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政部的统计显示,2006年1月,全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2243.4万人,1007.5万户,这些人在1月的平均支出水平为78元。专家估算的城市贫困人口显然高出这个数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认为,中国城市贫困人口接近3000万。
城市贫困群体由多种原因形成,且表现形式复杂。原深圳市长李灏指出,城市贫困群体的出现和扩大,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城市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密切相关。很多贫困是权利和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分配制度、经济制度转型、农村人口城市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缺陷都在产生着大量的贫困人口。据中国政府官方刊物《了望》周刊报道,有关部门调查表明,当下的中国,不仅城市底层群体靠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难度加大,其子女通过教育、就业等正常渠道进入更高阶层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个底层群体既包括城市下岗职工,也包括流入城市的大量农村人口。
中国社会贫困出现了向城市转移的现象,将农村的贫困用空间平移的方法转移到城市。城市贫困人口的比例相对比农村贫困人口更高。2004年,中国城镇人口贫困发生率达到6-8%,已经明显高于农村同期2.6%的贫困人口比例。近年来,不仅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20%收入最低的城市居民,拥有的全部收入还不到城市总量的3%。 城市贫困问题并没有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有所减轻,相反呈明显加重的趋势。国际上通常使用基尼系数来衡量社会贫富均等情况。基尼系数取值在0(绝对不均)于1(绝对不均等)。高于0.5时,社会往往面临社会动荡的风险。1991-2005年间,中国的基尼系数由0.28上涨到0.46至0.53之间。
由于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着重市场化和产业化,忽视了公平性和公益性,导致教育费和医疗费过高。据中国一家独立市场调查公司——零点调查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教育费用成为城镇居民致贫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医疗费用。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认为,中国的国企改革应该树立起旗帜鲜明的共同富裕思想,中国的企业改革目标必须是集体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富裕,多数人牺牲。如果中国的效率和效益是建立在为少数人服务的基础上,那么这样的改革必定要遭到广大人民的否定。
解决城市贫困是城市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有责任。能否解决城市贫困是社会能否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何解决城市贫困是中国社会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