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一周又结束了,2006年的最后一个月,时间的车轮总是不由人愿望地大踏步前进。总在患得患失中失去了很多该珍惜地东西,感叹岁月无情地同时经常想要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脚印,那些深深浅浅的步子见证着一路走来的快乐与伤痛,依然那么鲜明。
2006年3月30号,一个我一辈子都难忘记的日子,在忐忑不安而又万分渴望的心情中我降落在JFK机场。一出机场,感觉到的是一种了无人烟的荒凉,完全不是心目中期待的繁华,当时真有掉头就买机票回家的冲动。于是自我安慰,机场离市中心太远。到了大学城,被安顿在一栋旧旧的简陋屋子,看着四面白白的墙,想想这里以后就是我的家,心酸得有点想哭。不过转念想想,自己的条件比《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王启明好多了,起码不是住在basement,心情豁然开朗了许多,“阿Q精神”总能在关键时刻让你找到心理的平衡。来到美国,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我安慰”,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的“既来之,则安之”。
最初的几个月,身边的中国朋友很少,接触的大部分是白人和黑人,每次上街见到黄皮肤的亚洲人我心里就会莫明地兴奋,而且不由自主地像“花痴”一样直勾勾地盯着猛看,就是觉得好亲切。说中文也几乎成了一种奢望,渐渐地舌头变得有些僵硬,每天都感觉活得好凄凉。我甚至会傻傻地跑去中国超市,和卖鱼师傅聊天,因为说中文可以让我的心觉得温暖。在国内,朋友们都友善地叫我“路盲”,因为从小我就对方向有点迟钝,我的字典里没有东南西北,只有上下左右,对于我这个刚刚到达纽约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不弄丢”,地图在我手里简直就是一张白纸,毫无用武之地,所以至今我仍然保持“乖乖地原路去原路返回”的好习惯。庆幸的是我尽量调节自己,学会了第二件事“如何适应环境”。
学习一直都很紧张,每天机械地继续“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周末的唯一消遣就是到超市购物。来到纽约,我很少逛街买衣服,因为觉得太贵,真希望1RMB=7.9USD。生活的消费重心转移到买菜买食品,与我在国内的生活完全相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生活水平严重倒退的重要表现。在国内,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找个理由买点礼物犒劳一下每天辛勤工作的自己,现在偶尔买点化妆品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头发已经很久没有去salon打理,现在基本成了枯草一把;脸也很久没去美容院护理,粗糙得简直有点像橘子皮。我总会回味以前和好朋友一起的那种很小资的开心日子。回味的同时,我还要考虑这个星期吃什么,我经常会留意哪间超市这周有打折优惠,我学会了收集各种coupon,我还学会了比较哪间超市的食品新鲜,一向不擅长煮食的我厨艺突飞猛进。我也成了“99 cents store”的常客,我尽可能的在那里买生活必需品,货比三家和精打细算变得尤其重要。我学会了第三件事“独立生活”。
生活越来越觉得平淡无趣,每天除了上课就是看书,寂寞无聊渐渐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我想念国内的老友,想念远方的亲人,想念周末能够去酒吧疯狂的日子。我发现自己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性格超级乐观的摩竭女孩变得郁郁寡欢。于是我去Gym健身,我去练Yoga平静自己烦乱的思绪,试着找回从前的快乐。太多的时候我总会笑自己,明明是不需要想太多的事情却总想得那么复杂,可是骨子里根生蒂固的多愁善感使我无法自拔。每个星期打电话给家人和朋友成了惯例,因为和他们聊聊国内八卦是最好的慰藉思乡情节的方法,另外也汇报我没有在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沉沦腐化。我羡慕天空飞过的小鸟,好希望能有对会飞的洁白翅膀,能够自由翱翔衡越太平洋,重回故乡亲人的怀抱。于是我学会了第四件事“习惯寂寞”。
留学的生活使我成熟了很多,思考问题也变得理性多于感性。在不知不觉中纽约从陌生变得越来越亲切,我不敢说我很爱这个城市,但是有一种很特殊的眷念。因为在这里我体验了完全不同的异国文化,我体会到生活的含义,我也学会了真正的长大,纽约记录了我的许多酸甜苦辣,这里有我难忘的回忆。2007年就快到了,我在磨炼中和纽约一起真实地成熟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