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仪“公开告别”挑战中国高官人事神秘

发表:2007-11-30 05:4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3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吴仪又一次撩拨了众多国人的神经。不过,同她从前在贸易、金融谈判中面对对手时的坚定,应对sars危机时的果敢以及在四面楚歌之中接手产品安全整治时的勇气相比,这一次仅仅是因为一句简短的公开告别。11月23日,在参加中国美国商会2007年岁末政府答谢晚宴时,吴仪表示:明年3月的"两会"之后,她就会退休,不再担任任何职务,所以要向大家告别。

如果查看最早发布的,百十来字的消息中并没有确切的信息来源。然而,这一点已不再重要,它依然被媒体纷纷登载,迅速传播开,并引发了众多读者的万千感慨。感慨,不仅仅是因为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一个官场成规就这么被打破了,还在于打破它的是一个从来不惮于彰显个性,并因此赢得众多民众赞赏的吴仪。

  在一个有"官本位"传统的国家,官员的任免去留向来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极为敏感的话题。不要说国务院副总理这样的高级官员,即便是七品县官,芝麻绿豆大的处长、科长,任免也常常要到最后一刻才能水落石出。对于组织来说,是唯恐利益难以协调,牵一发而动全局。至于当事者本人,则更会小心翼翼讳莫如深。有望升迁的不说,是担心值此紧要关头说错话,结果有出入尚在其次,如果因为表错情影响了前程可就是一辈子的事;而去职或遭贬抑者也不会说,不是时候,更何况还难免心存侥幸,最后翻盘。民众也就习惯了一番猜测之后,等着官方最后出来一锤定音。

  吴仪的谢幕甚至都无需猜测,此前的种种迹象已不难判断,在2008年召开的新一届人大换届中,她将会退出政府领导职务--吴仪今年11月年满69岁,符合公务员条例规定的退休标准;在刚刚结束的中共十七大上,她和一批年事已高的领导人一起退出了中央委员会......似乎,她的离去也会沿袭旧例,在无声无息中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但这个政坛"铁娘子"终于还是在最后时刻让人眼前一亮--在公开场合直陈自己的去留。

  这种"公开告别",对于一贯率性的吴仪其实再自然不过。当晚在座的官员、商人,要么是和她曾经一起共事的部下,要么是长年交往的朋友,这当然是一个蛮合适说"再见"的机会。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中国官场鲜见这样正式的"告别",才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感慨。虽然这远比不上她曾经任何一次的临危受命,但因为告别在即,她对于交出官位、权力的淡然与从容,才更容易让人们想起她过去的种种,愈发珍惜她这样的个性官员。事实上,连国际媒体也表达了类似的感受,它们说从吴仪身上感觉不到一些中国官员传统的刻板印象,说很难选出像她这样富于魅力、智力和技巧的领导人。

  然而,在一个高度强调组织纪律性的官僚金字塔中,吴仪注定将是"另类"。从现代组织学的观点来说,中国的官僚机构不可避免存在现代组织发育之初的通病。那就是,通常状况下,往往并不鼓励张扬的"个性"。美国组织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先驱阿吉里斯早就指出,组织变得越严格、越规范,人就会变得越专门、越机械。这种情况下,任何"出头"、"冒泡"行为都可能被看作是对整个体系的挑战,其代价往往是个人无法预料、难以承受的。这大体符合长期以来中国民众对官员整体的感受。

  所以,不能因为吴仪公开谈论去留,就希望中国官员的人事任用制度马上透明;不能因为中国出现了一些个性官员,就希望所有官员皆能如此。幸好,现代组织已经发展到了兼顾组织统一性与人性的阶段。所以,不妨把吴仪以及诸如李金华等近年所谓"个性官员"的出现,看作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组织体系步入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惟一需要强调的是,现代政治组织的成熟无一不是建立在决策民主与行政有序的前提之下的;而在一个良好的组织系统里,即使是庸人也起码能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这或许才是我们现在更需要的。



来源:红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