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历史真相:被故意误传的经典名言
中国有句成语叫断章取义,不知道属于"国粹"还是英语亦有之。最近看到一则贴子,觉得真正能将之发扬广大的,似乎还是国人出色。
贴子名叫"被误传的经典名言",颜某人的博文,很少做文抄公的。看到此贴,如受洗礼(猥顼人士联想到割礼也无妨),忍不住手贱,抄录几段。
误传一: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爱迪生
据说后一句话是,"但那1%的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唉,本来引用名言略去一句话倒算不了什么,可略去的这句话恰恰是最重要的。既然称之为"天才"了,实在不是仅靠汗水能堆积起来的,比如说颜某人--------他女朋友。天才不代表成功,我们要的也是争取成功而不是争取成为天才。所以用"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更多的是在诠释成功而不是在诠释天才。这句被我们误读了几十年的名言,不知也激励了多少人,同志们辛苦了,爱迪生补充说明,你们白流汗了。(顺便提一下,有一个牛人专门作了考证,爱迪生的原意是--天才是一个把自己所有工作做完的有天分的人。)
误传二:不存在一个掷色子的上帝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上帝不掷色子。"他这句话是针对量子物理而说的。量子物理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测不准原理,它彻底打破了"决定论"的物理学,而爱因斯坦恰恰是支持决定论的,这与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有关。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狂热的信徒,但他始终相信上帝的存在(不一定是某个宗教的上帝),他认为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观念就好象上帝掷色子一样不可相信。这是他的本来意思。
那么,现在让我们看看,我们的教材是怎样篡改爱因斯坦的话的--绝对令你目瞪口呆。教材说:"爱因斯坦反对量子物理,是因为爱因斯坦觉得量子物理学家承认有一个掷色子的上帝存在,不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
颜某人评曰,由这个例子足可见"名言"这种东西是可以随便往伟人嘴里塞的。比如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多好的对联啊,现在谁都知道是清代蒲松龄写的。颜某人恰有考证癖,知道此联乃是我的一个本家--颜迈同志所做。最早看到的报道是颜迈乃是一个中学老师,可能编了一个联语故事,套在蒲松龄身上,从此就流传开来了。现代网上传得更绝,此联成为"清人颜迈"送给蒲松龄的励志联了,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了。(写完此论后,眼皮直跳,怕出错,上网再仔细搜一番,见到刘曙光的《"有志者,事竟成"一联的作者到底是谁》一文(《语文建设》2006年增刊),说,据清人邓文滨的《醒睡录》中记载,"有志者,事竟成......"这副对联是明朝人胡寄垣写的。《醒睡录》中有这样一段话:"吾邑前明孝廉胡寄垣初入学,试下等,愤甚。即登楼读书,不下梯者三年,自题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后数年遂中。"如此说来,此文亦非颜迈所作,原作者乃明朝人胡寄垣,呜呼,乱了,我真的乱了......咱们还是不跑题的好。说爱因斯坦呢,怎么跑蒲松龄了?)
误传三: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
--拿破仑
"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谁都知道这是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接受这句话,是因为一个伟大的外国人对中国有如此崇高的评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深感自豪。而我们也深信这只睡狮已经醒来,已经让世界感到它带来的颤抖,因为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已经当惊世界殊了。但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这句话的中间还有一句:"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
颜某人评曰:嘿嘿,嘿嘿......(我知道你很难过。)
误传四: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布莱德利
我们过去知道的是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则是一举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我们是第一个让美国人在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署了停战协定,大灭了美帝气焰,大长了人民威风,连美国人也如是说,这句话就是明证。但是,布莱德利说的这段话却是有前提的:"如果我们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那我们就会被卷入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上面的话是原作者写的,颜某人照章全录。据我所知,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云云似乎好像应该大概或许不是那么回事,我所知道的历史是朝鲜发动对韩国的"统一战争",联合国表决谴责,维和部队出兵,咱们伟光正的解放军战士支援朝鲜,一举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既然历史都可以被误读,一个美国佬的一句话,大家就将就吧。
四段网文抄完(现在的文抄公真省事,连动笔都不用了,直接复制粘贴。电脑这玩艺,谁说不是好东西?),颜某人开始做总结陈辞--
大家听说过割礼吗?鉴于此博有女性读者,不知道就算了,俺也不做具体介绍。那阉割总听说过吧。曾几何时,阉割是东方不败、岳不群等成功男士追求的一种"极限运动",但据金庸同志考证,这二位仁兄似乎都没有从此变性,一举加入妇联。可现代人阉割起名言来,却大有要将其"雄变雌""牡变牝"之势。割掉的总是最要害的部分,割完之后连意思都变了。被阉后的原话,再包装成"名言",广为流传,我们可称之为"名言净身运动"。
当然,能在网上看到的,被揭发"下面没有了"的几句名言,都属较极端的例子。而且颜某人以为,揭丑者也只是口头说说,没有拿出确切的考证依据来,故我也只作摘抄,姑妄听之。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手中确有几段名篇被"阉割"的例子。
应该让大家广为知道的一段出自我们的教科书。几年前(我还在复旦图书馆"俘书"那当儿),闻一多的孙子闻黎明出书《闻一多年谱长编》,收有其名篇《最后一次讲演》,结果读者在书中读到十分陌生的一段:
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
为什么大家都没见过这一段话呢,当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把他删掉了。为啥要删掉呢,说来好笑,因为教科书上,跟这篇放在一起的,恰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别人,司徒雷登》。在此,我要感谢最早删这一段的人,这一刀挥下去,割得好,没有这一割,以闻一多"公然抵触领袖"的言论,《最后一次讲演》也不可能流传,更不可能被编入教科书。但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包括司徒雷登、史迪夫在内的美国人当时在抗战的中国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我想历史也该给个正确的评价。为什么这一段还是被阉割如故,我不懂。
另一则例子还是出自教科书,是最近热炒的《口技》被删的内容。这段内容原文就不必抄录了,上网到处都找得到,大约有两层意思,一女人在床上跟男人"语猥亵事",翻译过来就是说下流话;另一层就是一家人起来小便。原文当然为古文,文诌诌的,其实也没啥大不了。民间表演,有些低俗内容吸引观众无可厚非,而《口技》毕竟是读圣贤书的文人作品,亦不至于把"猥亵事"都具体写出来。但我们的教科书编撰者大概担心稚嫩的学生看后难免要起不良的生理反映,不得已删之,倒也情有可原。如今被网络"揭底",还让媒体爆炒一段,恐怕好奇的学生们找来原文看的定不在少数,本欲"屏蔽",结果将是更突出。这倒让我想起了初中之时买了岳麓书社版的《二拍》,原著中"涉黄"的内容,全部用圈圈代替,叫人看到兴奋处嘎然而止,十分不爽,更有几篇文章读下来满纸都是圈圈,还不如全文删去得了。后来索性向同学处借来足本《二拍》,自个用圆珠笔填空,把圈圈都填满了。以后每翻起此书来,圈圈内的手写字总是特别醒目,真是典型的欲盖弥彰,严重影响了本人青春期时期的健康成长,此书罪莫大焉。
总结得差不多了,再说点"疑似题外话"。颜某人除反对一切形式的阉割原著之外(最著名的阉割还是孔子删诗,以后拟作专题讨论),还尤其反对中学教育里的"背诗词名句"。曾看过中学生为应付高考诗词填空,手中拿着几页名师整理出来的诗词名句来背,我觉得这比阉割还严重。人家是割去重点部位,你这是只看重点部位。颜某人以为,了解诗词作品的意境,品鉴其好坏,非读全诗,阅其原貌不可。没让你把诗全篇背下来,你确实可以只记住其中的几句名句,但全诗一定要看,把名句放在全诗中去读,才能真正理解它何以成其"名句"。
不良的"名言净身运动",大概与政治和急功近利的作风有关。还好,现在网络发达了,一句关键词就能搜得全章,这一进步对世界文化界来说,将是历史性的。我主张大家充分利用起这一工具,发起"名言再殖运动",很多时候,全貌,就是历史真相。
在教科书中的《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的名篇。因为与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放在一起。所以把闻一多文章中的‘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都删除。一直到闻一多孙子闻黎明编的《闻一多年谱长编》出版,别人才看到原文。因为是教科书,印象特别深,有些人恐怕到死也不知道文章被删过。"
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 .
为什么大家都没见过这一段话呢,当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把他删掉了。为啥要删掉呢,说来好笑,因为教科书上,跟这篇放在一起的,恰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别人,司徒雷登》。在此,我要感谢最早删这一段的人,这一刀挥下去,割得好,没有这一割,以闻一多"公然抵触领袖"的言论,《最后一次讲演》也不可能流传,更不可能被编入教科书。但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包括司徒雷登、史迪夫在内的美国人当时在抗战的中国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我想历史也该给个正确的评价。为什么这一段还是被阉割如故,我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