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02-13 00:17:18作者:
一、“人民不应该惧怕政府,政府应该惧怕人民”
我想,大概很少人看过《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这个电影,或许因为它不是“大片”。从观感角度来说,老二我也不觉得这部电影“好看”,甚至不知道它属于“动作片”还是“科幻片”。故事大概说的是多年以后(那时仿佛美国已经陷于内战或解体)英国被一个叫“苏特勒”的元首统治,国家状态和希特勒治下的纳粹德国相似:一党专政、禁锢言论、媒体为元首所在的党服务、实行宵禁、有政治犯监狱等,这时,有一个戴着面具的剑客向这个政府挑战,他的名字叫“V”, “V”惩罚鱼肉百姓的秘密警察,占领电视台发表煽动民众造反的录像,暗杀政府官员,炸毁国会大厦……“V”像个绅士派头十足的独行侠一样做着类似红色恐怖的行动。
这个电影改编自漫画,所以它的情节和人物都有某种浪漫的夸张,但整部影片洋溢着一种渴望自由、推翻暴政的绝决和勇敢,使得主人公即使通篇戴着有些滑稽的面具却照样充满了英雄的尊贵与魅力。
而打动我的是那些洋溢对民主自由渴望的台词,从这个面具后面发出的语言承载着不是除暴安良而是唤醒人们一起去追求公平、正义和自由的思想,所以,“V”长的什么模样真的无关紧要了。
电影开头说:“一个思想仍然可以改变世界;我亲眼见证过思想的力量,有人以它为名大开杀戒,也有人为捍卫它送命;但你不可能亲吻这思想, 不可能碰触它,或是拥抱它,思想不会流血,不会疼痛。”
这个电影的“中心思想”其实很简单:“他希望提醒世界:公平、正义和自由,绝不只是空谈,那是人类的未来。”
而“V”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实现这种理想这种未来,在这正确而坚强的思想之外,面对残暴的政府,可能要通过剑、血、火、匕首、炸药来唤醒民众觉悟。
那么,却又存在这样的问题:公平、正义和自由,怎样体现?或者说什么才是公平、正义和自由?
须知,历史上的希特勒和电影中苏特勒,以及集权专制的所有暴君都会娴熟强奸和玩弄“自由”、“民主”这些玄虚的名词,以致使很多在专制下恐惧地苟活着的人们还以为自己屹立于日益增长的繁荣幸福之中。
“V”告诉人们,民主和自由其实就是一句话:
“人民不应该惧怕政府,政府应该惧怕人民 (People should not be afraid of their governments, governments should be afraid of their people)”。
这句话足以写入人类文明史,它提供了一个很简单又具体很感性的衡量标准:让人民惧怕政府的制度,是专制的;让政府惧怕人民的制度,是民主的。
把古今各国政治拿来对照这个标准,一一可验,丝毫不爽。
政府是用来不信任的。政府是要经常被民众质疑、指责的。
常常看到,一些弱势群体受到政府的某种资助时感恩戴德的模样,激动得恨不能跪下高喊吾皇万岁。
他们把政府当救星当青天当恩主,他们在困顿的时候,他们在受欺侮的时候,他们在遭遇不公平的时候,不是堂堂正正去要求获得自己应有的权利,而是哭天号地求取政府的恩赐。
他们不知道,政府实际应该是人民的奴仆,是人民豢养的看门狗,因为我们挣钱养活他们为我们工作,我们必须对他们保持质疑和诘责,民众应该像一个爱吹毛求疵的主人,把政府当作一些容易贪图享受、渎职欺主的仆人,所以,人民要时时刻刻怀疑政府,不能信任他们。俗话讲就是不能惯他们毛病,一旦民众惯坏了政府,让他们可以放纵权力,就会尾大不掉,恶奴欺主。
一个民主的政府,就是一个害怕人民的政府,它在行使政权之时,应该战战兢兢对人民表态:尊敬的主人们,请你们一手拿法律,一手拿枪药,假如我稍有不规矩的地方,你们就用法律惩戒我,当我连法律都随意枉曲的时候,你们就开枪打死我吧!
这样的政府是光风霁月的,这样的政府是坚强无畏的,除非有精神病,没有人去炸这样的政府。
你放任政府,你惧怕政府,你对政府唯唯诺诺奉若神明,你一定死得很惨,或者殃及你的子孙。
所以,“V”说:“今天你被审查和监督、你被强迫随波逐流、你被强迫服从”,“这个国家有些事情错得可怕,充满残暴、不公、歧视和镇压”,然而,谁造成这一切?“V”说:“想找罪人的话,你只需照照镜子”。
二、每个人都要做侠客;每个人都是侠客
有部武侠小说叫《飞狐外传》,里面记载一个“血印石”的故事,老二每每想及,都有泪流出。这是一个发生在清代广东的真实故事,被作者金庸改编了一下:
“这凤老爷的宅子一连五进,本来已够大啦,可是他新近娶了一房七姨太,又要在后进旁边起一座什么七凤楼,给这位新姨太太住。他看中的地皮,便是锺四嫂家传的菜园。这块地只有两亩几分,但锺阿四种菜为生,一家五口全靠着这菜园子吃饭。凤老爷把锺阿四叫去,说给五两银子买他的地。锺阿四自然不肯。凤老爷加到十两。锺阿四还是不肯,说道便是一百两银子,也吃得完,可是在这菜园子扒扒土、浇浇水,只要力气花上去,一家几口便饿不死了。凤老爷恼了,将他赶了出来,昨天便起了这偷鹅的事儿。
“原来凤老爷后院中养了十只肥鹅,昨天忽然不见了一只。家丁说是锺家的小二子、小三子兄弟俩偷了,寻到他菜园子里,果然见菜地里有许多鹅毛。锺四嫂叫起屈来,说她两个儿子向来规矩,决不会偷人家的东西,这鹅毛准是旁人丢在菜园子里的。家丁们找小二小三去问,两个都说没偷。凤老爷问道:‘今儿早晨你们吃了什么?’小三子道:‘吃我,吃我。’凤老爷拍桌大骂,说:‘小三子自己都招了,还说没偷?’于是叫人到巡检衙门去告了一状,差役便来将锺阿四锁了去。
“锺四嫂知道自己家里虽穷,两个儿子却乖,平时一家又很惧怕凤家,决不会去偷他们的鹅吃,便到凤家去理论,却给凤老爷的家丁踢了出来。她赶到巡检衙门去叫冤,也给差役轰出。巡检老爷受了凤老爷的嘱托,又是板子,又是夹棍,早已将锺阿四整治得奄奄一息。锺四嫂去探监,见丈夫满身血肉模糊,话也说不出了,只是胡里胡涂地叫道:‘不卖地,不卖地!没有偷,没有偷。’锺四嫂心里一急,便横了心。她赶回家里,一手拖了小三子,一手拿了柄菜刀,叫了左右乡邻,一齐上祖庙去。乡邻们只道她要在神前发誓,便同去作个见证。小人和她住得近,也跟去瞧瞧热闹。
“锺四嫂在北帝爷爷座前磕了几个响头,说道:‘北帝爷爷,我孩子决不能偷人家的鹅。他今年还只四岁,刁嘴拗舌,说不清楚,在财主爷面前说什么吃我,吃我!小妇人一家横遭不白,赃官受了贿,断事不明,只有请北帝爷爷伸冤!’说着提起刀来,一刀便将小三子的肚子剖了。”
斐叫道:“快说,小三子肚中可有鹅肉?”那胖商人道:“没有鹅肉,没有鹅肉。他肚腹之中,全是一颗颗螺肉。原来锺家家中贫寒,没什么东西裹腹,小二小三哥儿俩就到田里摸田螺吃。螺肉很硬,小三子咬不烂,一颗颗都囫囵的吞了下去,因此隔了大半天还没化。他说:‘吃我,吃我!’却是说的‘吃螺!’唉,好好一个孩子,便这么死在祖庙之中。锺四嫂也就此疯了。”】
很多读者会说历史上像血印石这样冤屈多了去了,那是在封建帝制下发生的案子,这样的事情现在不会再发生了。
其实,像血印石这样的案例,应该写入教科书的,一个习惯失忆的民族是不会强大的。一个民族太不重视个体的生命,太强调大局大势大方向,必然会使得一条条人命与政府或国家的权威比起来微不足道,于是总会有一条条人命要不断冤死。
血印石这个故事有这么几点启示:
1、在没有掌握强大武器的情况下,民众靠个人力量难以保护自己的权益,难以与财力和势力远远高于自己的人或集团抗衡。
2、让人民惧怕的政府是不可信不可靠的,他们能在法律的名义之下让你有冤难伸,因为你没有能力找出他们要求的证据,你走不出他们规定的程序。
3、没有人帮你。——弱势者的弱势不仅仅在于经济上的弱,还在于思想上的蒙昧和麻木。
4、所以,只有认倒霉,或者做富人和官人的狗,或者死,但,大多数死是白死。
这时,中国人往往幻想有“胡斐”这样的侠客出现,而西方人则希望产生“V”。
胡斐和“V”,都武艺超群侠肝义胆却又不尽相同。
胡斐疾恶如仇,靠着超强的武功去追杀坏人替冤死的百姓报仇。
而“V”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唤醒“欣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循规蹈矩的生活”、“安于现状、惧怕颠覆”的同胞“结束沉默”。
在电影《V字仇杀队》的结尾,伦敦市民都戴着“V”的面具走上街头,军警竟然没有朝他们开枪,——或者,不朝平民开枪,应该是每个“人”的理念,包括那些参军入伍的孩子。
“V”说:“忘却乃是苍生罪过”。我们不能忘记血印石,很多很多血印石,当我们听说一个青年流落他乡无故被当地政府人员打死,这是血印石;当我们听说一个母亲为了给死去的儿子伸冤提着儿子的头上访,这是血印石;当我们听说一个老父亲为了给受欺的女儿讨说法,身绑炸药要与恶人同归于尽,这是血印石;当我们听说有人房子被强行拆迁而自杀,当我们听说有人工钱要不来而跳楼,这都是我们身边血淋淋的血印石啊,怎么能说血印石只发生在过去呢?
这么多的血印石,却不再有胡斐。——本来就没有胡斐,也没有包青天。却可能有“V”,我们都可以做“V”,我们不必有“V”的剑术,我们只需有“V”面具后面的思想,只需打破沉默。
三、Bonfire Night(焰火之夜)或者Guy Fawkes Night(盖伊福克斯之夜)
《V字仇杀队》有一个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那是个太偏远的知识点,老二也是因为看这部电影才知道英国有个发生于1605年的“火药阴谋(Gunpowder Plot)”。
老二就此事问过一个在伦敦留学5年的网友,我说你知道焰火之夜吗?她说知道,每年11月5日都参加,烟花和游行,震撼人心,那些烟花盛开的瞬间,是让大地都颤动的宏大音乐。我问她:那你知道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吗?她说不知道。
《V字仇杀队》英雄情结来自的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
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 1570年出生于英国的约克镇,长大后入伍,当时英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信奉新教,天主教饱受排挤与迫害,1605年福克斯和一些天主教徒策划在11月5日用36桶火药炸掉国会大厦,以杀死正在其中的詹姆士一世与其家人,以及大部分的新教贵族,福克斯是这个计划后期的主要执行者。不过,他们的计划却败露了,经过严刑拷打后,福克斯供出同党并都被指控叛国罪处以死刑。
当时的人们非常憎恨福克斯, 11月5日燃放焰火表示庆祝,并把福克斯的画像放入火中焚烧。后来沿袭成风俗,每年11月5日都放焰火、点篝火,称为Bonfire Night(焰火之夜),也叫Guy Fawkes Night(盖伊佛克斯之夜)。
福克斯在英国史上历来都是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人把他作为叛国者焚烧,唾弃;有人把他作为抗暴的烈士被人缅怀,追悼。
《V字仇杀队》是把福克斯当英雄称颂的,“V”戴的面具就是福克斯的长相模样,“V”主要策划的也是在11月5日炸掉国会大厦。
从现在的角度看,福克斯应该算是抗暴政的勇士。但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形,为民众利益而牺牲的先驱者,却常常被民众误解。特别是习惯了被压迫、被奴
役的人,甚至会视这些要拯救他们的先觉者为敌人,为捣乱分子,因为他们宁愿苟活而不愿冒险改革现状,也许他们被政府吓破了胆。
《V字仇杀队》的女主角伊芙,她父母被当局的特务抓入集中营杀害,“V”也从秘密警察手里救过她的命,但刚开始时她还是想向有关组织揭发检举“V”,以换得政府的褒奖再重新过她原来的生活。
——想唤醒、解救民众,却被民众视为异端或恶人,做先知、做启蒙者,是多么令人痛苦和绝望的事情。
漫画毕竟是漫画,电影毕竟是电影,在这些艺术形式里,一个人可以很潇洒的结束专制,开启民主,而在实际中,远没有这么简单,不知要多少人花多少时间精力才能做到。
其实,《V字仇杀队》也知晓这点,“V”曾借用《麦克白》的一句台词说:“为了生为常人,我敢作一切努力。(I dare do all that may become a man.)”
原来,只做一个普通的“人”,也需要努力,也需要牺牲的。
我想,大概很少人看过《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这个电影,或许因为它不是“大片”。从观感角度来说,老二我也不觉得这部电影“好看”,甚至不知道它属于“动作片”还是“科幻片”。故事大概说的是多年以后(那时仿佛美国已经陷于内战或解体)英国被一个叫“苏特勒”的元首统治,国家状态和希特勒治下的纳粹德国相似:一党专政、禁锢言论、媒体为元首所在的党服务、实行宵禁、有政治犯监狱等,这时,有一个戴着面具的剑客向这个政府挑战,他的名字叫“V”, “V”惩罚鱼肉百姓的秘密警察,占领电视台发表煽动民众造反的录像,暗杀政府官员,炸毁国会大厦……“V”像个绅士派头十足的独行侠一样做着类似红色恐怖的行动。
这个电影改编自漫画,所以它的情节和人物都有某种浪漫的夸张,但整部影片洋溢着一种渴望自由、推翻暴政的绝决和勇敢,使得主人公即使通篇戴着有些滑稽的面具却照样充满了英雄的尊贵与魅力。
而打动我的是那些洋溢对民主自由渴望的台词,从这个面具后面发出的语言承载着不是除暴安良而是唤醒人们一起去追求公平、正义和自由的思想,所以,“V”长的什么模样真的无关紧要了。
电影开头说:“一个思想仍然可以改变世界;我亲眼见证过思想的力量,有人以它为名大开杀戒,也有人为捍卫它送命;但你不可能亲吻这思想, 不可能碰触它,或是拥抱它,思想不会流血,不会疼痛。”
这个电影的“中心思想”其实很简单:“他希望提醒世界:公平、正义和自由,绝不只是空谈,那是人类的未来。”
而“V”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实现这种理想这种未来,在这正确而坚强的思想之外,面对残暴的政府,可能要通过剑、血、火、匕首、炸药来唤醒民众觉悟。
那么,却又存在这样的问题:公平、正义和自由,怎样体现?或者说什么才是公平、正义和自由?
须知,历史上的希特勒和电影中苏特勒,以及集权专制的所有暴君都会娴熟强奸和玩弄“自由”、“民主”这些玄虚的名词,以致使很多在专制下恐惧地苟活着的人们还以为自己屹立于日益增长的繁荣幸福之中。
“V”告诉人们,民主和自由其实就是一句话:
“人民不应该惧怕政府,政府应该惧怕人民 (People should not be afraid of their governments, governments should be afraid of their people)”。
这句话足以写入人类文明史,它提供了一个很简单又具体很感性的衡量标准:让人民惧怕政府的制度,是专制的;让政府惧怕人民的制度,是民主的。
把古今各国政治拿来对照这个标准,一一可验,丝毫不爽。
政府是用来不信任的。政府是要经常被民众质疑、指责的。
常常看到,一些弱势群体受到政府的某种资助时感恩戴德的模样,激动得恨不能跪下高喊吾皇万岁。
他们把政府当救星当青天当恩主,他们在困顿的时候,他们在受欺侮的时候,他们在遭遇不公平的时候,不是堂堂正正去要求获得自己应有的权利,而是哭天号地求取政府的恩赐。
他们不知道,政府实际应该是人民的奴仆,是人民豢养的看门狗,因为我们挣钱养活他们为我们工作,我们必须对他们保持质疑和诘责,民众应该像一个爱吹毛求疵的主人,把政府当作一些容易贪图享受、渎职欺主的仆人,所以,人民要时时刻刻怀疑政府,不能信任他们。俗话讲就是不能惯他们毛病,一旦民众惯坏了政府,让他们可以放纵权力,就会尾大不掉,恶奴欺主。
一个民主的政府,就是一个害怕人民的政府,它在行使政权之时,应该战战兢兢对人民表态:尊敬的主人们,请你们一手拿法律,一手拿枪药,假如我稍有不规矩的地方,你们就用法律惩戒我,当我连法律都随意枉曲的时候,你们就开枪打死我吧!
这样的政府是光风霁月的,这样的政府是坚强无畏的,除非有精神病,没有人去炸这样的政府。
你放任政府,你惧怕政府,你对政府唯唯诺诺奉若神明,你一定死得很惨,或者殃及你的子孙。
所以,“V”说:“今天你被审查和监督、你被强迫随波逐流、你被强迫服从”,“这个国家有些事情错得可怕,充满残暴、不公、歧视和镇压”,然而,谁造成这一切?“V”说:“想找罪人的话,你只需照照镜子”。
二、每个人都要做侠客;每个人都是侠客
有部武侠小说叫《飞狐外传》,里面记载一个“血印石”的故事,老二每每想及,都有泪流出。这是一个发生在清代广东的真实故事,被作者金庸改编了一下:
“这凤老爷的宅子一连五进,本来已够大啦,可是他新近娶了一房七姨太,又要在后进旁边起一座什么七凤楼,给这位新姨太太住。他看中的地皮,便是锺四嫂家传的菜园。这块地只有两亩几分,但锺阿四种菜为生,一家五口全靠着这菜园子吃饭。凤老爷把锺阿四叫去,说给五两银子买他的地。锺阿四自然不肯。凤老爷加到十两。锺阿四还是不肯,说道便是一百两银子,也吃得完,可是在这菜园子扒扒土、浇浇水,只要力气花上去,一家几口便饿不死了。凤老爷恼了,将他赶了出来,昨天便起了这偷鹅的事儿。
“原来凤老爷后院中养了十只肥鹅,昨天忽然不见了一只。家丁说是锺家的小二子、小三子兄弟俩偷了,寻到他菜园子里,果然见菜地里有许多鹅毛。锺四嫂叫起屈来,说她两个儿子向来规矩,决不会偷人家的东西,这鹅毛准是旁人丢在菜园子里的。家丁们找小二小三去问,两个都说没偷。凤老爷问道:‘今儿早晨你们吃了什么?’小三子道:‘吃我,吃我。’凤老爷拍桌大骂,说:‘小三子自己都招了,还说没偷?’于是叫人到巡检衙门去告了一状,差役便来将锺阿四锁了去。
“锺四嫂知道自己家里虽穷,两个儿子却乖,平时一家又很惧怕凤家,决不会去偷他们的鹅吃,便到凤家去理论,却给凤老爷的家丁踢了出来。她赶到巡检衙门去叫冤,也给差役轰出。巡检老爷受了凤老爷的嘱托,又是板子,又是夹棍,早已将锺阿四整治得奄奄一息。锺四嫂去探监,见丈夫满身血肉模糊,话也说不出了,只是胡里胡涂地叫道:‘不卖地,不卖地!没有偷,没有偷。’锺四嫂心里一急,便横了心。她赶回家里,一手拖了小三子,一手拿了柄菜刀,叫了左右乡邻,一齐上祖庙去。乡邻们只道她要在神前发誓,便同去作个见证。小人和她住得近,也跟去瞧瞧热闹。
“锺四嫂在北帝爷爷座前磕了几个响头,说道:‘北帝爷爷,我孩子决不能偷人家的鹅。他今年还只四岁,刁嘴拗舌,说不清楚,在财主爷面前说什么吃我,吃我!小妇人一家横遭不白,赃官受了贿,断事不明,只有请北帝爷爷伸冤!’说着提起刀来,一刀便将小三子的肚子剖了。”
斐叫道:“快说,小三子肚中可有鹅肉?”那胖商人道:“没有鹅肉,没有鹅肉。他肚腹之中,全是一颗颗螺肉。原来锺家家中贫寒,没什么东西裹腹,小二小三哥儿俩就到田里摸田螺吃。螺肉很硬,小三子咬不烂,一颗颗都囫囵的吞了下去,因此隔了大半天还没化。他说:‘吃我,吃我!’却是说的‘吃螺!’唉,好好一个孩子,便这么死在祖庙之中。锺四嫂也就此疯了。”】
很多读者会说历史上像血印石这样冤屈多了去了,那是在封建帝制下发生的案子,这样的事情现在不会再发生了。
其实,像血印石这样的案例,应该写入教科书的,一个习惯失忆的民族是不会强大的。一个民族太不重视个体的生命,太强调大局大势大方向,必然会使得一条条人命与政府或国家的权威比起来微不足道,于是总会有一条条人命要不断冤死。
血印石这个故事有这么几点启示:
1、在没有掌握强大武器的情况下,民众靠个人力量难以保护自己的权益,难以与财力和势力远远高于自己的人或集团抗衡。
2、让人民惧怕的政府是不可信不可靠的,他们能在法律的名义之下让你有冤难伸,因为你没有能力找出他们要求的证据,你走不出他们规定的程序。
3、没有人帮你。——弱势者的弱势不仅仅在于经济上的弱,还在于思想上的蒙昧和麻木。
4、所以,只有认倒霉,或者做富人和官人的狗,或者死,但,大多数死是白死。
这时,中国人往往幻想有“胡斐”这样的侠客出现,而西方人则希望产生“V”。
胡斐和“V”,都武艺超群侠肝义胆却又不尽相同。
胡斐疾恶如仇,靠着超强的武功去追杀坏人替冤死的百姓报仇。
而“V”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唤醒“欣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循规蹈矩的生活”、“安于现状、惧怕颠覆”的同胞“结束沉默”。
在电影《V字仇杀队》的结尾,伦敦市民都戴着“V”的面具走上街头,军警竟然没有朝他们开枪,——或者,不朝平民开枪,应该是每个“人”的理念,包括那些参军入伍的孩子。
“V”说:“忘却乃是苍生罪过”。我们不能忘记血印石,很多很多血印石,当我们听说一个青年流落他乡无故被当地政府人员打死,这是血印石;当我们听说一个母亲为了给死去的儿子伸冤提着儿子的头上访,这是血印石;当我们听说一个老父亲为了给受欺的女儿讨说法,身绑炸药要与恶人同归于尽,这是血印石;当我们听说有人房子被强行拆迁而自杀,当我们听说有人工钱要不来而跳楼,这都是我们身边血淋淋的血印石啊,怎么能说血印石只发生在过去呢?
这么多的血印石,却不再有胡斐。——本来就没有胡斐,也没有包青天。却可能有“V”,我们都可以做“V”,我们不必有“V”的剑术,我们只需有“V”面具后面的思想,只需打破沉默。
三、Bonfire Night(焰火之夜)或者Guy Fawkes Night(盖伊福克斯之夜)
《V字仇杀队》有一个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那是个太偏远的知识点,老二也是因为看这部电影才知道英国有个发生于1605年的“火药阴谋(Gunpowder Plot)”。
老二就此事问过一个在伦敦留学5年的网友,我说你知道焰火之夜吗?她说知道,每年11月5日都参加,烟花和游行,震撼人心,那些烟花盛开的瞬间,是让大地都颤动的宏大音乐。我问她:那你知道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吗?她说不知道。
《V字仇杀队》英雄情结来自的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
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 1570年出生于英国的约克镇,长大后入伍,当时英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信奉新教,天主教饱受排挤与迫害,1605年福克斯和一些天主教徒策划在11月5日用36桶火药炸掉国会大厦,以杀死正在其中的詹姆士一世与其家人,以及大部分的新教贵族,福克斯是这个计划后期的主要执行者。不过,他们的计划却败露了,经过严刑拷打后,福克斯供出同党并都被指控叛国罪处以死刑。
当时的人们非常憎恨福克斯, 11月5日燃放焰火表示庆祝,并把福克斯的画像放入火中焚烧。后来沿袭成风俗,每年11月5日都放焰火、点篝火,称为Bonfire Night(焰火之夜),也叫Guy Fawkes Night(盖伊佛克斯之夜)。
福克斯在英国史上历来都是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人把他作为叛国者焚烧,唾弃;有人把他作为抗暴的烈士被人缅怀,追悼。
《V字仇杀队》是把福克斯当英雄称颂的,“V”戴的面具就是福克斯的长相模样,“V”主要策划的也是在11月5日炸掉国会大厦。
从现在的角度看,福克斯应该算是抗暴政的勇士。但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形,为民众利益而牺牲的先驱者,却常常被民众误解。特别是习惯了被压迫、被奴
役的人,甚至会视这些要拯救他们的先觉者为敌人,为捣乱分子,因为他们宁愿苟活而不愿冒险改革现状,也许他们被政府吓破了胆。
《V字仇杀队》的女主角伊芙,她父母被当局的特务抓入集中营杀害,“V”也从秘密警察手里救过她的命,但刚开始时她还是想向有关组织揭发检举“V”,以换得政府的褒奖再重新过她原来的生活。
——想唤醒、解救民众,却被民众视为异端或恶人,做先知、做启蒙者,是多么令人痛苦和绝望的事情。
漫画毕竟是漫画,电影毕竟是电影,在这些艺术形式里,一个人可以很潇洒的结束专制,开启民主,而在实际中,远没有这么简单,不知要多少人花多少时间精力才能做到。
其实,《V字仇杀队》也知晓这点,“V”曾借用《麦克白》的一句台词说:“为了生为常人,我敢作一切努力。(I dare do all that may become a man.)”
原来,只做一个普通的“人”,也需要努力,也需要牺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