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08-06 03:01:35作者:
中东死海是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世界各地游客趋之若鹜。其实,在我国也有几处被称为“中国死海”的地方,山西运城盐池就是其中之一。
死海探秘
在山西省运城市以南不足1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被称之为“中国死海”的湖泊——运城盐池。湖中没有鱼虾,湖水在一年四季不断变幻着色彩(图1)。相传这一带曾是远古时期蚩尤部落居住的地方。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起来对蚩尤作战。蚩尤被俘,他的血化作湖水,当地至今还有一个蚩尤村。科研人员经过调查,逐步揭开了运城盐池这个奇怪湖泊的真正秘密。
科研人员从盐池的不同地方采集了多种水样,进行化验,他们发现湖水的盐分含量超过了他们的想象。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介绍说:“世界上称为死海的湖泊都是盐湖。湖水的盐度很大,已经超过了脊椎动物的耐盐度,鱼类肯定存活不了。而且由于盐水的比重很大,人在湖中只能飘浮在水上。这样的环境叫作盐的极端环境。”
2007年2月由于气温异常盐池出现大面积罕见的“硝凇”,最令人称奇的是在盐池特有的暗红色水面上飘浮的“硝凇”似天女散花,堪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原来,运城盐池也是一个内陆盐湖,由于湖中积聚了大量盐类物质,在冬季湖水会析出一种叫硫酸钠的化学物质,也称为芒硝,俗称盐花。盐花丛生,洁白如雪,形成“千古中条一池雪”的奇观。到了夏季,由于太阳光的直射,气温最高可达到42℃,湖水蒸发使水位下降,湖里大量生长出一种肉眼不易观察到的藻类植物,在阳光映照下使湖水泛红。到了春秋两季,湖水才又变回它的常态。
盐池的水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结晶出不同的物质。水温在0℃时,结晶出来的物质叫硫酸镁;温度在10℃以上结晶出来的物质是氯化钠,就是食盐;在-10℃结晶出来的物质叫芒硝。
运城盐湖盐分含量极高,如此高的浓度,使得湖水的比重增大,对人体产生较大浮力。在盐池的湖水中即使你不会游泳,也完全不必担心身体会沉入水下。人们可以仰卧水中,随波逐流,也可以双腿收缩,坐于水中,甚至还可以仰面捧读,戏水聊天。据当地的老人说,曾经有一辆载重汽车不慎滑入湖中,汽车淹没在湖底,可是不会游泳的司机却浮出水面爬上了岸。
令人不解的是,这里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周围除了一条黄河,就是山脉和丘陵,黄河是一条淡水河,盐池的盐分从何而来?
郑绵平院士介绍,盐类来源有几种。可以来自海水,可以来自裸露风化的岩石,也可以来自火山形成的水瀑。运城盐池地处北纬34.5度,东经110度,地质构造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盐池的土壤分析后发现,这里的黄土中含有可溶盐。此外,盐池挨着中条山,中条山有古生代地层,从地质学中可以知道古生代地层含盐。科研人员果然在中条山上发现了大面积裸露含盐的变质岩和沉积岩以及各时期的酸性火成岩。在长期风化、剥蚀、侵蚀等外力作用下,这些岩层为盐湖提供了大量的含盐类物质。
由此可见,盐池周边高盐含量的地质环境,是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科研人员从实地考察中得出结论:一是雨水携带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和土壤中的盐分流入湖中;二是中条山一带5级以上的大风天全年就有150天左右,最大风速可达每秒17米。当地人把它叫作带哨风,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风声会吓得初来乍到的外地人睡不着觉。大风把山上风化的岩石碎屑刮入湖中,进一步提高了湖水的矿化度和盐分含量。
不过科研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更大的、最终决定了运城盐池存在的秘密。郑绵平院士说:“我们在古地质资料中发现,运城盐池里有含石膏的泥盐。” 科研人员对盐池的地质结构进行勘察,发现在湖底地表下200米至300米的沉积物中,有分散性的石膏出现。在盐池地底不同阶段的地层中,分别夹裹着芒硝、钙芒硝、白钠镁矾以及石膏等盐类物质,而这些盐类物质又被分割成许多不规则的断层。这说明什么呢?含石膏的泥盐是需要在湖泥含有百分之十几的盐度时才能形成。这说明起码在300多万年前的远古时期,这里就有湖,而且含有一定的盐度。它还说明盐池地区的气候曾经是干旱与潮湿交替出现。干旱可以使池水蒸发、浓缩直至成岩,湿润气候又能使池水得以补充。正是这种气候的反复交替,加速了运城盐池的形成。
运城盐池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在中东死海周边,是一片渺无人烟的荒漠,看不到一丝生命的迹象,更别说人类活动的影子,因此才被称作是死亡之海(图4)。可是在运城盐池,我们看到的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盐池边不仅有狭长的芦苇带和茂密的水草,还吸引了相当数量的野生鸟类在此越冬,而且这里有华夏子民早期活动的遗迹。为什么同样是高盐含量的湖泊,中东死海与运城盐池这两者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
郑绵平院士:主要是气候的差别,运城盐池一带是半干旱气候,降水量大,年降水量为500毫米,蒸发量约2300毫米。而中东死海处于极端干旱区域,降水量一年只有几十毫米,但是蒸发量却有4000多毫米。这就使得运城盐池地区的气候比中东死海地区要湿润得多。
死海探秘
秋天碧波万顷,湖水清澈;
冬天银光闪闪,湖面上生出簇簇白花;
夏季湖水变成红色
在山西省运城市以南不足1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被称之为“中国死海”的湖泊——运城盐池。湖中没有鱼虾,湖水在一年四季不断变幻着色彩(图1)。相传这一带曾是远古时期蚩尤部落居住的地方。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起来对蚩尤作战。蚩尤被俘,他的血化作湖水,当地至今还有一个蚩尤村。科研人员经过调查,逐步揭开了运城盐池这个奇怪湖泊的真正秘密。
科研人员从盐池的不同地方采集了多种水样,进行化验,他们发现湖水的盐分含量超过了他们的想象。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介绍说:“世界上称为死海的湖泊都是盐湖。湖水的盐度很大,已经超过了脊椎动物的耐盐度,鱼类肯定存活不了。而且由于盐水的比重很大,人在湖中只能飘浮在水上。这样的环境叫作盐的极端环境。”
2007年2月由于气温异常盐池出现大面积罕见的“硝凇”,最令人称奇的是在盐池特有的暗红色水面上飘浮的“硝凇”似天女散花,堪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原来,运城盐池也是一个内陆盐湖,由于湖中积聚了大量盐类物质,在冬季湖水会析出一种叫硫酸钠的化学物质,也称为芒硝,俗称盐花。盐花丛生,洁白如雪,形成“千古中条一池雪”的奇观。到了夏季,由于太阳光的直射,气温最高可达到42℃,湖水蒸发使水位下降,湖里大量生长出一种肉眼不易观察到的藻类植物,在阳光映照下使湖水泛红。到了春秋两季,湖水才又变回它的常态。
盐池的水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结晶出不同的物质。水温在0℃时,结晶出来的物质叫硫酸镁;温度在10℃以上结晶出来的物质是氯化钠,就是食盐;在-10℃结晶出来的物质叫芒硝。
盐湖中盐分含量极高,相当于每4公斤湖水中,就有1公斤盐
运城盐湖盐分含量极高,如此高的浓度,使得湖水的比重增大,对人体产生较大浮力。在盐池的湖水中即使你不会游泳,也完全不必担心身体会沉入水下。人们可以仰卧水中,随波逐流,也可以双腿收缩,坐于水中,甚至还可以仰面捧读,戏水聊天。据当地的老人说,曾经有一辆载重汽车不慎滑入湖中,汽车淹没在湖底,可是不会游泳的司机却浮出水面爬上了岸。
令人不解的是,这里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周围除了一条黄河,就是山脉和丘陵,黄河是一条淡水河,盐池的盐分从何而来?
郑绵平院士介绍,盐类来源有几种。可以来自海水,可以来自裸露风化的岩石,也可以来自火山形成的水瀑。运城盐池地处北纬34.5度,东经110度,地质构造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盐池的土壤分析后发现,这里的黄土中含有可溶盐。此外,盐池挨着中条山,中条山有古生代地层,从地质学中可以知道古生代地层含盐。科研人员果然在中条山上发现了大面积裸露含盐的变质岩和沉积岩以及各时期的酸性火成岩。在长期风化、剥蚀、侵蚀等外力作用下,这些岩层为盐湖提供了大量的含盐类物质。
由此可见,盐池周边高盐含量的地质环境,是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科研人员从实地考察中得出结论:一是雨水携带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和土壤中的盐分流入湖中;二是中条山一带5级以上的大风天全年就有150天左右,最大风速可达每秒17米。当地人把它叫作带哨风,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风声会吓得初来乍到的外地人睡不着觉。大风把山上风化的岩石碎屑刮入湖中,进一步提高了湖水的矿化度和盐分含量。
不过科研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更大的、最终决定了运城盐池存在的秘密。郑绵平院士说:“我们在古地质资料中发现,运城盐池里有含石膏的泥盐。” 科研人员对盐池的地质结构进行勘察,发现在湖底地表下200米至300米的沉积物中,有分散性的石膏出现。在盐池地底不同阶段的地层中,分别夹裹着芒硝、钙芒硝、白钠镁矾以及石膏等盐类物质,而这些盐类物质又被分割成许多不规则的断层。这说明什么呢?含石膏的泥盐是需要在湖泥含有百分之十几的盐度时才能形成。这说明起码在300多万年前的远古时期,这里就有湖,而且含有一定的盐度。它还说明盐池地区的气候曾经是干旱与潮湿交替出现。干旱可以使池水蒸发、浓缩直至成岩,湿润气候又能使池水得以补充。正是这种气候的反复交替,加速了运城盐池的形成。
中东死海周边寸草不生
运城盐池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在中东死海周边,是一片渺无人烟的荒漠,看不到一丝生命的迹象,更别说人类活动的影子,因此才被称作是死亡之海(图4)。可是在运城盐池,我们看到的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盐池边不仅有狭长的芦苇带和茂密的水草,还吸引了相当数量的野生鸟类在此越冬,而且这里有华夏子民早期活动的遗迹。为什么同样是高盐含量的湖泊,中东死海与运城盐池这两者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
运城盐池边生长着盐地碱蓬、盐蒿、补血草等绿色植物
郑绵平院士:主要是气候的差别,运城盐池一带是半干旱气候,降水量大,年降水量为500毫米,蒸发量约2300毫米。而中东死海处于极端干旱区域,降水量一年只有几十毫米,但是蒸发量却有4000多毫米。这就使得运城盐池地区的气候比中东死海地区要湿润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