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厦大校友在台湾各领域表现优异,而且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涉及的部门有电力、电信、公路、水利、水泥、玻璃、钢铁、造船、石油、教育……
厦大文、理、工、法、商五院毕业生在台湾岛内均多建树。比如,王逵九创设高雄加工出口区,为台湾地区经济的起飞贡献颇大。何宜慈筹建新竹科学园区,为台湾地区尖端科技奠基。沉根才筹划电力供应。陈玉开、刘诗华则是资讯工业骨干。他们对台湾地区的发展所做出的辉煌贡献,至今仍为人怀念。
一生与“台电”共成长
台湾光复前夕,因战争破坏,电力供应瘫痪。陈振华1947年从厦大机电系毕业后进入台电,从甲种实习员做起直至1990年底以总经理职位届龄退休,前后历时43年,可说一生与台电共成长。
据陈振华回忆,台湾光复后,厦大校友进入台电工作者甚多,分布在不同部门,各自发挥所长,使台湾地区的电力巨轮得以不断推进。自最早期第15届的刘晋燧,至后来第23届之十余位校友,总计39人。
陈振华说,“诸学长所集合担任之工作,已把一电力公司之所有功能发挥尽致,俨然成为台电之缩影,所作之贡献,有目共睹,影响深远。”
陈振华对台湾地区的核电贡献颇大。1970年带领岛内第一批核能干部17人到美国攻读核子工程硕士学位,返台后担任台第一座核能电厂厂长,与台核能发电事业结下不解之缘,续任核能总工程师及主管核能运转副总经理等职,分别在1969年、1974 年和1978年筹办建设了台湾的3个核电站,6个核反应堆,至今运行良好。
“厦大八金刚”与“厦大七杰”
1946年9月24日,厦大机电系三位应届毕业生到台“邮电管理局”办理实习手续,分派到台北的电信机械修配所,名为实习,实已挑起实际工作。随后,又陆续有厦大校友进入台电信局,全盛时期人数达十余人。
当时第一批进入台湾电信的厦大校友杨肇凤回忆,虽然光复一年了,但是从基隆码头上岸,转车去台北,沿途所见,断垣处处,人民衣不蔽体,电信设施更是残缺不全,市内电话不足千户。然而到了1989年,全区电话已近600万,曾创造出设备和盈余连续多年超高速成长的纪录,成为电信的空前奇迹。电信是社会活动的神经,电信的发展盘活了社会经济,带动了台湾地区工商业的兴旺。
杨肇凤说,台湾电信每一阶段的建设,都有厦大校友参与,所不同的是有时在幕前,有时则在幕后。
厦大校友逐渐在台湾电信各机构脱颖而出,担任要职。有的称得上“叱咤风云”,被称为“厦大八金刚”。等到“厦大八金刚”之一的金世添被工商界挖走数年后,剩下的七人所担任的职务更趋显要敏感,且富新闻性,因此被一些新闻媒体戏称“厦大七杰”,由此可见厦大校友在3万多电信员工中,所处的地位和对台湾电信的影响程度了。
从电信局退休后的厦大校友,又常被工商界邀聘,担任与电信有关的职务,成就个人事业“第二春”。被“挖角”的金世添退休后,主持台湾地区主要电缆制造厂之一的华新丽华公司,等电信局引进光纤通信技术,建设光缆制造厂时,又被推荐筹建联合光纤通信制造公司,成为岛内第一家生产光缆的专业公司。杨肇凤回忆说,校友彼此间也难免有不同见解,却从无人怀疑他们会搞小团体或弄权营私,饮水思源,应当归功萨校长所倡导的敦厚踏实埋头苦干学风。
逆境中力助台经济腾飞
厦大校友何宜慈是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创办人,他从厦大毕业后原本在美国IBM公司担任工程师,后来岛内为了发展信息工业,邀请他返台,筹办新竹科学工业园区。1969年筹建,1970年项目落成时,全台湾地区信息产业产值一年只有7800万美元,而到了1989年,仅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一年的工业产值就达到56亿美元,几乎增长了70倍,何宜慈对台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经萨本栋校长推介,厦大校友陈中柱到岛内参与水泥工业接收复建工作。因曾在厦门大学任教过机械制图课,于是被派往台湾水泥公司高雄厂担任整理工厂图样。陈中柱聘请制图员4人及女描图员4人,将每种图样归类、编号整理,重新描绘整理原图。前后历经 3年,完成全厂水泥制造设备之机械、电机、土木图样数百套,总图及零配件分图凡数千张,使全厂机器得以整修维护,生产得以恢复,步上常轨。
台湾地区现代化大型钢铁工业始于中钢。厦大校友陈树勋与陈俊德主管机电及管理方面。陈俊德 1972年从台电退休后,进中钢主持电气系统与设备的规划建设,并逐步引进电脑化的整体控制系统。从毫无经验到建设当时世界第一流的生产线,其困难可想而知。最后工程提前顺利完工。
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