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夫子,史记中还有这样一段。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这段是说,孔子在鲁国摄相事的时候,一天他喜形于色,门人就说,君子灾祸来的时候不恐惧,福事到的时候不欢喜。孔子说,“是有这样的说法,不过还有这样的说法呀,‘乐在身居高而礼贤下’吗?于是,诛杀了鲁大夫乱政的少正卯。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羔羊和猪的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分开走路;路不拾遗了;四方来的进城者不求有司了,大家都好象到了家里一样。
这里说的不求有司,一层意思是说有告状之类的事情,不用求情有司给办,而是有司克职查办,还一层意思是说,大家都不发生什么争执了,矛盾都能自然和解,不用依靠打官司解决了。
这就是德治带来的社会状态。
德治,能使社会和谐,大家知礼守法,生活在温馨的、彼此信任的、文明的、更有安全感的氛围之中。德治,不仅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平和和愉悦,同时,对于社会上的物质财富的积累与增加,都有非常大的正面效果。所以,古今中外,德治盛行的时期,都是国泰民安、庶民富饶的盛世。
德治,一些人认为是靠不住的、近乎软弱的办法。因为政令没有强制怎么推行啊?民心靠自我束缚,秩序靠自觉维护,民风靠善念的影响等等,这些个靠,总有靠不住的感觉。所以,一些权宦还是觉得,权柄抓的越牢,鞭子挥的越急,章法越多越细,贱民才能俯首帖耳,规规矩矩,江山才坐的越稳。
殊不知,根基于整人、治人、欺人、压人上的一切办法,都是失去民心,葬送基业的祸根。
德治,不是没有力量,不是没有保证,不是软弱无力。相反,却是具有深厚的、无形的、无处不在的一种巨大的场力效应。在这样的场中,龌龊的、低级的、晦暗的、肮脏的东西,都得以净化和解体。它保持着整个社会肌体的健康,维护着每一个这个社会细胞的利益。它本身,在人心中得以自觉的维护;同时,在它的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场力下,人心又得以纯净和慰藉。
德治,是有力量的,不是软弱的。那是绵绵柔柔的,密布一切的,慈祥善良的,宽容体贴的威慑力。
德治,其力量来自于神佑天助;来自于民心所向。
(十一)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天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易经》中,这里的一段所言的顺,可以理解为顺天、顺民;信,可以理解为信神、忠信。所以,履信思乎顺,也是尚贤。尚贤则天助,“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经》中又说,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 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交,泛指交往,勾通。易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前文说过,这里的“安其身、易其心、定其交”,实际是一种修炼状态。
安其身,可理解为正其身,安静其身心。
易其心中的易,应该是指易经。就是以易经所言,来衡量其心理活动、衡量每一念。实质也是正心的意思。因为《易经》所言,都是重德为基点的。
定其交,思揣事物圆容通达,无淫邪。
这样,“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否则,“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民不与、民不应。
所以说,敬鬼神,正身修德,得天佑,得民心,吉无不利,事无不达。
无需赘言,乾坤之大,宇宙之广,生命之纷繁,实乃莫测,岂敢言人为最大。智慧、本领、远远超过人的大慈大悲的高级生命,那就是神。生命的高低序列中,下层生命敬畏高层生命,自当天理。所以,人敬神就是尚德的重要举动。
同时,在人类社会中,能够为他人着想,为绝大多数人着想的思想与举动,就是尚德。避恶趋善,是人的正常心理,善心待人,必然得到他人善待。
所以说,德行者,上得天佑,下得民心。
在修炼界中,看到的是这样的。当人做了好事的时候,吃了苦的时候,会积德,得到这种白色物质的德。而当人做了坏事的时候,就会损失德,而得到业力,黑色的业力。人类社会不断的造业,业力大了就会影响到宇宙,使宇宙尽早走向毁灭。所以,神对于破坏人类道德的人,大量造业的人,也是很反感的。以致要惩罚他们的。
而对于能够维护人类道德,能够吃苦、吃亏的人,就是不断积德的人,神认为这是好人,所以,会护佑他们。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人的业力多了,他带的空间场会令人很不舒服,这个人往往无端的遭到别人的反感。就是他的业力使人不舒服造成的。这个业力会造成矛盾的产生,那么,不就是使人心所背吗?
当然,修炼界知道的往往是事物的真象,但是,古人流传下来的,往往是事物的直接利害关系的告戒。
无论怎么说,尚德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治者也好,非治者也好,这方面都意义非同小可。正反的例子不胜枚数。圣哲贤人的训导,浩若繁星。
(十二)
德治的正反典型,历史上有武王伐纣的故事。
故事还是从更早讲起。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这里所言的弃,从他母亲的怀有身孕,到他名字的由来,都十分神奇。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牛马绕路不踩,飞鸟用翅膀下面为其做铺垫,上面为其覆盖保暖,可见,弃的来头不小。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弃果然不是凡人,天生善于农业种植,因此得封官封地为后稷。
自从弃去世后,经历了十余代,把基业传给了古公亶父。《史记》中这样记载古公亶(dan/)父。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古公亶父,当数仁德的楷模。复修先祖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面对外族的再次入侵,他表示,百姓在我的治下和在在戎狄那里,有什么区别呢?百姓为我打仗而死伤,回头我当君主,于心不忍。于是带领家眷离开了领地豳(bin-)来到歧,可是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由此一举,“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人者爱仁,遂留千古佳话。
著名的周文王,即西伯。西伯是古公亶父的孙子、公季的儿子。关于西伯的母亲,有这样的记载:“太任之性,端壹诚庄,维德之行。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此皆有贤行也。”
原来胎教还可以追溯到那时。这样有德行的母亲,再重视胎教,可想而知,生出的孩子要多么贤良。
不止如此,西伯自幼有圣瑞之兆。史书中这样记载:《尚书帝命验》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酆(feng- 地名),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看来这丹书讲的就是尊德守义,以及由此而来的因果报应。昌,就是西伯。
古代,圣人的出现,以及开国皇帝的出现,往往伴有祥瑞之兆。甚至还有许多神奇的事迹,史书中这方面记载很多。在天人合一的思想看,此不足为奇。天示异象,下人从之。
但是,马毛的斗争学说极力的批驳这些,可是它们自认为掌握真理的一伙中,几十年的折腾,都把个国家闹的人没了德行不说,还都穷的叮当响。整个一个赤潮灾害,席卷了半个地球。
(十三)
前文说过,凡是大德盛行的时代,都是庶民丰衣足食,国家昌盛的历史阶段。自古都是听说,修德而后国运强,没听说哪位圣人讲过,物盈而后尊德。
还是接着西伯的故事讲。
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hong)夭、散宜生、鬻(yu)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西伯就是昌,也叫文王,沿袭有德行的先祖的礼法,笃仁,敬老,慈少。因此士皆爱之,往归之。
接下来,西伯因为积善累德,受到了小人崇侯虎的谗言,被纣囚于羑里。西伯的门士闳夭等,用美女、良马等珍奇宝物,献于纣,纣大喜说:这一件东西就足以赎回西伯,何况这么多。于是,西伯被赦,同时还得到弓矢斧钺等武器的赏赐,享有征伐诸侯的权力。在放西伯的时候,纣说:诬陷西伯的是崇侯虎。获释的西伯以献出洛西之地为条件,请纣废除了炮格的酷刑。
这里可见,西伯仁德如日月。为天下受纣惩罚的人免除酷刑,宁可割地。当时的炮烙酷刑是这样的,炮烙:商纣时酷刑之一。《列女传》:“膏(油脂)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格烙之法。”
把油脂涂在铜柱上,那上面谁能站住啊?人走不过去,掉在炭火中,必死无疑。“妲己笑”,看来这是逗狐狸精取乐的办法之一。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rui)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看看,这就是德的伟大力量的彰显。尚德者生活的高尚、清静、轻松;斤斤计较者,生活的烦恼而焦躁。但是,良心尚存者,只要进入了明德照耀之中,就感到羞愧难当,自然也就良心发现的成为了互谦互让的好人。
其后的日子里,西伯先后征伐犬戎、密须、耆(qi)国。见到这个局势,有人担心的告诉帝纣。纣说:我为帝,是有天命在,谁能怎么样?后来,西伯接着伐邘、伐崇侯虎。并且在丰邑筑城,从歧下迁徙到了丰邑。第二年,西伯去世了,太子发立,就是武王立。
西伯即位五十年,在被囚羑里期间,增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且在位期间,修改法度,制订新的历法。
武王整肃左右文武,修文王遗业。之后九年,武王到毕地祭奠先王,然后检阅军队。准备征伐纣,他告戒列位大臣,要恭敬、严谨、庄重、诚信。我谨奉先王之志而讨伐。武王渡河的时候,一条白鱼跃入船中,他用来祭天。渡过了河,一团火从天而降,进入他的屋里,变成一只大鸟,大声的鸣叫。这时候,不期而会的诸侯来了八百。诸侯都说:纣可罚矣。武王说,“你们并不知道天命,还不行。”于是班师而归。
又过了二年,听说纣更加暴虐,杀了劝谏的叔父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说:殷纣有重罪,不可以不伐。于是,大量整顿甲士、战车,渡河到盟津,诸侯都来会齐。大家说,各个奋勇,不可懈怠。武王作《太誓》,告民说:“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逖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不仅如此,武王在出征宣誓中,又历数了纣的几条暴虐罪状:“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昏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不过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罴,如豺如离,于商郊,不御克奔,以役西土,勉哉夫子!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誓已,诸侯兵会者四千乘,陈师牧野。
武王已经预料到了,纣的军队中将有过来投诚的。所以,告诉自己这方面的士兵,允许他们投诚。不得人心的治,势必是离心离德。
果然,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就这样,一个暴君结束了。临死还要把珠玉缠在身上,一同烧毁,带到阴间。可见,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导致其灭亡的,完全是因为无德。不敬神明,欺压黎民,废先王明德。导致国家灾害丛生,黎民涂炭,众叛亲离。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