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们来说,古墓总是充满了神秘和恐怖的色彩,传说当中,古墓里往往埋藏了大量宝藏,引起无数贪婪的人趋之若鹜。同时古人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设置巧妙的机关来保护墓中宝藏。在古书的记载中,中国古代的人们就采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防止盗墓,他们使用细沙代替土来填埋墓室,再在细沙当中掺杂石头,由于细沙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容易塌方,加上巨石的重力,因此盗墓者无法通过挖掘地道的方式进入墓室盗窃,这就是积石积沙墓。2005年4月,河南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们在上蔡县就遭遇了这样一个难得一见的墓葬。然而在考古专家们到来之前,这座墓葬已经遭受了盗墓贼轮番的轰炸,墓葬上盗洞累累。在考古专家们挖开墓室以后,还发现了几个汉代的盗洞,其中一个盗洞几乎挖空了墓室东半部分的积沙。但是另考古专家们没有想到的是,经历了这么多次被盗之后,这座古墓仍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这得益于古墓匪夷所思的精巧的防盗设计。
2004年4月的一天深夜,在河南省上蔡县郭庄村东面的一处高岗上,几个黑影在手电筒微弱的光线下晃动。几分钟后,一声巨大的爆炸声突然响起。寂静的黑夜里,巨大的爆炸声让郭庄村的村民深感不安,很多人度过了一个难熬的不眠之夜。没有人知道,村外的荒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郭庄是上蔡县城西南部一个小村庄,人口只有几百人。在村子的东面,是一片坡度平缓的高岗地。在村民的眼里,这片岗地只是附近几个村的耕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岗地里夜间不断传来的爆炸声,还是给周围村庄的人们带来了不少困惑。每次爆炸过后,村民的耕地里就会出现一个深深的洞穴。这些洞穴明显都是人为挖掘出来的,很显然是有人为了挖掘这些洞穴而在夜间实施了爆破。那么究竟是什么人在不断地挖洞,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当地村民们发现,附近一处地势最高的土岗上出现的洞穴最多。听附近村里的老年人讲,这块岗地还有一个名称,叫做王金鼎。相传在这片高岗的地下,埋葬着古代的一位王,王的墓中藏着他的金鼎。这个传说不知道起源于何时,但决不应该是人们凭空捏造出来的,因为用“金鼎”这样的名称来命名一个毫不起眼的土岗,显然不会是一个巧合,在它背后一定有今天的人们所不了解的某种原因。
上蔡县是古代蔡国的都城所在地,至今仍保存有高大的夯土城墙。在故城周围,极有可能埋着古蔡国的王族墓葬。郭庄东部的那片高岗地,距离蔡国故城不过十几公里,如果关于王金鼎的传说真有其事的话,这里很有可能就是古蔡国的王族或者其他高级贵族的墓地。这样的话,那些田野中出现的洞穴也就不难解释了,那正是盗墓者留下的盗墓通道。在这个土岗下面,真的是古代王的墓葬吗?那里面是否真的埋藏着传说中的宝藏呢?
疯狂的盗墓引起了河南省文物局的关注,2005年4月,省文物局考古所的专家马俊才带领考古队员赶到了郭庄。他觉得,那里极有可能存在古代的高级墓葬,因为经验丰富的盗墓贼是不会费那么大功夫去挖掘一个毫无价值的土岗的!但是对他来说,这次考古挖掘却极有可能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使,几乎没有考古学家愿意去发掘一座被盗墓贼屡次盗窃过的墓葬!
考古队的钻探结果证实了马俊才的猜测,盗洞最多的那个土岗下面,是一座战国时期的高级墓葬。考古队员总共找到了五个明显的盗洞痕迹。根据以往的经验,即使有一个盗洞成功的进入了墓室内部,这座古墓就有可能被盗掘一空了。在盗墓贼的数次光顾之后,这座古墓还能给人们留下点什么呢?
作为此次考古发掘的领队,马俊才曾经不止一次遭遇这样的窘境。但即便已经知道面对的是一座空墓,他还是要严格按照考古规则进行发掘。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他在工地上搭建起临时工棚,组织工人开始发掘,他计划赶在雨季到来之前结束这次几乎毫无希望的考古行动。
马俊才:考古和盗墓它是本质的区别。因为咱们考古,它是不仅仅是要获取这些文物,而且对于一些软信息,周围的一些环境,都要进行一些科学的研究。所以说不像是光攫取一些文物,那叫挖宝,那不叫考古。所以发掘一个墓葬的话,它的选址,它的形制,棺椁的形制,随葬品的摆放,随葬品的种类,以及它当时所反映的这个墓主人的身份,以及它反映的,牵涉到当时社会制度一些问题,这都是很有科学价值的。
在马俊才带领考古队到来之前,一伙外地人来到郭庄,他们声称看中了郭庄这片高地的风水,要在这里修建一座陵园。那些人很快修建了一道围墙,将这片高岗地包围起来,并且还栽种了一些小柏树,完全一副修建陵园的施工景象。但是,当古墓的墓道被考古队员逐渐清理出来的时候,马俊才惊奇地发现,一排柏树正对着墓道的方向!
马俊才:这说明什么呢?这个柏树的位置是有人有意为之的,栽这个是以它作为一个参照物。盗墓,毕竟是盗,它是偷偷摸摸的行为,而且它发生都在晚上,夜深人静,伸手不见五指,它这个地表的参照物它是要寻找的。如果没有地表参照物,它很容易摸偏,它不像小墓,你下去摸偏也就是一米半米。大墓不行,大墓如果摸偏的话,就预示着这次盗墓活动可能要失败。
马俊才雇用了附近村庄的一些农民参加前期的发掘工作。在与这些工人的闲谈中,马俊才了解到一个令他无比震惊的消息:有人说在这个古墓里面,填埋的不是土,而是细沙。这个消息立即让马俊才兴奋起来,因为如果工人所说的是事实,那么他所遇到的,将是一个许多考古学家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殊墓葬!
马俊才:有一些特别是上了年纪的,知道是我来这个地方搞挖掘的,都要给我说上一段,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这个盗墓怎么厉害。这个他们不断听到那些爆炸,而且里面还有木头,还有不少木头,还有石头,沙子简直厚得不可想象。而且还有其中一个村民跟我打赌,这个沙子,那厚的,好几丈厚,而且厚薄不匀。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那几个窟窿我们都下去看过。
传说在中国古代,人们采用一种十分特别的方式保护墓葬不被盗墓者侵扰,他们用细沙代替土来填埋墓室,再在沙中掺杂巨石,由于细沙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容易塌方,加上巨石的重力,因此盗墓者无法通过挖掘地道的方式进入墓室盗窃,这就是积石积沙墓。
盗墓者: 因为流沙墓,本身不好盗,它沙子混杂着石头往下落,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不正面直接挖完的话,你不可能一个小盗洞盗成功,不可能。沙子容易淌,因为打一个洞,不管你咋掏,斜掏也好,咋掏也好,沙子总要流,封闭起来,流到这儿,因为往前你进不去。
但是,这种古书中记载的积石积沙墓极其罕见,对于这样的信息,马俊才虽然不敢确信,但是也不能不重视,因为如果真的是一座具有防盗功能的墓葬,那么不仅墓中的文物可以得到有效保护而不至于丧失殆尽,这样的墓葬本身也具有极大研究价值。工人提供的这个消息究竟是确有其事,或者仅仅是一种讹传呢?
马俊才:当时我听到这个的时候我并不特别信的,因为往往一个大墓很多的讹传,特别多,所以说你不能信他的。他有时候有意的放放风,让咱们去挖。包括以前的参加过盗墓的,他还有一项好奇心理,我盗不成,看你怎么样。
在古墓南侧的一个现代盗洞附近,马俊才发现了一小堆黄色的细沙。这些沙子应该是盗墓者从墓里面挖出来的,这是否能表明,这座墓葬就是一座难得一见的积沙大墓呢?
马俊才: 当时了解到这个情况,特别是我看到那些黄沙,也是很兴奋。但是另外一个,我也看到,这个沙子太纯了,非常的黄,非常的细腻。我觉得像这种情况是不是地下是个古河道啊,别是盗墓的他不认识,照着古河道挖,挖出来沙子这一堆。
马俊才的这种怀疑并非没有根据,在此前的调查中,考古队发现,距离发掘现场东南三百多米的地方,有一个当地百姓取沙的大沙坑,在两米多的土层下面,堆积有十几米厚的沙层,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河道遗迹。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马俊才不得不注意每一种可能。他将考古队员带回来的古河道里的沙子与发掘现场发现的沙子进行了仔细对比,马俊才发现两者在颜色和颗粒上明显不同,也就是说,发掘现场的沙子不应该出自于古河道。
马俊才:在旁边我们发现一个大坑,大坑下面有沙子,都是古河套的。那个沙子和这个沙子是两码事,那个灰白的,点沙子,一看带好多斑块的。
现有的证据似乎都在暗示马俊才,在郭庄那个土岗下面,埋藏的极有可能是一座带有防盗功能的积沙墓!而一旦这种猜测成立,那么这座两千多年的古墓也许将会展现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奇!
在中国古代,高规格墓葬多数都有高大的封土堆,封土堆用夯土筑成,虽然比较坚固,但是也相当于给后世的盗墓贼指示了目标,因此很多古代达官显贵的墓在漫长的岁月中被盗劫一空。古人为了防御盗墓,也曾经想尽了办法。据史书记载,有的古墓中设置了弓箭,有的在墓中施放毒气。但是如果时间久远,弓箭腐朽,毒气泄漏,就失去了防御功能。所以,用积沙的办法来防御盗墓,虽然属于被动防御,但效果应该是最好的。除非盗墓的把它上面的封土和沙子全部搬走,当然那样的情况也是不容易发生的。那么考古队这次碰到的,是不是一座防盗墓呢?如果是,它能否经受住这么多次的盗墓呢?
虽然只是猜测,但积沙防盗墓的可能性还是给考古队带来了不小的希望,发掘的进度快了许多,古墓的外形在一天天变得清晰。
这是一个东西向的甲字型大墓,有一条长长的墓道,东西长27米,南北宽17米。这种规模大大超出了马俊才先前的估计,也预示着墓主人拥有非同一般的显赫地位。在墓壁的四角,考古队员清理出了阶梯,很显然,这些土阶梯是当初造墓时候向外运土的通道。而在这些阶梯上,马俊才有了新的发现。
马骏才: 看下面这个弧面,好像人为踩踏的比较明显,那拐角的地方都有沙流,因为我很注意这个细节的,这个拐角处,那个沙流滑下来,我知道百分之八十就是积沙墓,因为看到那个沙子和以前我来的时候和外面盗墓的沙子是一样的。
很多证据正在越来越接近令人兴奋的猜测,挖掘工人加快了进度,所有人都在等待谜底最终揭开的那一刻。
当墓葬南壁的探沟挖掘到地面以下两米时,细密的沙层终于出现了,而几乎就在同一个高度,北部和西部也发现了积沙。与马俊才的推测一样,这应该是一座积沙墓葬。但是,在墓室的东部却一直没有发现沙面,这让马俊才感到一丝不安,因为作为一个积沙大墓,不可能单单留下墓室的东部不填埋沙子。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后来有人把这个区域的沙子挖了出去。在墓室上方的土层被清理干净以后,马俊才看到了令他震惊的景象。
#p#
马俊才:这个东部一片黑土。
我们顺着那个黑的那个往下面,也做了一个小探沟往下下。我挖到九米的时候还是黑土,出来一块什么呢,汉砖。
那无疑就是东汉的,东汉时候的黑土,那肯定是个大盗洞。
出现如此大面积的黑土,却没有意料中的沙子,而且出现了东汉时期的遗留物,意味着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发生了:盗墓者几乎挖空了墓室东部的积沙,在盗墓最为猖獗的东汉,这座大墓曾经遭受了被大揭顶式的毁灭性盗掘。
马俊才:看到那个砖为什么有点发傻,因为知道这是东汉的,东汉的盗墓是有经验的。一看那么宽,十米了还没到头,把这上面的口全部铲掉之后,咱们整个的墓室是27米,它就占了将近14米,椭圆形那么大,它旁边还有几个小凹窝,那些小凹窝实际也是汉代早期的那些洞。
这个发现让满怀希望的考古人员几乎失去了挖下去的信心。因为盗墓在军阀割据的东汉时期非常猖獗,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是割据一方的军阀公然带领军队挖掘古代墓葬充作军饷。而那样公开大规模的盗掘,即使有防盗功能的积沙墓也是无济于事的。也就是说,这座古墓极有可能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是一座空墓。
马骏才: 因为东汉晚年很特殊的,东汉晚年是一个军阀混战,农民起义遍布全国的时期,当时的大起义,黄巾大起义。
汉代时期,盗墓相当一部分就是为了筹军饷的。起义军没有什么供应,就是挖这些墓的话,挖一些珍贵的金银珠宝的话,可以变卖,可以筹军饷,筹了军饷才能打仗。
这个意外的打击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连参与挖掘的民工都有些无精打采了。在清理完东部盗洞区的土以后,整个墓室东部共清理出五个汉代盗洞。而一个现代盗洞通过用木板架设巷道也已经穿透墓壁进入了墓内,这种盗墓方式马俊才还是第一次遇到。
马骏才:那个弧形的话那一排盗洞,当时一查12个,这12个盗洞意味着什么呢,特别是汉代盗洞,而且盗的时候什么可能,没有塌,没有塌的情况下,那进去不就相当于现代的入室盗窃了吗,他见什么可以拿什么,他拿不走的可以打碎。
挖掘进行到这个时候,整个墓室的全貌已经完全呈现出来,除了大量的细沙,墓中开始不断出现大小不一的石头,这完全符合积石积沙墓的特征。马俊才看到,墓室西部的沙层还相当的平整,这似乎可以推断墓室西部还没有受到盗墓贼的破坏。那么,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盗墓贼都选在墓葬的东部下手?西部的细沙下面还隐藏着什么意想不到的景象?墓中还存在传说中的千年宝藏吗?
对于一座古墓来说,有时候一个盗洞就足以让整个墓被盗的空空如也,考古人员一连发现了十二个盗洞,这正说明古墓的积沙防盗措施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如果经过这些盗掘以后,真的就剩下一座空墓了,那还是令人相当遗憾。但是古人的智慧远远不只这些,他们还有很多更巧妙的设计,那这些设计到底是什么,有没有起到防御作用呢?考古人员最终有没有找到传说中的宝藏呢?
考古人员继续清理,墓室的细沙里不断出现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石块。在这一层石块全部清理出来以后,马俊才发现,这些残存的石头仍然可以看出是一个比较平整的平面,也就是说,古代的造墓者故意在这一层设置了一个石头铺成的平面,这是为什么呢?
马骏才: 就是现在残余的一半,将近也就不到十米,不到十米这个沙子面,还是个倾斜状的,从西向东是倾斜的。
这层沙石面深入地下十米的深度,已经低于墓道口,按照马俊才发掘战国时期楚墓的经验,这个高度应该可以看见棺椁的痕迹了。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在这个墓中还丝毫没有发现一点棺椁的影子,这在战国楚墓当中绝对不是正常的现象!出现这种意外的情况,只能有两种可能:一是墓主人的棺椁还在更深的沙层下面;另一种可能就是这根本就是一座假墓!墓中根本就没有埋葬墓主人的棺椁!
马俊才:你像曹操,做了七十二个疑冢。先秦时期也有一些记载,虚墓 ,就是假墓。造成了好多地方我都埋有墓,弄不清楚,让当时世人糊涂,哪个是真的。如果是盗墓的你来盗,一盗可能是假的,他就放弃了。
#p#
马骏才:一清沙,发现一个方形的,也是灰痕出来了,一清,一块板灰,一清,一块板灰,两米多长,一米多宽,里面是夯土。
解说:这个方形结构被清理出来,马俊才看到,它的体积与巨大的墓室相比显得极不协调。而且在这个方形结构里,既没有发现尸骸,也没有贵重的陪葬品。显然,它不可能是这个巨大墓葬主人的棺椁。那么这个方形的结构到底是什么呢?
马骏才: 在当时就是没有见到过这种结构,查资料也没有,这是什么东西啊,不知道。往下清,刮沙面,就在这个方结构的东北角,又发现了一个,还是夯土,还是方的,百思不得其解。
在这两个方形结构的下方,工人们又清理出一圈明显的灰痕,这些长方形的灰痕占据了墓室大部分的范围。在很多地方出现了红色的图案,这种图案正是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墓葬的特征。沙子中不时出现金箔,这也预示着真正的棺椁应该在更深的沙层下面。那么椁室上方的那两个方形结构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
马骏才:当时它的位置和墓道的口基本上是平行的,在棺椁没有塌的时候,盗墓者碰到这两个箱形的东西,把这个砍开,一看里面是土,再看看里面出了小金件,或者是小的玉器,他很容易就明白了,这是一个假棺材。
从西部保存完整的部分判断,椁室上方原来应该有很厚的沙层,但是在这个深度,石块的出现却是毫无规律的。与上面平整的石层相比,人们在这一层似乎只是随意的将这些石块扔进了沙子里。马俊才惊奇地发现,这些石块的边角都非常锋利,好像是有意挑选出来的。这仿佛说明,古人在这层沙子里安置这样的石块,有它特殊的用途:当盗墓者从盗洞中进入这个深度的时候,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可能会被突然落下的锋利石块砸伤甚至砸死。
马骏才:这就是暗器,说什么暗器,这不就是暗器吗,暗器就是让你不知道,明的那叫明器了,明枪了,暗器来说,你正掏沙子呢,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来,叫你防不胜防。
解说:马俊才发现,墓道口与墓室底部之间有将近十米的距离,这种结构与同时期一般的楚国大型墓葬明显不同,古人采用这种结构,难道有什么特殊目的吗?
马俊才:它这个墓道做的不像一般的墓,那个墓道到底了,也就基本上就是到底了,或者就是到底了。那墓道底下还将近十米高呢,那十米多都有沙子。他一挖都是假棺材,一层的石头,可能就挖到石头了,挖到石头就可能是到底了,这个完全的就是按照这个防盗这个设置的。
挖掘进行了五个月,已经大大超过了马俊才先前的预期,时间也进入了雨季。虽然已经挖到了椁室,但是直到现在,除了一些零散的器物,考古人员还没有发现一件像样的文物,这不免让人有些焦虑,难道这座古墓真的已经被盗窃一空了吗?
马骏才:我们一个工人在清理排水通道的时候,嘣一下,碰到了一个东西。拿竹签扒拉一下,确实是个圆形的,很大。经过艰难作战了好几个月之后,才发现了,才听说有东西了,这么长时间,我当时很激动,赶紧就下来。
一件圆形的青铜器被慢慢清理出来,这个青铜器距离木板搭成的盗洞还不到半米的距离。这似乎也可以说明,那个盗洞并没有完全进入墓室,就被上面的巨石压塌了。这预示着墓中的积沙积石击退了现代盗墓贼的进攻。
马骏才:看到这个我也很激动,这个大家伙露头,而且它是镶嵌工艺的,这个文物的价值是很高的,很少发现的。这个我们就算是有了,吃了一剂定心丸。 终于说是有一件了,已经足已,不能再贪求了。
这件青铜器的发现令考古人员十分振奋,工人们加快了清理的进度。随着沙面不断向下,越来越多的器物出现了,这说明虽然屡次被盗,但是墓中仍然保存了不少文物,传说中的宝藏也许很快就会展现在人们面前。
马骏才:中间的部位,清沙子的时候,突然又碰到了一个圆形的大的器物,青铜器,当时觉得可能是鼎,用那个小竹钎子给扎,范围挺大,一扒拉,很大的一个盖子出来了,这个了不得,这个鼎很大。
工人们在这里清理出一个口径达到了80厘米的青铜鼎,这个巨大的铜鼎证明,传说中的金鼎果然存在,这也说明这个墓葬的规格非同一般。在这个位置附近,工人们又清理出一种古老的乐器:石磬。
马俊才:而且看这个磬出来,都非常厚,将近4厘米,清出来之后,都超过60厘米了,这么大的磬在国内是很少发现的,即便特别大的墓葬也是很少发现的。而且这个质地来说是汉白玉的。
根据战国高级墓葬的习惯,石磬应该有十三个,而且出现石磬就一定会有成套编钟的存在。但是考古人员在石磬的附近只发现了三件甬钟,而石磬也只有十一个。在正常情况下,这种不合礼仪的现象是决不应该出现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马骏才:凡是出磬的这些墓,这些楚墓一般都是13个磬,那两个去哪了?就是盗墓的不要的那堆磬的旁边,前面有一个洞。当时认为是一号洞下面掏一下,没太注意,就是往下清,底下又出来了两个磬,也是断的,发现里面的花土不到底,再清是个斜洞,当时也是吃了一惊,因为这种盗法是地攻天。
也就是说,在古代的一次盗墓是从墓底挖了一个洞,由下而上进入墓室。而这个墓深度达到了18米,加上上面15米高的封土,总深度达到33米,这样一个深度,氧气十分稀薄,难以想象当时的盗墓者怎样完成了这次不可思议的盗墓行动!
虽然只残存了三个编钟,但是墓室东部不断出现大量青铜器。东部是被盗最严重的区域,出现如此多的文物,说明墓葬的防护措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考古队员清理出四个升鼎和一个断掉的升鼎腿,这说明墓中至少应该有五个升鼎,这也预示着墓主人生前拥有非同一般的显赫地位。
马骏才:楚国的贵族里面,就是以这种鼎的个数来代表他的身份的。七鼎在楚国的里面,在楚里面起码是一个叫做封君。五鼎的话就是高级的大夫。
当椁室东部的青铜器清理完毕之后,现场的情况超乎了考古人员的想象。各种青铜器堆满了墓室,一对龙耳虎座的青铜方壶在国内仅仅发现过两对,是十分罕见的国宝级青铜重器。这件青铜提梁盒上的花纹清晰可辨,仿佛刚刚铸造完成。几乎每一件文物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
马俊才发现,椁室中部的位置堆积了很多石块,可以看出,这些石块相对其他部分的石块来说体积更大一些。椁室四周中间的部位还围绕着一圈整齐的石头,这种安排的方式显然不是随意的,那么它又有什么样的特殊功能呢?
马骏才:到上面一称重,好家伙,这大的350斤,330斤,300斤的都很多的。这说明了椁室区域,就是他重点防守的部位,就是蒙着一层的石头,最当中的,它护顶的那个蒙石层,它是最大的石头,外圈的是比较小的石头。
解说:在西部的沙层清理后,两个原本隐藏在沙子中的盗洞忽然出现了,这两个盗洞同样采用了用木板架设巷道的方式,在盗洞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矿泉水瓶和当地一家面粉厂的编织袋。但与东部的盗洞一样,架设盗洞的木板都被巨石压垮了。
马俊才:现代盗洞有十次以上的,基本上都不成功。个别的进入椁室的,比如那个三角洞,这三个洞的板就是被拦腰砸折的这种痕迹,可以明显看到的。
#p#
在墓室的西部,考古人员清理出了墓主人的主棺,棺内堆积了大量的海贝,还有各种各样精致的玉器。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把精美的玉柄青铜剑和一把装饰玉器的铜削。在主棺周围,共有十三个陪葬人的尸骸,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主棺内仅仅发现了半个头骨,这半个头骨是不是墓主人呢?
马骏才:发现了半个头骨,酥碎状的半个头骨,因为看到这些头骨那个缝里面,有很多朱砂,棺内别的区域也有不少朱砂,那么我们就断定这就是墓主人的头骨,他的别的躯干部分或者是什么的不存在了,被那几个盗墓的盗跑了,为什么盗跑了呢,因为他身上的起码各种的装饰件,玉件啊,包括金件啊。
现在整个墓室的结构已经清晰了:为了达到防盗效果,墓葬设计者先是在墓口位置放置了两个假棺,下面一层蒙顶石层,造成墓葬到底的假象,然后在下面的沙层中设置了三米厚的乱石层,在椁室顶部设置了巨大的贴顶石层。椁室中部的外面还设置了一圈拦腰石,底部是一层卧底石。正是这种全方位的防御,才能在古今十几次盗墓之后,还留下了大量珍贵文物。
马骏才:这个墓葬从它开始建墓之前,他就有这种规划,他处处为了防盗。而且设计了高大的封土,颜色多样的填土,深厚的积沙,很乱的乱石层,比较整齐的蒙顶石层,以及这个椁外面的贴顶石,拦腰石,卧底石,这些石头都很锋利,主要区域都是非常的大,为什么呢,他就是为了阻止盗墓,防止盗墓。
解说:在这个积沙大墓的北侧是一个同时期的墓葬,被定为二号墓。二号墓的封土压在一号墓的封土之上,这说明二号墓埋葬的时间要晚于一号墓。而这种连体墓葬,墓主人一般来说应该是夫妻关系。虽然规模小一些,但是从外部看,二号墓并没有遭受过严重的盗掘,人们期待着在二号墓中能有更大的收获。
马骏才:通过发掘,看到二号墓,里面既没有积沙,也没有积石,所采用的只是一般的楚国贵族深挖加筑封土,就是这种普通的防盗方式。
当二号墓的挖掘快进行到底部的时候,一个巨大的盗洞被发现了,这次盗墓发生在战国晚期,也就是说在二号墓埋葬后不久,盗墓贼就盗窃了这个墓葬。一个盗洞从两个墓之间的空地上斜着通向二号墓。仅一个盗洞,就将二号墓盗得几乎干干净净。考古人员只在盗洞内发现了一些残破的文物。盗墓贼没有选择规模更大的一号墓而直奔二号墓,这是为什么呢?
马俊才:说明他是了解底细的,而且当时极可能是他就知道一号墓里面有积沙,有积石。他就是不敢盗,他避开了,他就偷偷的从马鞍部中间比较隐蔽的地方斜着直奔二号,而且是得逞了。
二号墓因为没有采取什么防盗措施,仅仅是一个战国晚期的盗洞就让它里面被扫荡一空。但是一号墓正是因为采取了很多防盗措施,现在我们还能欣赏到两千多年前我们古人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一号墓的设计者真的是非常非常的聪明。再说一句题外话,我们知道现在我们中国很多的文物由于盗墓行为的猖獗导致众多的文物流失海外,这不能不让人说是痛心疾首。说实在的,就拿这件青铜器物来说,单独拿在手里,也许很值钱,但是失去了研究它的价值,它必须在它的原生地,配合其他的文物才能共同的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特征。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的老祖宗留给我们后人的,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地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