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03-07 01:12:58作者::文/魏菀 图/志清
这是一个历史经典中丰富的记载,也是乱世中神秘的流传;所有关于元末明初之际,改朝换代中变动奇诡的经历;所有有关君臣文化、文学寓言、沙场智谋与神机妙算的呈现;这些深令后世着迷、津津谈论,民间艺人一再演译,甚至历经六百年而不衰的这场历史大戏,全都围绕着这位如谜般的传奇人物——明代开国军师刘伯温。
究竟他是一位在明史中博学、正直、屈疑至死的悲剧功臣?还是如他本人在传世预言中所显示的,其实他是一位具有宿命神通的化外神人?到底他的真正面目为何?……此篇我们即将为您分析的星座人物必能引发您另一种思考与想像,依序将他丰富的人生进程一一道来。
〔贵人来世之处〕
一、积善之家有余庆
刘伯温本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出生在一个文武双全的书香世家,家风高洁无华,祖先上溯自七世祖,就已经是北宋靖康之难时慨然为国捐驱的镇海军节度使了;再拿他的曾祖父刘濠来说,他不但是南宋末年的翰林掌书(掌管朝廷制诏、史册、文翰等事务),更是心怀慈悲、恩在故里的高德耆宿。
这话怎么说呢?史载在元朝初年,有个关系到青田县(刘基家族故里)成千上万乡人性命的反元义军的黑名册,落入了元朝此刻派来调查的使者手中,就在使者一行人因调查而借宿刘濠府第之际,刘濠便趁此机会竭尽财力宴待官兵,席间宾主尽欢、场面热切,只待众人酣饮大醉,刘濠便断然引火将自宅悉数焚毁,再营救这群身有皇命的“醉汉”一一出脱刘府;当然啦,那本机密的所谓黑名单也就顺理成章的在刘府祝融啖食之列了!……如此周密的安排可说是场苦肉记,一方面刘府损失惨重,另一方面这捡回一命的朝廷使者自知喝酒误事、于理有亏,所以在庆幸死里逃生之余,就算觉得事有蹊跷,也不敢稍怪刘府。……就因为刘濠这般自我牺牲的高义之举,令当年大多数的乡人逃过了一劫!
到了刘基爷爷的那一代,因他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各种学问皆有涉猎,时人莫不知其博学,因之传说的色彩更浓,也为后代刘基的出世预留了造化的伏笔;这典故是说,当他爷爷爷死后尚未下葬之时,“恰巧”有一位褴褛乞者意外来家,他的祖母値此哀矜时刻依然殷勤待之,基于良好的家风她并无怠慢。……于是这位乞者便吩咐刘基祖母立即提好一金缸瓶随他前去,刘基祖母依言而行……待两人行到武阳村后山,神秘乞者转提过刘妇手中的金缸瓶,口中开始念念有词,随后他便将此缸轻掷入山。……说也奇怪,那只脆弱的金缸瓶触及所在,石山应声崩坍!……于是便将刘基祖父的尸骨装入此缸,并指示刘基祖母将其夫入葬此处,予名为“天葬坟”。
事后这位不知来自何方的“乞者”,迳行独步至村口石桥处,就在众人好奇尾随、众目睽睽之下,当场竟然就这样幻化作白鹤飞去!?只留下错愕不已的村人望空而拜……因之这神迹不但流传至今,连事发此处(浙江省青田县武阳村)的这座村口石桥都更名为“白鹤仙师桥”了!
到了刘基父亲这一代,他本身是浙江省遂昌县的“教谕”官员(大概是现今的县府教育局长或是县学校长之类的官职),到了40多岁方得子刘基,老来得子(当时中国古代40多岁可以当祖父了)不胜欣喜,自然会在优良家风一贯承传之下,竭尽心力的奠定刘基这一生良好的知性教育及品格修养。可以说刘基本人确实被造化安排要拥有一个能培育跟提携他的好爸爸。
二、天纵英才透玄机
您看刘基(刘伯温)的家世如此清奇,历代祖先个个都是饱读诗书、心怀苍生、具有真知灼见的文人志士,因此刘基的优异基因与特出表现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展露端倪,乡中父老莫不称伯温为“神童”(今人说“天才”啦)!……这小小的伯温他博览群书、爱好义理,于经史哲学、诸子百家无一不览,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心得。他博学强记的硬实功夫与生俱来,通常默读两遍即能背诵如流,更进一步还能根据文义,发幽阐微、洞澈精华,……几乎是不分文等,伯温皆能过目而识其要,甚至能言前人之所未言,见人之所未见……有关这位少年在学问上的任何表现,给人的感觉都是那么的道地、扎实、精通。
这样的天纵英才,举世无双,据说还有一次,他在元朝大都(可能是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时)当地书店看到一本天文书,被吸引了注意力的刘基马上目不转睛的一口气读完,隔日再临此书店竟能从头至尾一字不漏的背诵,店主惊异感动之余,欲将这部天文书馈赠知音,但刘基却婉拒的说,此书已然藏装脑海,店主盛情心领,还是将此书留赠他用吧!
对于这位英特过人,身材高大,为文有奇气的少年,仿佛汇聚了天地间的精华,他身上带着太多上苍对他的赐予和偏爱;当时伯温常常跟着父亲闲步稻畦竹径,……他父子俩人在武阳村的乡下听泉观云、尽谈文奥、品味山林野趣,几年期间,无比清风自在的从容遨游着智识的殿堂;他是这样成长的,天地间丰沛的奥秘陶冶着他,亲子乡情滋润着他;眼前这些农村风俗醇厚、静谧和谐的太平景象,也深深烙印在少年刘基的心田。
值得一提的是泰定二年,当时十四、五岁的刘基还曾经有一机缘小住在括城读书,在这结识了一位仁德长者——紫虚观道士吴梅涧,使他心中受到道家思想的启发与冲击,让这位天才少年进一步思索人生,思索着道家哲学所强调的“致虚极,守静笃”,一种玄虚出尘的宇宙价值观开始调和着他的生命基调。隔了几年,弱冠之年(二十岁)的刘基罹患了一段时间的疾病,病苦使他在权衡生命的价值之中摆荡,成年之前的伯温甚至一度想去作道士“无为而为”,就让此生唯问修炼真理,不问仕途苍生吧!
可是命运的巨轮正推动着刘基往前滚动,在元、明交替的大时代中,他最终必须要粉墨登场,必须扮演好这场历史大戏的推手,让中原江山与朝代消长在一片混乱与杀伐的烟尘中顺利渡过,……谁知道他来到人世所要承领的竟是如此艰钜的任务?……而在不久的将来,又会有多少挫折困顿、起伏与奇诡的经验等待着他呢?(待续)
究竟他是一位在明史中博学、正直、屈疑至死的悲剧功臣?还是如他本人在传世预言中所显示的,其实他是一位具有宿命神通的化外神人?到底他的真正面目为何?……此篇我们即将为您分析的星座人物必能引发您另一种思考与想像,依序将他丰富的人生进程一一道来。
〔贵人来世之处〕
一、积善之家有余庆
刘伯温本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出生在一个文武双全的书香世家,家风高洁无华,祖先上溯自七世祖,就已经是北宋靖康之难时慨然为国捐驱的镇海军节度使了;再拿他的曾祖父刘濠来说,他不但是南宋末年的翰林掌书(掌管朝廷制诏、史册、文翰等事务),更是心怀慈悲、恩在故里的高德耆宿。
这话怎么说呢?史载在元朝初年,有个关系到青田县(刘基家族故里)成千上万乡人性命的反元义军的黑名册,落入了元朝此刻派来调查的使者手中,就在使者一行人因调查而借宿刘濠府第之际,刘濠便趁此机会竭尽财力宴待官兵,席间宾主尽欢、场面热切,只待众人酣饮大醉,刘濠便断然引火将自宅悉数焚毁,再营救这群身有皇命的“醉汉”一一出脱刘府;当然啦,那本机密的所谓黑名单也就顺理成章的在刘府祝融啖食之列了!……如此周密的安排可说是场苦肉记,一方面刘府损失惨重,另一方面这捡回一命的朝廷使者自知喝酒误事、于理有亏,所以在庆幸死里逃生之余,就算觉得事有蹊跷,也不敢稍怪刘府。……就因为刘濠这般自我牺牲的高义之举,令当年大多数的乡人逃过了一劫!
到了刘基爷爷的那一代,因他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各种学问皆有涉猎,时人莫不知其博学,因之传说的色彩更浓,也为后代刘基的出世预留了造化的伏笔;这典故是说,当他爷爷爷死后尚未下葬之时,“恰巧”有一位褴褛乞者意外来家,他的祖母値此哀矜时刻依然殷勤待之,基于良好的家风她并无怠慢。……于是这位乞者便吩咐刘基祖母立即提好一金缸瓶随他前去,刘基祖母依言而行……待两人行到武阳村后山,神秘乞者转提过刘妇手中的金缸瓶,口中开始念念有词,随后他便将此缸轻掷入山。……说也奇怪,那只脆弱的金缸瓶触及所在,石山应声崩坍!……于是便将刘基祖父的尸骨装入此缸,并指示刘基祖母将其夫入葬此处,予名为“天葬坟”。
事后这位不知来自何方的“乞者”,迳行独步至村口石桥处,就在众人好奇尾随、众目睽睽之下,当场竟然就这样幻化作白鹤飞去!?只留下错愕不已的村人望空而拜……因之这神迹不但流传至今,连事发此处(浙江省青田县武阳村)的这座村口石桥都更名为“白鹤仙师桥”了!
到了刘基父亲这一代,他本身是浙江省遂昌县的“教谕”官员(大概是现今的县府教育局长或是县学校长之类的官职),到了40多岁方得子刘基,老来得子(当时中国古代40多岁可以当祖父了)不胜欣喜,自然会在优良家风一贯承传之下,竭尽心力的奠定刘基这一生良好的知性教育及品格修养。可以说刘基本人确实被造化安排要拥有一个能培育跟提携他的好爸爸。
二、天纵英才透玄机
您看刘基(刘伯温)的家世如此清奇,历代祖先个个都是饱读诗书、心怀苍生、具有真知灼见的文人志士,因此刘基的优异基因与特出表现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展露端倪,乡中父老莫不称伯温为“神童”(今人说“天才”啦)!……这小小的伯温他博览群书、爱好义理,于经史哲学、诸子百家无一不览,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心得。他博学强记的硬实功夫与生俱来,通常默读两遍即能背诵如流,更进一步还能根据文义,发幽阐微、洞澈精华,……几乎是不分文等,伯温皆能过目而识其要,甚至能言前人之所未言,见人之所未见……有关这位少年在学问上的任何表现,给人的感觉都是那么的道地、扎实、精通。
这样的天纵英才,举世无双,据说还有一次,他在元朝大都(可能是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时)当地书店看到一本天文书,被吸引了注意力的刘基马上目不转睛的一口气读完,隔日再临此书店竟能从头至尾一字不漏的背诵,店主惊异感动之余,欲将这部天文书馈赠知音,但刘基却婉拒的说,此书已然藏装脑海,店主盛情心领,还是将此书留赠他用吧!
对于这位英特过人,身材高大,为文有奇气的少年,仿佛汇聚了天地间的精华,他身上带着太多上苍对他的赐予和偏爱;当时伯温常常跟着父亲闲步稻畦竹径,……他父子俩人在武阳村的乡下听泉观云、尽谈文奥、品味山林野趣,几年期间,无比清风自在的从容遨游着智识的殿堂;他是这样成长的,天地间丰沛的奥秘陶冶着他,亲子乡情滋润着他;眼前这些农村风俗醇厚、静谧和谐的太平景象,也深深烙印在少年刘基的心田。
值得一提的是泰定二年,当时十四、五岁的刘基还曾经有一机缘小住在括城读书,在这结识了一位仁德长者——紫虚观道士吴梅涧,使他心中受到道家思想的启发与冲击,让这位天才少年进一步思索人生,思索着道家哲学所强调的“致虚极,守静笃”,一种玄虚出尘的宇宙价值观开始调和着他的生命基调。隔了几年,弱冠之年(二十岁)的刘基罹患了一段时间的疾病,病苦使他在权衡生命的价值之中摆荡,成年之前的伯温甚至一度想去作道士“无为而为”,就让此生唯问修炼真理,不问仕途苍生吧!
可是命运的巨轮正推动着刘基往前滚动,在元、明交替的大时代中,他最终必须要粉墨登场,必须扮演好这场历史大戏的推手,让中原江山与朝代消长在一片混乱与杀伐的烟尘中顺利渡过,……谁知道他来到人世所要承领的竟是如此艰钜的任务?……而在不久的将来,又会有多少挫折困顿、起伏与奇诡的经验等待着他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