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11-14 03:18:55作者:
北京的胡同串子,说白了,就是共产党嘴里的“旧社会“ 中的下层社会人群。各地都有类似的当地下层人群。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胡同串子并不是什么北京特有的土特产,只泛指没有文化不入流的社会闲杂人群而已。在上海,可能就是叫白相人的那一类, 或者弄堂兄嫂之类的。
最早这称呼如何起源,我没法儿考证。也没兴趣考证。要是非要考证的话,那我早就去学校做个白字教授了正儿八经地侃山了。谁还赖在这里码字啊?
我个人认为,这很可能和北京早期的满清文化,住宅特点有关。北京作为城市在上个世纪之前是以四合院闻名。四合院,平板四方的街道,宏伟的皇宫,这就是北京给人的印象。上个世纪初,北京没有楼房,只有大片的平房胡同。
胡同串子,自然指的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北京贫穷人民。其所居住范围,在北京有顺口溜概括:穷东城,富西城,捡破烂的住南城。这么一说,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胡同串子的划分标准。这和早年共产党划分地主富农贫下中农那套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胡同串子应该是住在贫民区域的低矮胡同里,没有什么钱财文化,也没见过世面的北京穷人。胡同串子当然说一口道地北京土话,能说会道。很可能肤色黝黑,小眼睛提溜乱转。这可以算是胡同串子的非科学定义了。
正宗胡同串子只能产生在老北京,也就是共产党纂国前的北京。因为,胡同串子,不光是居住和职业特点。也和北京的历史文化有关。北京有大量的满清后裔,包括我这种半满半汉,半红半白,谁都攀靠不上的人群。北京人说话做事受满清文化影响很大。三百年共同生活,满汉人民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兄难弟。一竿子打不断的连襟关系了。北京的胡同串子也只能从这类人群中产生。结论,胡同串子,满汉都有。只要祖居北京上百年,就基本有胡同串子的基因。
我从小跟爷奶居住在北京东直门附近的贫民胡同区域。记忆所及,都是家居北京很久的城市贫民。从记事起到高中毕业,一直在这胡同群里走街串巷,穿堂入户,东瞧西看,除了没有偷鸡摸狗坑蒙拐骗外,基本上算对胡同里的民俗了解的不少。如果就这个大范围的话,我也算是胡同出来的。至于算不算胡同串子,咱们后面再说。
投共媚共满族作家老舍写了些以北京为题材的作品。 《茶馆》,《骆驼祥子》算是他的代表作。那个骆驼祥子和里面另一个角色虎妞,就是典型的北京胡同串子。不过,他们虽是胡同串子但并不痞气。我把他们这种类型算作古典型的胡同串子。我小的时候见过许多这种人物。哪天我喝多了,静下心来,也说不定码出一片骆驼嫂子呢。
胡同串子的特点,老实些的,古道热肠,忠厚待人。交朋友也可以是个拍胸脯的患难朋友。狡猾些的,能说会道,见人下菜碟,根本靠不住。这种人有底层劳动人民的狡诈,小肚鸡肠。跟这种人交上朋友,你不吃亏,不被他算计一把,你就烧高香吧。北京有句民间俗话说,看人下菜碟。老北京人听说你住哪里,看一眼你的作派,也就是说话举手投足间,就能把你的家世出身估计的差不离。跟着,服侍待人的规矩规格也定下了。这就是看人下菜碟的本来意思。
我们那片胡同群多是纯体力劳动者。那片胡同群里少有戴眼镜的。多是夏天光着膀子,直勾勾地盯着人的主儿。说话开口就是“您呐,爷们吃了吧?“这股味儿。外貌上,虽然不好说人家粗野,毕竟不是温文尔雅的那种老北京人。
胡同串子的嘴很厉害。胡同片有个大仓库。聚集着不少蹬三轮车的老北京人。印象里,他们都有五十岁上下,说话粗,也有幽默。胡同里有个男孩子,脸型奇特,下巴突出,脸中部凹下去。为人嘴很刻薄。有天,他跟一个蹬三轮的老头贫嘴, 说老头是“马铃薯长须子—土豆一个。” 那老头马上笑嘻嘻地说,你照照你的脸,你是汤锅里盛汤的家伙—-勺子。此言一出,全场大笑。那个男孩从此外号叫勺子。直到我上大学前还不叫名字只称呼他是“勺。“
小时候听胡同里的邻居吵架很多。老北京人的嘴很阴损,讲究骂人不带脏字。他可以冷嘲热讽半天,让你知道他在骂你,还把你气的没话可说。那劲头跟现在网上斗嘴的风气一样。而且,胡同串子还有个本事,他在胡同里叫骂,不指名道姓,嚷嚷一早上,满胡同的人莫名其妙不知道在骂谁。可那挨骂的,心里明白有气还不能出来应骂。北京人有句话,得什么别得病,没什么别没钱,找什么别找骂。习惯上,你要不指名骂他,他再生气也不愿出面还嘴。忌讳的就是找骂。这也叫吃哑巴亏。胡同串子们多精于此道。当然,这样做的,多是胡同老娘们。由此,这就把胡同串子的性别问题也说清楚了:男女老少都有。
非古典型,也就是痞子型,坏些的胡同串子的重要卖点就是痞气。中学的时候,有个小流氓叫宋宝仁。这小子肤色黝黑,平常冷冷地看着人。一脸阴险相。笑起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坏笑脸谱,连装都不用化。听他说话,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全是胡同俚语俗话。他的特点在于长得一幅痞子相,眼睛里冒出股邪气。难以形容笔墨。如果各位能看到他的话,就知道我说的胡同串子是什么了。几乎与地痞流氓是同义语,但还到不了那么差的地步。
没见过世面,也算是胡同串子的一个特点。中学去学商干活时,菜窖免费供应蔬菜吃。一个住在九道弯胡同的男孩,居然每顿吃两大碗“不要钱”的素炒菜。还要冒名吃第三碗。被抓住后,他死活不承认。弄得我当年为他还和老师傅顶撞一顿。他后来真的接了他父亲的班在厂子里烧锅炉去了。至于学生们在菜窖里偷菜吃,用书包偷菜回家,等等,不能枚举了。爱占小便宜,虽然不是胡同串子们专利,也真是此类人群的特点。当然,有句话说,有便宜不占王八蛋。我想,咱们整个神州百姓们均会如此。半斤八两的,你也别嘲笑我们老北京人了。
没有文化是老胡同串子的特点。文化不高是新一辈胡同串子的特点。中共建国后,大力开展文化扫盲,城市普及小学教育。我们那片胡同群里的贫民子弟,多在初中毕业就插队做工,回城后也多在附近胡同居住结婚,还是出不了胡同的圈子。一辈子就扎在胡同里了。回首高考班的四十多人里,几乎没有典型的贫民子弟。
从胡同里走出来的绝不全是胡同串子。早年在北京各个地方出没的人群虽然大都住在胡同里,可你不能一概而论,见个胡同出来的就称之为胡同串子。王府豪宅富商巨甲自不必多说。人家那宅院摆在那里,平常人就只有咽口水的份儿了。一个从胡同里走出来的人,他也可能是提笼架鸟的满清遗少,也可能是官宦后裔,丹青高手,也可能是殷实的商人。这样的人,自然不能算是胡同串子。人家住在胡同里的大宅院里,屋里堆满了字画,红木家具,院里石榴树,葡萄架,金鱼缸,肥狗胖丫头,家底儿厚实着呢。
住在胡同里的北京平头百姓照样温文有礼,有如谦谦君子。记忆中的长辈们全在胡同里生活一辈子。具有老北京人的慈祥,勤劳,宽厚特点。他们是胡同里的“绅士,“ 虽穷而不猥琐。所以,他们绝不是具有负面形象的胡同串子。而胡同串子所没有的就是这种君子特质。
北京的胡同里也住着许多文化人。不论是梅兰芳,还是老舍。已故相声大师侯宝林和他那一代相声演员应该算胡同串子集体鲤鱼跳龙门成了艺术家了。
毛爷的文革大动乱把整个中国的社会秩序搞得大乱。毛爷一声令下,全部青年上山下乡。它把原来存在的社会分层打碎。不论官府子弟还是平民子弟,大家一起去农村刨地挖猪圈要铁锹。这也给北京的胡同串子们提供了一个走出胡同走出京城的机会。不过,后来回城风波起,有门路的回城找到工作。没有门路的北京胡同哥姐们可是吃亏不小。许多哥姐们无钱糊口无处安身,那份困苦无助劲头比在农村好不了多少。这在七十年代末尤其突出。那个时候,他们还面临着结婚成家育小的苦恼问题。
文革浩劫造成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这在城乡结合部和胡同群里比较明显。小流氓们为非作歹,欺负老实居民,引诱少年学坏。中学里不少女孩子被流氓拖下水。不过,现在想起来,这些当年的串子痞子们也不过是偷吃人家的葡萄,枣子,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还有打群架,抢劫,偷车。比起现在的贪官们危害小多了。这也正好说明胡同串子的小家子气。 坏还坏不出大样子来。大盗窃国,小投入狱嘛。
记忆里,没有听老北京人说过谁谁是胡同串子。看来,老北京人自己不说这个词。这样,很可能是中共建国后,进京的各部委军队机关大院里的孩子们对于胡同里贫民孩子的蔑视称呼。年轻时,我也好像没有骂过谁谁是胡同串子。后来我常常跟秃太唠叨北京的民俗,多次提到胡同串子这个词汇给她扫盲。没想到,秃太一次跟我过不去,居然说“你个胡同串子。” 当时,就把我给骂懵了。我,我,我能算是胡同串子吗?你见过那个胡同串子摇头晃脑听贝五,唧唧歪歪念古诗,待人点头哈腰彬彬有礼, 还好歹上过东皇城根牛马大学堂? 气得我直个劲儿地哆嗦。嘿,好心教她几句民俗俚语,她倒反过来套在老师身上了!
斜着了她一眼:“我要是个胡同串子,先拿个擀面杖把你打出那什么来。谁叫你敢这样说我, 吃了豹子胆了?哪个胡同串子让你骑在脑袋上撒欢尥蹶子20年?“ 可是,回头看看孩子,这心就软了。咳,咱到底还是没敢说出来。哪壶不开提哪壶。她居然敢这么说掌柜的。这时,我倒恨我不是胡同串子了。 嘿嘿。
识别胡同串子要些历史文化地理知识。虽然科技含量很低,外地人一般分不清。不在胡同里生活过,觉得谁都一样说话做事。这就跟我们早年看上海人都一个利欲熏心的样子,来美国觉得美国人个个是百万富豪似的。其实,上海人很可爱,跟你明算账,反而不暗沾你便宜。美国富人虽多,咱们周围大多数还是无产阶级下中农人群。咱这挺着肚子穿上西装,人家也没注意到咱的一身行头是旧货摊上掏换来的呢。
随着北京日益城市化,大片的破旧胡同群被拆掉,几十层的高楼巍然纵立在旧址。这样,胡同串子们的老窝都被端了。再也没有产生一种亚文化的土壤了。想想看,刘姥姥不住刘庄,改住大楼,刘姥姥的下一代能会跟刘姥姥一样吗?所以,再过十年,北京的胡同串子就会成历史名词了。伴随着城市文明进步,消失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具有历史特点的活化石人群。 也说不定,再过二十年,我倒可以充作一个活着的胡同串子,给来北京的爱国华侨们 “表演“一把胡同串子说话举止。我的这点历史贡献,让我还有个盼望。嘿嘿,咱得照顾好咱这老心脏,适当哆嗦些,活动筋骨晤的。到时候能挺胸抬头装得像点。
最后,我还要给自己平反: 我不认为我算个北京胡同串子。
唉,秃太逼人太甚,一点不照顾情绪留点面子啊。
嘿嘿
最早这称呼如何起源,我没法儿考证。也没兴趣考证。要是非要考证的话,那我早就去学校做个白字教授了正儿八经地侃山了。谁还赖在这里码字啊?
我个人认为,这很可能和北京早期的满清文化,住宅特点有关。北京作为城市在上个世纪之前是以四合院闻名。四合院,平板四方的街道,宏伟的皇宫,这就是北京给人的印象。上个世纪初,北京没有楼房,只有大片的平房胡同。
胡同串子,自然指的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北京贫穷人民。其所居住范围,在北京有顺口溜概括:穷东城,富西城,捡破烂的住南城。这么一说,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胡同串子的划分标准。这和早年共产党划分地主富农贫下中农那套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胡同串子应该是住在贫民区域的低矮胡同里,没有什么钱财文化,也没见过世面的北京穷人。胡同串子当然说一口道地北京土话,能说会道。很可能肤色黝黑,小眼睛提溜乱转。这可以算是胡同串子的非科学定义了。
正宗胡同串子只能产生在老北京,也就是共产党纂国前的北京。因为,胡同串子,不光是居住和职业特点。也和北京的历史文化有关。北京有大量的满清后裔,包括我这种半满半汉,半红半白,谁都攀靠不上的人群。北京人说话做事受满清文化影响很大。三百年共同生活,满汉人民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兄难弟。一竿子打不断的连襟关系了。北京的胡同串子也只能从这类人群中产生。结论,胡同串子,满汉都有。只要祖居北京上百年,就基本有胡同串子的基因。
我从小跟爷奶居住在北京东直门附近的贫民胡同区域。记忆所及,都是家居北京很久的城市贫民。从记事起到高中毕业,一直在这胡同群里走街串巷,穿堂入户,东瞧西看,除了没有偷鸡摸狗坑蒙拐骗外,基本上算对胡同里的民俗了解的不少。如果就这个大范围的话,我也算是胡同出来的。至于算不算胡同串子,咱们后面再说。
投共媚共满族作家老舍写了些以北京为题材的作品。 《茶馆》,《骆驼祥子》算是他的代表作。那个骆驼祥子和里面另一个角色虎妞,就是典型的北京胡同串子。不过,他们虽是胡同串子但并不痞气。我把他们这种类型算作古典型的胡同串子。我小的时候见过许多这种人物。哪天我喝多了,静下心来,也说不定码出一片骆驼嫂子呢。
胡同串子的特点,老实些的,古道热肠,忠厚待人。交朋友也可以是个拍胸脯的患难朋友。狡猾些的,能说会道,见人下菜碟,根本靠不住。这种人有底层劳动人民的狡诈,小肚鸡肠。跟这种人交上朋友,你不吃亏,不被他算计一把,你就烧高香吧。北京有句民间俗话说,看人下菜碟。老北京人听说你住哪里,看一眼你的作派,也就是说话举手投足间,就能把你的家世出身估计的差不离。跟着,服侍待人的规矩规格也定下了。这就是看人下菜碟的本来意思。
我们那片胡同群多是纯体力劳动者。那片胡同群里少有戴眼镜的。多是夏天光着膀子,直勾勾地盯着人的主儿。说话开口就是“您呐,爷们吃了吧?“这股味儿。外貌上,虽然不好说人家粗野,毕竟不是温文尔雅的那种老北京人。
胡同串子的嘴很厉害。胡同片有个大仓库。聚集着不少蹬三轮车的老北京人。印象里,他们都有五十岁上下,说话粗,也有幽默。胡同里有个男孩子,脸型奇特,下巴突出,脸中部凹下去。为人嘴很刻薄。有天,他跟一个蹬三轮的老头贫嘴, 说老头是“马铃薯长须子—土豆一个。” 那老头马上笑嘻嘻地说,你照照你的脸,你是汤锅里盛汤的家伙—-勺子。此言一出,全场大笑。那个男孩从此外号叫勺子。直到我上大学前还不叫名字只称呼他是“勺。“
小时候听胡同里的邻居吵架很多。老北京人的嘴很阴损,讲究骂人不带脏字。他可以冷嘲热讽半天,让你知道他在骂你,还把你气的没话可说。那劲头跟现在网上斗嘴的风气一样。而且,胡同串子还有个本事,他在胡同里叫骂,不指名道姓,嚷嚷一早上,满胡同的人莫名其妙不知道在骂谁。可那挨骂的,心里明白有气还不能出来应骂。北京人有句话,得什么别得病,没什么别没钱,找什么别找骂。习惯上,你要不指名骂他,他再生气也不愿出面还嘴。忌讳的就是找骂。这也叫吃哑巴亏。胡同串子们多精于此道。当然,这样做的,多是胡同老娘们。由此,这就把胡同串子的性别问题也说清楚了:男女老少都有。
非古典型,也就是痞子型,坏些的胡同串子的重要卖点就是痞气。中学的时候,有个小流氓叫宋宝仁。这小子肤色黝黑,平常冷冷地看着人。一脸阴险相。笑起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坏笑脸谱,连装都不用化。听他说话,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全是胡同俚语俗话。他的特点在于长得一幅痞子相,眼睛里冒出股邪气。难以形容笔墨。如果各位能看到他的话,就知道我说的胡同串子是什么了。几乎与地痞流氓是同义语,但还到不了那么差的地步。
没见过世面,也算是胡同串子的一个特点。中学去学商干活时,菜窖免费供应蔬菜吃。一个住在九道弯胡同的男孩,居然每顿吃两大碗“不要钱”的素炒菜。还要冒名吃第三碗。被抓住后,他死活不承认。弄得我当年为他还和老师傅顶撞一顿。他后来真的接了他父亲的班在厂子里烧锅炉去了。至于学生们在菜窖里偷菜吃,用书包偷菜回家,等等,不能枚举了。爱占小便宜,虽然不是胡同串子们专利,也真是此类人群的特点。当然,有句话说,有便宜不占王八蛋。我想,咱们整个神州百姓们均会如此。半斤八两的,你也别嘲笑我们老北京人了。
没有文化是老胡同串子的特点。文化不高是新一辈胡同串子的特点。中共建国后,大力开展文化扫盲,城市普及小学教育。我们那片胡同群里的贫民子弟,多在初中毕业就插队做工,回城后也多在附近胡同居住结婚,还是出不了胡同的圈子。一辈子就扎在胡同里了。回首高考班的四十多人里,几乎没有典型的贫民子弟。
从胡同里走出来的绝不全是胡同串子。早年在北京各个地方出没的人群虽然大都住在胡同里,可你不能一概而论,见个胡同出来的就称之为胡同串子。王府豪宅富商巨甲自不必多说。人家那宅院摆在那里,平常人就只有咽口水的份儿了。一个从胡同里走出来的人,他也可能是提笼架鸟的满清遗少,也可能是官宦后裔,丹青高手,也可能是殷实的商人。这样的人,自然不能算是胡同串子。人家住在胡同里的大宅院里,屋里堆满了字画,红木家具,院里石榴树,葡萄架,金鱼缸,肥狗胖丫头,家底儿厚实着呢。
住在胡同里的北京平头百姓照样温文有礼,有如谦谦君子。记忆中的长辈们全在胡同里生活一辈子。具有老北京人的慈祥,勤劳,宽厚特点。他们是胡同里的“绅士,“ 虽穷而不猥琐。所以,他们绝不是具有负面形象的胡同串子。而胡同串子所没有的就是这种君子特质。
北京的胡同里也住着许多文化人。不论是梅兰芳,还是老舍。已故相声大师侯宝林和他那一代相声演员应该算胡同串子集体鲤鱼跳龙门成了艺术家了。
毛爷的文革大动乱把整个中国的社会秩序搞得大乱。毛爷一声令下,全部青年上山下乡。它把原来存在的社会分层打碎。不论官府子弟还是平民子弟,大家一起去农村刨地挖猪圈要铁锹。这也给北京的胡同串子们提供了一个走出胡同走出京城的机会。不过,后来回城风波起,有门路的回城找到工作。没有门路的北京胡同哥姐们可是吃亏不小。许多哥姐们无钱糊口无处安身,那份困苦无助劲头比在农村好不了多少。这在七十年代末尤其突出。那个时候,他们还面临着结婚成家育小的苦恼问题。
文革浩劫造成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这在城乡结合部和胡同群里比较明显。小流氓们为非作歹,欺负老实居民,引诱少年学坏。中学里不少女孩子被流氓拖下水。不过,现在想起来,这些当年的串子痞子们也不过是偷吃人家的葡萄,枣子,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还有打群架,抢劫,偷车。比起现在的贪官们危害小多了。这也正好说明胡同串子的小家子气。 坏还坏不出大样子来。大盗窃国,小投入狱嘛。
记忆里,没有听老北京人说过谁谁是胡同串子。看来,老北京人自己不说这个词。这样,很可能是中共建国后,进京的各部委军队机关大院里的孩子们对于胡同里贫民孩子的蔑视称呼。年轻时,我也好像没有骂过谁谁是胡同串子。后来我常常跟秃太唠叨北京的民俗,多次提到胡同串子这个词汇给她扫盲。没想到,秃太一次跟我过不去,居然说“你个胡同串子。” 当时,就把我给骂懵了。我,我,我能算是胡同串子吗?你见过那个胡同串子摇头晃脑听贝五,唧唧歪歪念古诗,待人点头哈腰彬彬有礼, 还好歹上过东皇城根牛马大学堂? 气得我直个劲儿地哆嗦。嘿,好心教她几句民俗俚语,她倒反过来套在老师身上了!
斜着了她一眼:“我要是个胡同串子,先拿个擀面杖把你打出那什么来。谁叫你敢这样说我, 吃了豹子胆了?哪个胡同串子让你骑在脑袋上撒欢尥蹶子20年?“ 可是,回头看看孩子,这心就软了。咳,咱到底还是没敢说出来。哪壶不开提哪壶。她居然敢这么说掌柜的。这时,我倒恨我不是胡同串子了。 嘿嘿。
识别胡同串子要些历史文化地理知识。虽然科技含量很低,外地人一般分不清。不在胡同里生活过,觉得谁都一样说话做事。这就跟我们早年看上海人都一个利欲熏心的样子,来美国觉得美国人个个是百万富豪似的。其实,上海人很可爱,跟你明算账,反而不暗沾你便宜。美国富人虽多,咱们周围大多数还是无产阶级下中农人群。咱这挺着肚子穿上西装,人家也没注意到咱的一身行头是旧货摊上掏换来的呢。
随着北京日益城市化,大片的破旧胡同群被拆掉,几十层的高楼巍然纵立在旧址。这样,胡同串子们的老窝都被端了。再也没有产生一种亚文化的土壤了。想想看,刘姥姥不住刘庄,改住大楼,刘姥姥的下一代能会跟刘姥姥一样吗?所以,再过十年,北京的胡同串子就会成历史名词了。伴随着城市文明进步,消失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具有历史特点的活化石人群。 也说不定,再过二十年,我倒可以充作一个活着的胡同串子,给来北京的爱国华侨们 “表演“一把胡同串子说话举止。我的这点历史贡献,让我还有个盼望。嘿嘿,咱得照顾好咱这老心脏,适当哆嗦些,活动筋骨晤的。到时候能挺胸抬头装得像点。
最后,我还要给自己平反: 我不认为我算个北京胡同串子。
唉,秃太逼人太甚,一点不照顾情绪留点面子啊。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