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01-02 14:25:09作者:
新郑县城南关外,有条清澈见底,滚滚东去的河流,人们称它“双洎河”。
相传,黄帝活到一百岁那年,想到自己年纪已迈,要选一贤能的人来接替自己的位置。
这一天,他把风后、歧伯、力牧等老臣叫到一块说:“咱们都是土埋住脖子的人了,体力、精力都不行了,得选拔接替的人哪!”众大臣也都有这种想法。
岐伯说:“你身边有二十五个儿子,挑选一个好的就行了。”
力牧也说:“你终日为众人费心操劳,功高如山,恩深似海,创下大业,选个孩子接任王位,是合乎情理的事,你就挑选一个吧。”
黄帝说:“老子有了功业,不等于儿子有功业。为了保住这千秋功业,咱们就得把这天下交给有本事的人,要找到真有本事的人,就得测试,就要挑选。”
于是,黄帝下令,公开张榜,天下有贤能的人都可以应试。测试分文、武、德三科。文的要求做到:限定时间,能著文百篇;武的要求做到:能握千钧弓弩,百步之外,射断高吊的丝线;最后再用一种特别的办法,测试他们的德行。谁能做到这些,谁就接替王位。测试的日期一到,从四面八方来的人成千上万。黄帝、风后、歧伯等亲自监试。演武场上,英雄汇聚,奇才辈出。有的是刀、枪、剑、戟、弓、弩、梭、缥,样样精通;有的是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可惜的是,文的只会文,武的只会武。为了不埋没人才,黄帝一个个都详细记录下来,根据他们的能力,准备加以分封。
整整测试了十天,从千百人中选得只剩下百十个,百十个中又剩下十几个,最后只剩下两个,都是黄帝的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论文,两个人三日之内都能著文百篇,内容不重;论武,百步之外,能连着射断三根悬空的丝线。为了比个高低,又给他们增加了几个科目,可是经过一番刀枪对打,棍棒拚搏,仍然不分上下。
在场观看的人都不住地叫好,也都议论着,两人本事一样大,到底应该让谁接替王位呢?大家商量后,把他俩交给黄帝,以最后测试他俩的德行,哪个占了上风,就让哪个占主位。
黄帝把玄嚣和昌意叫来,每人交给他一个珍藏多年的宝葫芦,说:“这是两个宝葫芦,只要一打开,就能流出三丈宽、一丈深的一股水来,一直流二百里才能流干。从嵩山南坡到东边的颍水是三百里远,你们每人拿一个葫芦,从嵩山脚下放出水来,水量不准减少,看谁能让这二百里的水量流三百里那么远,谁就接替王位。”
玄嚣和昌意都是很有心计的人,谁也不肯示弱,都暗下决心,非让这葫芦里的水流到颍水不可。他们二人都带着葫芦来到嵩山脚下,一个站在山崖南边,一个站在北边,各自把葫芦打开,放出水来,只见那清凌凌的水从山坡上飞流直下,就像两条大河,滚滚往东流去。这两股水穿峡谷,越平地,只流了二百里就干涸了。他俩都焦急地抱着葫芦摇了几摇,还是不见一滴水。没办法,只得按照黄帝交代的秘诀,又把水收到葫芦里,再次试验。一次、两次、三次……一日之内试了几十次,仍和头几回一样,流不到地方就干了。晚上,他们躺在床上想:长这么大,无论跟谁较量,还不曾失败过,再大的困难,没有难倒过,今天,竟然让这葫芦难住了。可是父亲大人明明交代,只要掌握要领,这两个能容下二百里水量的葫芦定能流三百里路程。这要领到底在哪里呢?这一夜,他们俩谁也没有睡好觉。
两天过去了,他们仍没有成功。
第三天清早,玄嚣高高兴兴地来找昌意,他说:“弟弟,我想出一个妙法,一试准成。”昌意想,既然你一试准成,怎么还会对我说呢?就问:“哥哥,你有什么办法?”
玄嚣说:“你可记得,父亲大人曾说过,只要掌握要领,这两个能容下二百里水量的葫芦能流三百里远。这要领还在两个葫芦上。你想一个葫芦单独能流二百里,要是两个葫芦合到一块儿,就是四百里。既然能流四百里,从嵩山脚下到颍水才三百里,何愁流不到呢?”
昌意一听,恍然大悟,伸手抱住哥哥连声说:“妙!真妙!”
当即,兄弟二人便一齐上山,同时打开葫芦,水流有百十里路,两股便汇流在一起,直入颍河,颍河水量骤时增大,向东流去,从此后永不枯竭。
玄嚣、昌意兄弟二人,这才把黄帝和众前辈请来。黄帝和臣僚们一看,都高兴地连声称赞:“好!好!真是后生有为。”
黄帝又把他俩叫到一块儿说:“从这里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两股水汇流一处,水量就越来越大,永不枯竭;两股水一分开,就没多大劲了。百条江河能汇成大海。这和治国一样,人心不齐,百事无成;万众一心,上下一致,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你们弟兄二人,无论谁接替王位都要带领百姓,同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好。”
玄嚣和昌意听了父亲的教诲,互相谦让。最后昌意说:“这是哥哥先出的主意,应该由他接替父亲的王位。”玄嚣说弟弟年轻能干,还是让弟弟干吧!两个人让了半晌,黄帝看他们都有诚意,就说让玄嚣接王位,昌意辅佐,共商国家大事。
传说,黄帝把玄嚣葫芦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溱水,把昌意葫芦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洧水,两河汇流后流经新郑南关的那一段叫“双洎河”。
相传,黄帝活到一百岁那年,想到自己年纪已迈,要选一贤能的人来接替自己的位置。
这一天,他把风后、歧伯、力牧等老臣叫到一块说:“咱们都是土埋住脖子的人了,体力、精力都不行了,得选拔接替的人哪!”众大臣也都有这种想法。
岐伯说:“你身边有二十五个儿子,挑选一个好的就行了。”
力牧也说:“你终日为众人费心操劳,功高如山,恩深似海,创下大业,选个孩子接任王位,是合乎情理的事,你就挑选一个吧。”
黄帝说:“老子有了功业,不等于儿子有功业。为了保住这千秋功业,咱们就得把这天下交给有本事的人,要找到真有本事的人,就得测试,就要挑选。”
于是,黄帝下令,公开张榜,天下有贤能的人都可以应试。测试分文、武、德三科。文的要求做到:限定时间,能著文百篇;武的要求做到:能握千钧弓弩,百步之外,射断高吊的丝线;最后再用一种特别的办法,测试他们的德行。谁能做到这些,谁就接替王位。测试的日期一到,从四面八方来的人成千上万。黄帝、风后、歧伯等亲自监试。演武场上,英雄汇聚,奇才辈出。有的是刀、枪、剑、戟、弓、弩、梭、缥,样样精通;有的是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可惜的是,文的只会文,武的只会武。为了不埋没人才,黄帝一个个都详细记录下来,根据他们的能力,准备加以分封。
整整测试了十天,从千百人中选得只剩下百十个,百十个中又剩下十几个,最后只剩下两个,都是黄帝的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论文,两个人三日之内都能著文百篇,内容不重;论武,百步之外,能连着射断三根悬空的丝线。为了比个高低,又给他们增加了几个科目,可是经过一番刀枪对打,棍棒拚搏,仍然不分上下。
在场观看的人都不住地叫好,也都议论着,两人本事一样大,到底应该让谁接替王位呢?大家商量后,把他俩交给黄帝,以最后测试他俩的德行,哪个占了上风,就让哪个占主位。
黄帝把玄嚣和昌意叫来,每人交给他一个珍藏多年的宝葫芦,说:“这是两个宝葫芦,只要一打开,就能流出三丈宽、一丈深的一股水来,一直流二百里才能流干。从嵩山南坡到东边的颍水是三百里远,你们每人拿一个葫芦,从嵩山脚下放出水来,水量不准减少,看谁能让这二百里的水量流三百里那么远,谁就接替王位。”
玄嚣和昌意都是很有心计的人,谁也不肯示弱,都暗下决心,非让这葫芦里的水流到颍水不可。他们二人都带着葫芦来到嵩山脚下,一个站在山崖南边,一个站在北边,各自把葫芦打开,放出水来,只见那清凌凌的水从山坡上飞流直下,就像两条大河,滚滚往东流去。这两股水穿峡谷,越平地,只流了二百里就干涸了。他俩都焦急地抱着葫芦摇了几摇,还是不见一滴水。没办法,只得按照黄帝交代的秘诀,又把水收到葫芦里,再次试验。一次、两次、三次……一日之内试了几十次,仍和头几回一样,流不到地方就干了。晚上,他们躺在床上想:长这么大,无论跟谁较量,还不曾失败过,再大的困难,没有难倒过,今天,竟然让这葫芦难住了。可是父亲大人明明交代,只要掌握要领,这两个能容下二百里水量的葫芦定能流三百里路程。这要领到底在哪里呢?这一夜,他们俩谁也没有睡好觉。
两天过去了,他们仍没有成功。
第三天清早,玄嚣高高兴兴地来找昌意,他说:“弟弟,我想出一个妙法,一试准成。”昌意想,既然你一试准成,怎么还会对我说呢?就问:“哥哥,你有什么办法?”
玄嚣说:“你可记得,父亲大人曾说过,只要掌握要领,这两个能容下二百里水量的葫芦能流三百里远。这要领还在两个葫芦上。你想一个葫芦单独能流二百里,要是两个葫芦合到一块儿,就是四百里。既然能流四百里,从嵩山脚下到颍水才三百里,何愁流不到呢?”
昌意一听,恍然大悟,伸手抱住哥哥连声说:“妙!真妙!”
当即,兄弟二人便一齐上山,同时打开葫芦,水流有百十里路,两股便汇流在一起,直入颍河,颍河水量骤时增大,向东流去,从此后永不枯竭。
玄嚣、昌意兄弟二人,这才把黄帝和众前辈请来。黄帝和臣僚们一看,都高兴地连声称赞:“好!好!真是后生有为。”
黄帝又把他俩叫到一块儿说:“从这里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两股水汇流一处,水量就越来越大,永不枯竭;两股水一分开,就没多大劲了。百条江河能汇成大海。这和治国一样,人心不齐,百事无成;万众一心,上下一致,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你们弟兄二人,无论谁接替王位都要带领百姓,同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好。”
玄嚣和昌意听了父亲的教诲,互相谦让。最后昌意说:“这是哥哥先出的主意,应该由他接替父亲的王位。”玄嚣说弟弟年轻能干,还是让弟弟干吧!两个人让了半晌,黄帝看他们都有诚意,就说让玄嚣接王位,昌意辅佐,共商国家大事。
传说,黄帝把玄嚣葫芦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溱水,把昌意葫芦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洧水,两河汇流后流经新郑南关的那一段叫“双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