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07-14 14:17:45作者:
一、作为与股指期货相配套的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国家已经拟定于近期在香港市场上市。内地投资者将不能参与交易.
二、据行业知情人士透露,继银行系QDII产品对外投资额度快速放宽至215亿美元后,保险公司的QDII投资细则最快将于本月中旬出台,初步预计额度不会少于银行和基金公司。
现在我总算找到了大盘继续暴跌的真正原因了。很多普通投资者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些政策传递出的指向性意义,对内地证券市场的中长期发展所带来的重大负面作用。下面我先就第一条消息进行分析和解读。
作为与股指期货相配套的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应该是反映内地沪深市场交易水平的一个标尺。管理层对于不开放境内投资者进场交易的原因解释是:由于目前沪深证券市场是两个完全分开独立的交易市场,资金结算存在障碍,而且,目前香港市场实行T+0交易制度能够更好地与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相配套。
有分析人士评论,这一政策对内地所有投资者客观上造成了不公平,增加了境内投资者风险,因为,香港市场的境外机构完全可能利用该基金作为套利工具,而让境内投资者处于束手无策地步。假如,境外机构对在港上市的中资H股、红筹股和300ETF进行联手控制,将很可能造成内地市场出现单边暴涨或暴跌,也可能会为国际对冲基金间接控制内地资本市场提供工具。内地证券市场操纵权旁落的后果及风险将不可估量。大盘暴跌多少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这一政策的恐惧和不安。
第二条消息是,保险系QDII细则将于中旬左右出台。如果处于牛市行情中,市场对这种政策可能敏感度低些,毕竟市场资金充沛人气旺盛,而现在人心恐慌,熊市思维逐渐抬头情况下出台这一消息会把利空作用放大。继前次公布15500亿特别国债发行事件央行负责人出面澄清后,市场反映似乎有缓和迹象,超级扩容密集出台、印花税提高、公布清查违规入市银行资金、打击违规信息披露行为等一套套紧缩打压政策,它传递出的强烈的政策调控语言就是,内场证券市场不能再涨了,而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没有做空工具套利保值,那么,所有人只能有唯一选择,就是彻底退出这个风险已经高企的市场。而近期香港股市叠创历史新高正是受到内地一系列利好政策倾斜的鼓舞。
虽然有人出来澄清特别国债不会对内地股市造成冲击,属于正常经济手段。但是,一个国家资本市场互通互连的,绝对不是割裂的两个国度,说没有影响显然难以说服所有人。大家想想,即使特别国债不向普通投资者和企业发行,但向银行发行,由于其利息水平高于储蓄,银行肯定会积极认购。该额度相当于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而不是此前多次调整的0.5%,会不构成股市资金变相抽离?银行接受储蓄存款再放贷款,如果可放贷额度减少必然减少企业贷款比例,上市公司融资门槛提高,周转困难,业务必然受到冲击,对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构成巨大打击,另外,虽然清查银行进入股市的资金已有公布,但还有多少是没有查出的呢?查出部分或只是九牛一毛而已。到底参与市场的违规银行资金有多少,可能永远是个谜。一系列釜底抽薪做法对股市会没有影响?
对于推出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推托说由于内地两市不能结算而只能供香港市场交易更是滑稽。资本市场改革和完善,本就是管理层的第一要务,新的金融产品推出,国内资本市场没有条件,你管理层应该进行完善,创造交易环境和条件呀。难道就任由话语权旁落?把刀柄交给别人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一政策不能不令人联想到蒋介石抗战中:“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了防止股市高企可能对银行(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称之为大儿子)造成冲击,不顾一切出台政策打压股市(刘纪鹏称之为小儿子)?前面出台提高印花税的政策再次将管理层的短视行为暴露无疑,试问,出台如此重大政策,有没有经过精确测算,有没有经过广泛征求经济学家的意见?有没有经过合法的听证和征询?以至急不可耐做半夜鸡叫?中国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才能摆脱“三拍”怪圈:一拍脑袋,就这么定,二拍胸脯,我负责;三拍大腿,又交学费了?
据统计,2006年全年上市公司利润3892亿元(对应A股流通股就更少了),如果2007年按每天成交量3000亿计算,印花税按0.3%计算,(一年按240天计算)印花税合计4320亿,券商佣金按照0.2%(法定是0.3%)计算,合计2880亿元,二者合计7200亿,几乎是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的一倍。如果按每天成交量20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880亿元,券商佣金1920亿,二者合计4800亿元,仍然超过2006年上市公司利润之和。如果按每天成交量15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160亿元,券商佣金1440亿,二者合计3600亿元,就达到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
从这些鲜明的数据不难看出,在"三公"原则下进行市场化博弈,这一基本的市场化条件似乎还离我们很远。由于股市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上市公司的收益,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而如果上市公司的收益总和不足以弥补印花税和券商的佣金,那么这个股市,就连"零和游戏"的底线都够不着,应该是"负和游戏",在"负和游戏"中理论上是每个投资者都无法分享到上市公司的利润,只能通过吹泡沫、尔虞我诈、坑害中小投资者的方式来实现"泡沫利润"。管理层一直极力倡导的价值投资基础又在哪里能够实现?
目前两地市场投资者证券帐户内的保证金总额不过1万亿,也就是说,不用两年就全部收缴到国库了。所有参与者都是来无偿送钱的。
这就象街边桌球场子,两个参与桌球游戏的人拼个你死我活,最终赢利的,一定是摆桌球的摊主。两个人手中的银子都必将落入摊主的口袋。这是一个有投资价值的市场?这不是逼良为娼,迫使所有人去搏傻又是什么?
还有管理层一直诟病的泡沫问题,泡沫的标准是什么?无非是市盈率吧,新股上市就是30多倍,海归的H股更高达125倍,上市被机构再狂拉1倍,你让散户投资者去买单?用自己的退休金、血汗工资去承受管理层制造的泡沫?被迫参与搏傻买了你们发行的股票还要挨打,天理何在呀!
二、据行业知情人士透露,继银行系QDII产品对外投资额度快速放宽至215亿美元后,保险公司的QDII投资细则最快将于本月中旬出台,初步预计额度不会少于银行和基金公司。
现在我总算找到了大盘继续暴跌的真正原因了。很多普通投资者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些政策传递出的指向性意义,对内地证券市场的中长期发展所带来的重大负面作用。下面我先就第一条消息进行分析和解读。
作为与股指期货相配套的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应该是反映内地沪深市场交易水平的一个标尺。管理层对于不开放境内投资者进场交易的原因解释是:由于目前沪深证券市场是两个完全分开独立的交易市场,资金结算存在障碍,而且,目前香港市场实行T+0交易制度能够更好地与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相配套。
有分析人士评论,这一政策对内地所有投资者客观上造成了不公平,增加了境内投资者风险,因为,香港市场的境外机构完全可能利用该基金作为套利工具,而让境内投资者处于束手无策地步。假如,境外机构对在港上市的中资H股、红筹股和300ETF进行联手控制,将很可能造成内地市场出现单边暴涨或暴跌,也可能会为国际对冲基金间接控制内地资本市场提供工具。内地证券市场操纵权旁落的后果及风险将不可估量。大盘暴跌多少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这一政策的恐惧和不安。
第二条消息是,保险系QDII细则将于中旬左右出台。如果处于牛市行情中,市场对这种政策可能敏感度低些,毕竟市场资金充沛人气旺盛,而现在人心恐慌,熊市思维逐渐抬头情况下出台这一消息会把利空作用放大。继前次公布15500亿特别国债发行事件央行负责人出面澄清后,市场反映似乎有缓和迹象,超级扩容密集出台、印花税提高、公布清查违规入市银行资金、打击违规信息披露行为等一套套紧缩打压政策,它传递出的强烈的政策调控语言就是,内场证券市场不能再涨了,而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没有做空工具套利保值,那么,所有人只能有唯一选择,就是彻底退出这个风险已经高企的市场。而近期香港股市叠创历史新高正是受到内地一系列利好政策倾斜的鼓舞。
虽然有人出来澄清特别国债不会对内地股市造成冲击,属于正常经济手段。但是,一个国家资本市场互通互连的,绝对不是割裂的两个国度,说没有影响显然难以说服所有人。大家想想,即使特别国债不向普通投资者和企业发行,但向银行发行,由于其利息水平高于储蓄,银行肯定会积极认购。该额度相当于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而不是此前多次调整的0.5%,会不构成股市资金变相抽离?银行接受储蓄存款再放贷款,如果可放贷额度减少必然减少企业贷款比例,上市公司融资门槛提高,周转困难,业务必然受到冲击,对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构成巨大打击,另外,虽然清查银行进入股市的资金已有公布,但还有多少是没有查出的呢?查出部分或只是九牛一毛而已。到底参与市场的违规银行资金有多少,可能永远是个谜。一系列釜底抽薪做法对股市会没有影响?
对于推出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推托说由于内地两市不能结算而只能供香港市场交易更是滑稽。资本市场改革和完善,本就是管理层的第一要务,新的金融产品推出,国内资本市场没有条件,你管理层应该进行完善,创造交易环境和条件呀。难道就任由话语权旁落?把刀柄交给别人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一政策不能不令人联想到蒋介石抗战中:“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了防止股市高企可能对银行(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称之为大儿子)造成冲击,不顾一切出台政策打压股市(刘纪鹏称之为小儿子)?前面出台提高印花税的政策再次将管理层的短视行为暴露无疑,试问,出台如此重大政策,有没有经过精确测算,有没有经过广泛征求经济学家的意见?有没有经过合法的听证和征询?以至急不可耐做半夜鸡叫?中国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才能摆脱“三拍”怪圈:一拍脑袋,就这么定,二拍胸脯,我负责;三拍大腿,又交学费了?
据统计,2006年全年上市公司利润3892亿元(对应A股流通股就更少了),如果2007年按每天成交量3000亿计算,印花税按0.3%计算,(一年按240天计算)印花税合计4320亿,券商佣金按照0.2%(法定是0.3%)计算,合计2880亿元,二者合计7200亿,几乎是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的一倍。如果按每天成交量20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880亿元,券商佣金1920亿,二者合计4800亿元,仍然超过2006年上市公司利润之和。如果按每天成交量15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160亿元,券商佣金1440亿,二者合计3600亿元,就达到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
从这些鲜明的数据不难看出,在"三公"原则下进行市场化博弈,这一基本的市场化条件似乎还离我们很远。由于股市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上市公司的收益,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而如果上市公司的收益总和不足以弥补印花税和券商的佣金,那么这个股市,就连"零和游戏"的底线都够不着,应该是"负和游戏",在"负和游戏"中理论上是每个投资者都无法分享到上市公司的利润,只能通过吹泡沫、尔虞我诈、坑害中小投资者的方式来实现"泡沫利润"。管理层一直极力倡导的价值投资基础又在哪里能够实现?
目前两地市场投资者证券帐户内的保证金总额不过1万亿,也就是说,不用两年就全部收缴到国库了。所有参与者都是来无偿送钱的。
这就象街边桌球场子,两个参与桌球游戏的人拼个你死我活,最终赢利的,一定是摆桌球的摊主。两个人手中的银子都必将落入摊主的口袋。这是一个有投资价值的市场?这不是逼良为娼,迫使所有人去搏傻又是什么?
还有管理层一直诟病的泡沫问题,泡沫的标准是什么?无非是市盈率吧,新股上市就是30多倍,海归的H股更高达125倍,上市被机构再狂拉1倍,你让散户投资者去买单?用自己的退休金、血汗工资去承受管理层制造的泡沫?被迫参与搏傻买了你们发行的股票还要挨打,天理何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