市场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物”。中国证券报报导说,1999年到2000年期间,刘曾经被国储派往伦敦进行培训,当年培训他的一位教员说:“那时候感觉他很谦虚,很有亲和力,是个既聪明能力又很强的人。”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掀起了这轮国际铜市的一场大风波。
“他可以说是近两年全球最出色的交易员,因为是刘其兵,首先发现并最终制造了期铜的这轮超级牛市”,一位市场分析人士这样评价他。据悉,在2003年行情还没有启动前,刘其兵早就认识到这波大牛市了,他因此而成为期货界的一位神奇人物。业内人士指出,以他为首的中国资金在3000美元以上飞蛾扑火式的大肆放空,被对冲基金一路盯住而让铜价破天荒地突破了4000美元的天价,从而制造了这轮超级牛市,而以他为代表的这批资金一直都是巨额亏损的。
除此之外,刘可谓是国储十年来精心培养出的首位核心交易员。据透露,刘在1995年获得了在伦敦金属交易所为期半年的实习机会,刘其兵协助建立了连接伦敦金属交易所和国家物资储备局的电脑网络。
相比伦敦金属交易所,刘其兵一直认为上海市场容量太小,交易很容易被发现。“抛10万吨铜都很难”,刘曾经对他周围的人说。据悉,同样是20万手的总持仓量,上海的市场规模仅为伦敦的十分之一。接近他的人分析,这表明他那时已有一点赌性了。
中国每日经济新闻11月25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出事之前,刘其兵和巴林银行事件中的里森、住友事件中的滨中泰男以及中航油事件中的陈久霖一样,都是“优秀交易员”,都有些视风险如粪土的味道。但常年在风口浪尖冲浪的工作特性加上个人私欲的膨胀,却最终让他们走上了“成名”的道路。然而,仅仅是前述两个原因,还不足以构成“事件”,更不足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个人的“擦抢走火”,充其量也就是他们自己“倒霉”罢了。而更为引人关注的是,他们个人的“倒霉”暴露出方方面面监管监控的漏洞。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本次 “伦铜风波”之前,刘其兵把10-20吨期铜空单抛向了市场,其间数月之长,竟然无人查知!而据报导,在此前的2004年上半年,仅有的另一名交易员被剥夺了下单资格,直接导致了1年多来只有刘其兵一人有下单权。
文章质问:肩负国家重责,身在风险之巅,却大权独揽,缺乏监督,本已畸形的“两人制”变成了“一言堂”,刘其兵又怎能独善其身?试想,国内券商在数名高管 “主政”的情况下尚可合谋建起“老鼠仓”,刘其兵“一人独大”又如何能摆脱利益的诱惑?而一年之间,又是谁在纵容他如此逍遥地代国家操控期铜买卖?是“研究研究”的体制?还是个别不负责任或者同样利令智昏的相关人员?刘其兵如今失踪了,但刘的“不幸”难道仅仅能由其个人负责?!
还应该看到,市场经济在释放出人们极大能量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原来被计划压抑着的很多私欲,并暴露出了众多转轨过程中的权力真空。对此,我们又该如何去实施有效监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