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问孙武,说晋国六卿,谁先灭亡?孙武回答:范氏、中行氏先灭亡,其次是智氏,再其次是韩、魏,最后只有赵氏来统一晋国。因为赵氏是“仁政”,“爱民”。一些书上也这么说。但是,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范氏、中行氏、智氏的先灭均因过于强悍。特别是智氏。在《资治通鉴》第一篇里,智瑶但分讲一点儿策略,别太嚣张。赵氏,赵襄子就被灭了。赵氏都伦不上战国七雄。然后再拉一个,打一个,韩、魏都完蛋。智氏将统一晋国,完成它的“否定之否定”。随后注定将是新一轮的春秋争霸。智氏过于张扬力量,所以被灭。
战国初期的魏也是如此“强匡天下,威震四邻”。这是典型的“大陆国家”的特征。往往过于强调力量。所以,它们斗不过所谓的“海洋国家”。
不错,赵氏的“仁政”、“爱民”也确实起了作用,还有“胡服骑射”的著名改革。但是,孙武的见解跟后来的事实还是有着很大不同。几次重大的危机均围绕着赵氏发生。“围魏救赵”、“左师触龙说赵太后”、“毛遂自荐”、“魏公子无忌窃符救赵”。长平之战被秦武安君白起屠杀士兵四十五万,赵人大震。要不是“韩、魏恐,使苏代以厚币说应侯”,七雄之中,赵氏注定首先被灭。都轮不着秦始皇打他。
司马光等也是类似见解。确实“不仁”会灭亡。但是,说“保民而王”,在竞争时代,不首先集力强兵,就有随时被消灭的危险。还有什么资格保民,还有什么资格仁政!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正是强国竞争。必须集中力量。这有它的缺点。当时也确实是困难。但是不如此就抵御不了外部紧迫的威胁。还谈什么仁政、爱民?
孙武是当之无愧的军事家。只是他在政治方面,或许在战争的动力方面可能。。。。。。?我想弄清为什么孙武、孙膑生于齐,而齐非但不能创造秦国这样的功业,还几乎亡了一次国,又是在拥有庞大的实力的情况下举手是投降?或许是地理,气候的影响,民风偏软?“孙子兵法”里很多话都是至理名言。笔者也非常叹服。但是,对于战争,对于一国的兴衰,应该有着它没有涉及的东西。笔者也在进一步思考。
既墨大夫闻之,见齐王曰:“齐地方四千里,带甲数百万。夫三晋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甄)(鄄)之间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人之众,使收三晋之故地,既临晋之关可以入矣。鄢郢大夫不欲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师,使收楚故地,即武关可以入矣。如此,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岂特保其国家而已哉!”齐王不听。(资治通鉴 卷第七 秦记二 始皇帝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孙武、孙膑生于齐。而齐王在自身实力未受损的情况下投降。后被饿死。跟这样的话有什么关系吗?秦当时被成为虎狼之国,肯定不会满足这种见解。
或许是稷下黄老之学过于注重内部控制,而忽视应对外部挑战?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诸侯不安。秦约韩、赵、魏、燕、攻齐。大败齐军。燕以乐毅为将,趁势攻下齐都临淄,攻占70余城。齐王逃到楚,为楚所杀。齐的地位从此一去不复返。是不是因此,齐才不救楚、韩、魏、赵、燕呢?也不想出兵帮助他们收复失地?这有点儿象“大陆国家”没有“进可攻,退可守”的天险,实力和士气很容易遭受打击而低落?甚至整个国家被占领,被控制。而且彼此矛盾深刻。难以化解。很容易被象“海洋国家”利用。近代所谓“海洋国家”奉行,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是说唯一的朋友就是钱。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孙子兵法”十一、九地篇)大致意思是“因此,不必争着和别的诸侯国结交,也不必在别的诸侯国培植自己的权势,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威力加之于敌,就能拔取其城邑,毁灭其国家。”或许是类似这些见解促使齐国眼看着其他几国被灭而不联合?
或许是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太成功?军威太盛?
或许。。。。。。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