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6-08-24 22:19:03作者: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4日投票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24日就有关行星新定义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天文学家在会上经激烈讨论提出多个草案文本,冥王星能否保住“行星”称号成为焦点。
据IAU行星定义委员会最初提交的草案,太阳系的行星数量将增至12颗,其中包括谷神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但该草案遭到与会一些天文学家的反对。这些专家提出自己的行星定义草案,建议将冥王星的地位“降级”。根据该草案,行星必须是其“局部天体群”中体积最大者。“局部天体群”是指穿越或者靠近所考虑天体轨道的天体的集合。该草案还规定行星质量必须足够大,自身的重力必须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而且不会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按照该草案,只有在1900年之前发现、接近黄道平面、以近圆形轨道运转的8颗行星才符合标准,而冥王星和谷神星等不该被称为行星,因为它们在其“局部天体群”中未占主导地位。此外,它们的轨道偏离黄道平面较远,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草案建议,冥王星等天体应当被定义为“矮行星”。
IAU行星定义委员会部分吸收了上述天文学家的看法,对最初的草案进行修订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草案,其中规定太阳系行星必须是其“局部天体群”中体积最大者。按照此要求,冥王星也将与“行星”称号无缘。
对于24日进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的表决,基本不外乎3种结果。第一种结果是,太阳系中,目前只确认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等8天体为大行星,冥王星则不在大行星之列。这种界定被大部分行星专家支持。第二种结果是,行星定义委员会刚刚提出的新草案获得通过。只要这两种方案中的任何一种获得通过,冥王星就要退出大行星历史舞台,而谷神星、“卡戎”和“2003UB313”晋级二级行星的计划也将泡汤。第三种结果是国际天文学界认为目前时机尚不成熟,推迟至2009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表决。
美天文学家反对将其发现天体编入行星正是美国天文学家布朗于2003年发现的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引发了对太阳系行星定义的新争论。但对于将该天体编入行星之列,布朗本人却明确反对。他说,行星新定义不应该将太阳系行星“扩编”,反而应将冥王星“降级”。
日本教师建议:教科书只应列入八大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4日将就行星的新定义作出表决。日本教师建议,不论表决结果如何,教科书只列入八大传统行星就可以了。
冥王星:阴差阳错成“大行星”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冥王星的质量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它为大行星。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比月球还小,而此时“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其轨道最扁,最近20年间它离太阳比海王星还近。从发现它到现在,人们只看到它在轨道上走了不到1/4圈,因此过去对其知之甚少。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绝大多数物质只能是固态或液态,即其冰幔特别厚,只有氢、氦、氖可能保持气态,如果上面有大气的话也只能由这三种元素组成。
24日就有关行星新定义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天文学家在会上经激烈讨论提出多个草案文本,冥王星能否保住“行星”称号成为焦点。
据IAU行星定义委员会最初提交的草案,太阳系的行星数量将增至12颗,其中包括谷神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但该草案遭到与会一些天文学家的反对。这些专家提出自己的行星定义草案,建议将冥王星的地位“降级”。根据该草案,行星必须是其“局部天体群”中体积最大者。“局部天体群”是指穿越或者靠近所考虑天体轨道的天体的集合。该草案还规定行星质量必须足够大,自身的重力必须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而且不会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按照该草案,只有在1900年之前发现、接近黄道平面、以近圆形轨道运转的8颗行星才符合标准,而冥王星和谷神星等不该被称为行星,因为它们在其“局部天体群”中未占主导地位。此外,它们的轨道偏离黄道平面较远,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草案建议,冥王星等天体应当被定义为“矮行星”。
IAU行星定义委员会部分吸收了上述天文学家的看法,对最初的草案进行修订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草案,其中规定太阳系行星必须是其“局部天体群”中体积最大者。按照此要求,冥王星也将与“行星”称号无缘。
对于24日进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的表决,基本不外乎3种结果。第一种结果是,太阳系中,目前只确认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等8天体为大行星,冥王星则不在大行星之列。这种界定被大部分行星专家支持。第二种结果是,行星定义委员会刚刚提出的新草案获得通过。只要这两种方案中的任何一种获得通过,冥王星就要退出大行星历史舞台,而谷神星、“卡戎”和“2003UB313”晋级二级行星的计划也将泡汤。第三种结果是国际天文学界认为目前时机尚不成熟,推迟至2009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表决。
美天文学家反对将其发现天体编入行星正是美国天文学家布朗于2003年发现的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引发了对太阳系行星定义的新争论。但对于将该天体编入行星之列,布朗本人却明确反对。他说,行星新定义不应该将太阳系行星“扩编”,反而应将冥王星“降级”。
日本教师建议:教科书只应列入八大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4日将就行星的新定义作出表决。日本教师建议,不论表决结果如何,教科书只列入八大传统行星就可以了。
冥王星:阴差阳错成“大行星”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冥王星的质量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它为大行星。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比月球还小,而此时“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其轨道最扁,最近20年间它离太阳比海王星还近。从发现它到现在,人们只看到它在轨道上走了不到1/4圈,因此过去对其知之甚少。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绝大多数物质只能是固态或液态,即其冰幔特别厚,只有氢、氦、氖可能保持气态,如果上面有大气的话也只能由这三种元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