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长安的杨贵妃能吃到新鲜荔枝?

作者:心语 整理 发表:2007-01-27 15:3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唐朝诗人白居易盛赞荔枝是“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苏东坡也称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苏东坡为了能常吃荔枝,竟然愿意辞官做岭南人。但最喜欢吃新鲜荔枝的,莫过于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可是,杨贵妃身在长安,为什么还能吃到远在岭南的新鲜荔枝呢?

人类社会很早就出现了传递信息的活动。而在商周时期,驿递即已具雏型,如商朝时卜辞中有传报军情的记载,西周则建有烽火台,但当时主要是传递军事情报。后来,渐渐的古人运用智慧,依靠人力、畜力建立了邮驿制度,形成了当时的通信和交通方式。在秦朝之前,以车传送称为“传”,步递称作“邮”,马递就称“驿”。所以,历代的邮驿有邮、置、遽、传、驲等不同名称,到了汉朝才开始称为邮驿,元朝称站赤,明清两代通称驿站。

另外为驿传设置的中途停靠站称作“置”,为邮递设置的中途停驻站则称为“亭”。由邮递和驿站机构所组成的邮驿系统,通常是归朝廷管理,专供政治及军事用途,任务是负责诏令与文书的传递、接待使客及转运物资。当然,民间通信是依靠专人递送或便人捎带。

古代“驿吏”的职责类似现在的邮差,但这些“古代邮差”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环境与现代邮差可大不相同。如清朝詹应甲《保安驿丞张焕死事》诗中,就用“官卑未有如驿吏”来形容驿吏社会地位的低下。又明代曾把犯罪的官员贬谪到僻远地区的贫苦驿站,作为一种惩罚。把降职官员调任为驿吏,足见驿吏的地位卑微。另明朝无名氏《鸣凤记.林公理冤》上载:“驿宰风骚,乌纱叶叶嚣。趋迎当道,走得腿无毛。”这是描写驿吏的日常生活,虽然驿吏身穿制服,看起来十分风光,然而常年在驿道上迎来送往,风尘仆仆,实则苦不堪言。

邮驿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现代邮政制度建立后才取代了邮驿。

在古代荔枝又称为“离枝”,因为它不能离开树枝,一离开树枝,则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天以后即使不腐烂 ,也没什么好味道了。如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上提到∶“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就是说荔枝是很不容易保鲜。由此可见,唐玄宗当时就是利用驿站为杨贵妃千里送荔枝。

南宋文学家谢枋得在《选唐诗》上说:“明皇天宝间,涪州贡荔枝,到长安色香不变,贵妃乃喜。州县以邮传疾走称上意,人马僵毙,相望于道。”是说唐玄宗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劳师动众,专设驿站,设利用邮驿机构的人力、物力,在荔枝成熟时,采摘最好的荔枝,派人由岭南,快马运送,一站紧接一站,如接力赛般,运到长安让杨贵妃享用。当然驿吏拼命的赶路,不仅人累僵了,也跑死了不少好马,一路上急奔,途中更有不少路人遭殃,被踩死或踩伤。

所以,杨贵妃吃的新鲜荔枝,无疑是用人民的生命和驿站良马换来的,而为了满足统治者私心,驿传不免成了一种残民的措施。晚唐诗人杜牧还写了《过华清宫》,来讥讽这种劳民伤财的行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