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女士和她的丈夫移民来到加拿大已经半年多了。两个人来加拿大,原因也同大多数其他老人一样:一是儿女孝顺,想让父母到这个发达国家来安度晚年;二是让自己家的老人照顾孩子比交给保姆放心;三是老人觉得照顾孙子是自己的责任,这也是中国人与西方人截然不同的家庭观念。
来加拿大之前,老两口准备带许多衣服和生活用品。据他们所知,加拿大的东西都比中国贵很多,多带一件就省一笔开销,最好能把下次回国前的生活必需品都带够,争取不在加拿大买东西。然而女儿却什么都不让带,说她都给准备好了。经过电话中的几番解释,老两口听了女儿的话,只带了些换洗衣服。
到了女儿家,果然一切都准备好了。带卫生间的卧室,24小时热水。自家的空调,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温度。被褥里外三新。至于衣服,有的得到了女儿的认可,有的则说是化纤的,不让再穿了。但老两口舍不得扔,照穿不误。尽管衣服够穿,但女儿还是经常为他们买新的。
说到物价,开始去超市,觉得除了肉类外,什么东西都比中国贵。每逢周末,女儿女婿总要带着全家去饭店吃一顿,然后再去超市买菜和生活用品。每顿饭的花销折合成人民币,贵得不得了。老两口心疼得很,总说小两口不会过日子。后来经过女儿解释,明白了这里平均收入高,在这里挣一加元比在中国挣一元人民币所用的时间要少。因此,吃饭的开支占收入的比重比较小。
除此之外,女儿女婿还经常带他们去各个景点游玩。大瀑布、周边的大大小小的森林公园、博物馆、湖滨海滩,半年多来差不多都去遍了。全家人都买了多伦多动物园的年票,不去别处度周末的时候,就去动物园。母亲节时,女儿还以“加东三日游”作为礼物,安排他们去千岛湖、蒙特利尔、渥太华、魁北克等地逛一圈。
然而,Q女士还是有不开心的地方。去年冬天刚来时,女儿女婿去上班,丈夫去学英语,她一个人呆在家里照看还不大会走的小外孙。对比在国内时,每天出去与大家跳舞、扭秧歌,实在是太寂寞了。
春天来了,Q女士和小外孙不用再困在家里了,附近的两处小公园成了祖孙俩每天必游的地方。那里有个大水塘,水塘里有大雁、野鸭、海鸥;草坪边的树丛中有松鼠和野兔。这些小动物不怕人,特别是在草坪上啃食青草的大雁,一见人就围过来,等着给吃的。那里有儿童娱乐设施,有秋千、滑梯、软梯、人工喷泉等。那里每天都有许多小孩,小的刚刚学步,大的都上五六年级了,小外孙就愿意跟大孩子玩,而且越玩胆越大。
小公园里因此也就聚拢了二十来个老年人。有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也有来自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地区的,还有来自香港、台湾的。大家聚在一起,边照看孙子孙女边聊天─有的地方叫“侃大山”,有的地方叫“龙门阵”,有的地方叫“摆八卦”……大到世界,小到家庭,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聊天中最热门的话题就是来到加拿大后的感受,而且大家一致人为不如在国内舒服。大家都不会英语,成了在这里生活的最大障碍。即使去上英语班学上一年半载,也不会达到儿女们的水平。加之自己不会开车,一般情况下都不敢自己单独出门,即使出去也不敢走的太远。因为这里的公交车不如国内方便,线路少,间隔时间长,一般都不报站,站牌也不显眼。所以不懂英语,连乘坐公交车都很困难。好在附近有几家华人办的超市可以去逛逛,买些东西,否则真成了在这里蹲“洋监狱”的囚犯。
在这些老年人中不乏文人墨客,聊得时间久了,他们就把这些老年人聊天的内容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总结成十二个字:不是主人,不是客人,不是佣人。
不是主人:家里的大事小情,一般都与己无关,不用操心作主。一般都要听儿女的安排。
不像在国内那样,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
不是客人:在儿女家住,又不是一天半天,当然不是客人。儿女跟你说话也不会客客气气的,难免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一日三餐虽然比在国内自己生活时丰盛,但终究不是,也不应该是招待客人的规格。
不是佣人:住在儿女家,第一要务是照看孩子。除此之外,不用儿女说,做饭、打扫卫生、整理庭院等家务,都是免不了的。虽然儿女以工资的名义给一些钱,但总跟保姆挂不上钩。其实,这钱不是冲着你干的活给的,是儿女孝敬父母的。
咋听起来,Q女士很有些共鸣。好在回到家里可以畅所欲言,说对说错,女儿和女婿都不会跟你吵起来。经过跟老伴、孩子几番讨论,Q女士还是保持住了心理平衡。细想想,国内那些老姐妹们,如果儿女在外地工作生活,你去帮带孩子,也同样“三个不是”。只有一点是不同的,一旦与儿女有了磕磕碰碰,可以一走了之,回到自己的老窝去。而来到这里,就不能轻易说这个走字了。
谈到移民身份,Q女士和大部分老人一样,并不在乎。等上十年,得到的那点养老金还不够租房子(想自己买房子,那是不可能的)和吃饭的,国内那点退休金拿到这里来还不抗花,必需由儿女资助。那就不如呆在国内了。等儿女不需要他们照看孩子的时候,回中国去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