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在大约15世纪时起源于欧洲,多用亚麻子油或核桃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易变脏,画家可以画出层次丰富、造型逼真的色彩。油画技法绚丽丰富,颜料使用可透明可不透明,厚画时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甚至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丰富的色层还能使绘画产生材质肌理的立体感。
就这样,种种优秀的材料特性让油画适合创作大型、史诗般的作品,很快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因此,现在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虽然19世纪后期,由于科技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材料应用于油画领域,如丙烯颜料之类,但油画仍然在西方架上绘画这一领域占主导地位。
通常画油画使用木炭条之类易擦拭修改或方便覆盖的工具勾出形体,然后逐步在准确的形体上涂上颜色开始绘制,逐步完善色彩和造型,最后使用不同颜色的透明油彩反复渲染直至作品完成。
但对于一些画得较厚一点的油画作品,往往有人就习惯于边上色边出形,因为那样画形体的改动可以自由许多,作者也不追求完成后作品表面形成平滑的油层肌理,考虑的因素主要是构成整体画作中绘画方面的因素,而较少考虑肌理或那些精细入微的细节的光亮平整等等,也就是从更整和更大处着眼。往往这类作品如果不是街头画家的商品画,而是严肃的艺术创作,一般其幅面都较大一些,在绘制时间上不会拖得过分长,而用笔用色则更为随意大胆自由一些(但有个基本限度与作画基点)。
有一些喜欢从已制作好的有色基底画布之上一层一层地盖出各种形象与光影色的技法也很有意思,尤其是对一些光幻效果的表达。这样做更快一些,也更方便。还有一些诸如云雾之类虚部的形象,也都得在上色之后才出形,因为它们没有具体太实在的形象。在油画底部的形体线如果用铅笔勾稿,色层不厚时往往就难以覆盖住,而炭条等工具勾线并使用软布打掉多余的炭粉后相反还易于被不厚的颜色轻松覆盖住。
另外,针对已有相当的基本功的画家而言,在创作过程中的种种技法应该自由、灵巧地运用,而不应被已形成的技法框框阻碍住自我的主念。因为在表现美好光明的道路上,技法是为真正的艺术而创造的,而不应该以技法为主从而阻碍艺术家对艺术的表达。
达芬奇《圣母子与圣安娜》
虽然现代油画颜料多是机器生产,十分细腻,薄涂时透明度增加,但就覆盖力而言却远远不如古代手工制造的粗颗粒颜料了。由于在绘画中有许多地方希望盖住时却不能得心应手,于是有许多画家操起画刀,以极厚的刀法厚刮油色颜料于画幅之上,以增加其厚重之感。
这种手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易保存。过分厚的画太易于开裂,有的几个月不到就裂如龟壳一般,根本经不住岁月的流逝。同时,如果不能用画笔协调,在过渡方面将达不到良好的渐变效果。但如果有的作品以表现装饰性效果为主,而各块的颜色呈现规则的几何形状等等,那就另当别论了,因为像钻石、绿母绿的切面形也可以产生规则的形状色块,但具有很好的装饰、工艺感,非常好看。
很多人通过练习水粉画来接触油画技法,因为油画和水粉画都能覆盖底层,只是水粉以水调和色粉,在经济上更为便宜一些。但二者还是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抛开水粉干湿变化巨大、技法相对单一等情况不说,就谈在具体覆盖时,当用较软的笔划水粉时,如果水份适中,一笔下去很快能在其上覆盖第二笔,第二笔的色彩和笔触形状不会或很少因为第一笔的色彩而发生改变,除非来回涂抹;而油画如果在同一层都没干的情况下,第二笔可能会和下面的第一笔调合起来的,除非画完第一笔之后等干上一两天再画第二笔。
因此有些油色要画很纯的颜色和区域时,如果不小心和其他不纯的颜色区域连上画,就会使那些地方发脏变色,而再要提纯就又得麻烦(要么刮掉,要么大量厚堆纯色,要么等它干再画一层……)所以基于这种情况,有些画家发明了由重彩画灰的色彩技法。
传统的方法都是先画黑白色,再渐渐一点一点一层一层使色彩逐渐鲜明起来,到最后罩染得更鲜艳。这种方法反过来,首先画的很鲜艳,纯度很高,再混入灰色调让它灰下来,这样就像画湿水彩一样,在一两层之中就可得到较好的整体效果,使作者迅速进入直接的色彩调整,大量争取了时间。然而,从空白的画布直接进到鲜明的色彩效果之中是需要有相当的整体气概的,就必须在基本功训练的时代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
当然,作为画家而言,能提高绘画速度往往不是坏事,可是一定要建立在质量的基础之上,才能去谈速度的。当然全力去画,画错的地方越少,修改的地方就越少,就画得更快,这也是提高速度的很好的因素,但质量总是应该首先考虑的因素。
(看中国首发)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