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谢谢您!您让出了自己的座位,奉献了尊老敬老的一颗爱心。您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了雷锋精神,体现了做人的高尚品格。您的行动,证明了您心地善良,无比高尚,是一位有道德、有文化、有觉悟的好人,值得我和大家向您致敬,年轻人向您学习。祝您天天向上,身体健康!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这是一张“感谢卡”的全文,吉林大学学生王坦日前就收到了这样一张卡。据他回忆,那天他乘坐长春13路公共汽车时给一位70多岁的老人让了个座,老人随后从兜里摸出一张“感谢卡”递到王坦手里,并轻轻地说了声“谢谢”。“感谢卡”是一张长约14厘米、宽约10厘米的白色卡片。王坦惊讶地接过卡片,快速浏览了一遍上面的文字后,也对老人道了声“谢谢”。
“这是我头一回经历这样的事,让个座还能收到‘感谢卡’!”王坦下车后对朋友感叹。他决定将这张“感谢卡”好好保存起来,“看过电影《求求你,表扬我》吗?里面的范伟多可怜啊。好歹我也被一个陌生人表扬了,这张卡我一定得好好留着。”47岁的长春市民王淑云同样在不久前也收到了这样一张“感谢卡”。从内容上可以判断该卡与王坦收到的卡是出自同一作者的手笔,只是这张卡是粉色的。她回忆到:“那天上午我逛完超市后,坐62路公共汽车回家。当时车上人很多,我看到一位刚上车的老太太没有座位。也没寻思别的,就把自己的座位让给她了。这时,没想到的是,旁边座位上一位70多岁的老爷子竟然给了我一张‘感谢卡’,他说这是代表老年人感谢我。”
过去一年里,长春市公交车上隔三差五地便会发生让座者收到“感谢卡”的事情。乘客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本是理所当然的事,就连小学生行为规范中都注明了“让座”这一条,那么为什么还要对让座者发“感谢卡”?发卡者更深层的目的何在呢?就在疑窦不断产生的同时,长春市公交车上又出现了一种类似的“赞美卡”。卡的正面写着:“赞美卡,长春市一个82叟(2007)。”反面:“萍聚朋友:你把座位让给他/她,我从心底把你夸。一夸你的心灵美,二夸你的好爹妈。人人都来向你学,处处盛开文明花。文明花人赞颂,共铸和谐大中华。”“那天我坐车收到这样一张卡,倒把我弄得挺不好意思的。”日前收到“赞美卡”的市民王阳对记者说。
为揭开发卡老人的“庐山真面目”,1日下午,记者经多方联系,终于找到了家住长春市湖西路附近的刘宝丰老人。刘宝丰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今年77岁,是吉林省文化厅的退休干部,平时喜欢和年轻人通信交友。面对记者,刘宝丰侃侃而谈:“2005年老伴去世了,自己无聊时常出门转悠,逐渐发现,现在的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的太少了。有一天,一位年轻人给我让座后,我感觉仅靠一句谢谢是无法表达心意的,于是就萌生了制作‘感谢卡’的念头。”于是,2005年5月的一天,在长春市13路公共汽车上,刘宝丰将第一张“感谢卡”发到一名30岁左右的年轻人手中,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名年轻人当时惊讶的面孔和随后发自肺腑的一声“谢谢您”。
刘宝丰逐渐意识到,“感谢卡”承载的意义不仅仅是感谢,它更应对当代年轻人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于是,他又赶制了200余张“感谢卡”,将其分为白、粉、蓝、绿四种颜色。“白色的送给男同志,彩色的送给女同志。”他解释说。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每次出行都将“感谢卡”夹在随身携带的老年证里,如今200余张卡已基本发尽。他感慨:“我发卡的时候,从没有人拒绝接受过。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位女孩子接过卡之后直接夹在了书里当作书签。”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曾言:“南美亚马孙河附近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就有可能在几周后引起北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飓风”——这就是后来被广泛用于哲学界的“蝴蝶效应”。那么,一张小小的“感谢卡”又能否引发“道德蝴蝶效应”呢?
尽管在“感谢卡”之后诞生了“赞美卡”,还有许多长春市市民自发组织“赞美行动”发出了数千张“赞美卡”,但这些举动却引来了旁观者的众说纷纭,相当一部分人对此并不买账。长春某外企白领赵光明认为:“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应该赞美吗?用‘感谢卡’就能教育人吗?我觉得没有必要。让座属于公德,是市民理所当然的素质,这不是美德,不需要去赞美。如果要用赞美来唤醒基本的公德,无疑从反面印证了我们现实生存环境中的道德缺陷。” 公交车司机秦楚对此也深有体会:“平常在汽车上不让座的现象多了去了,除了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之外,乘客上车投假币、残币,在车上随处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不文明现象更是家常便饭。这些事儿可不是一张‘感谢卡’和‘赞美卡’就能解决的。”
是啊,“感谢卡”虽是发给少数人的,但却因多数人的行为而产生。小小的卡片对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更是一种折射:有些人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随意穿行,人行道、过街天桥彷佛成了摆设;地铁设有出站口和入站口,但总有人逆行;在公共场合,虽有“肃静”的提示,但有些人却旁若无人地大声打着电话;面对“禁止随地吐痰”的警示,很多人依然“吐并快乐着”……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无疑是在拷问国人的道德素质。我们不禁要问:大陆离文明社会还有多远?
尽管“感谢卡”诞生于长春,但从全国范围来讲,类似的通过感谢、赞美甚至物质奖励等方式来激发公民道德素质的事情并不少见。海南大学社会学教授詹长智认为:“在目前国人还没有广泛养成一种良好的公德行为习惯的情况下,一张‘感谢卡’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但大家应该意识到,这种行为毕竟不是主流,依靠它来解决整体的道德素质未免有点杯水车薪。”记得前不久,北京有关部门做出决定,从今年2月起,北京市将每月的11日定为“自觉排队日”,用来倡导文明乘车新风尚。真是悲哀,自觉排队本应是文明社会公民的一种起码的公共意识和生活习惯,但在现实生活中,在乘车、乘船、购物等公共场合,“加塞儿”现象却时有发生。当自觉排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沦为一种“贵族运动”,当自觉排队都需要投入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倡导的时候,我们公民的道德素质也就可见一斑了。詹长智强调;“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经济发达程度是并行的,社会经济由低到高的过程就是公民道德素质提高的过程。由于大陆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公民道德素质与文明社会有差距是必然的。”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漆思也认为,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将着眼点放在知识性和机能性方面,对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投入的力度显然不够。另外,目前我国在公民道德意识方面还欠缺长效的约束和保障制度,这也是造成公民欠缺公德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公民道德素质的落脚点是教育和制度,它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感谢卡’的出现只是对它的暂时提醒。我相信随着教育和制度的不断完善,公民的道德素质也会不断提高,‘感谢卡’届时就会因没有存在的必要而自然消失的。”
康德有言:“道德是对感觉的超越。”如果尊老爱幼等基本道德素质逐渐被个人利己感觉所稀释,甚至要用感谢、赞美等方式试图使它“复活”时,是否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集体悲哀呢?
共匪的“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了快30年了,可国人的道德水平却没有与GDP“齐飞”,反倒发生了大规模滑坡的现象,其速度足堪“与时俱下”、一发而不可收拾。究其原因,“老爷”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功不可没。君不见,“皇上”养“三英”;“诸侯”包“二奶”;军队开“妓院”;公安扮“匪徒”;税务喝“民血”;工商欺“个体”……真是举不胜举、“百官争艳”。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百姓们乱穿马路、随地吐痰、大声喧哗、排队加塞、不守信用等等都成了理所当然、“正当防卫”,至于强奸猥亵、偷盗抢劫、杀人放火也属于“逼上梁山”、“不得已而为之”的“进一步”行为了。在这个社会大“前提”下,坐公交车不给老弱妇孺让座自然就显得很“正常”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而一旦有人打破了这个“局面”,当了一把“好人”,确实值得“表扬”。
如今,一张小小的“感谢卡”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争议。发卡的人心底坦然,而领卡的人倒是“受之有愧”。本来再平常不过的无足挂齿的举“臂”之劳,却需要颁给一面纸制“金牌”作为奖赏,这实在让人感到扼腕。我想,什么时候在公交车上有人让座时,做到受者坦然、让者无心时,久违的质朴民情就会重新风靡中华大地了。
明年就是2008年了,离共匪费尽心机争取来的奥运会已经不到500天了。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届时,难道就让我们以如此面貌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吗?如果把这张小小的卡片比做一片“板子”,您说,该扇向谁的颜面呢?
来源:原创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