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篇文章还在网上,并没有和财经时报的命运一样,被停刊。伴随着这篇文章的还有中国农业银行针对《财经时报》的失实报道所发表严正声明,针对《财经时报》的报道进行了逐条的反驳。《财经时报》的停刊应该是新闻出版总署管的事,不过并没有看到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停刊这方面的信息,照理说,应该在这个时候发个类似通报批评的的文件,起码也能起到警示教育的其他媒体的目的,不过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或许"悄悄的"下达或许口头下达。
既然没有看到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信息,那么《财经时报》被停刊这则新闻看上去就有点假,因为当目前为止,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和财经时报两方面的信息,我们不能确定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农行的报道,如果只是农行站出来说,这篇报道不符合事实的话,就开始定罪《财经时报》报道失实的话,这显然对财经时报是不公平的,这样以后谁都可以否定媒体的报道,谁都要怀疑媒体报道的公正性,客观性,真实性。
这件事虽小就反映出了,我国的媒体****监督所面临的困境,一个报道不实就停刊,至于为什么失实,在哪些方面失实,都没有明确的第三方的交代。而且这件事后,没有任何媒体出来说话,哪怕是谴责财经时报的媒体都没有,更谈不上站出来来辩驳一下是非了。都选择了沉默,不知道是这件事情实在不值得关注,还是用沉默来证实什么?
"媒体不得异地监督","新闻采访需履行正规采访手续","重大、敏感新闻稿件刊登前需与被报道方进一步核实、交换意见",这几条规则看上去就像是让媒体带上脚镣跳舞,而且还把媒体放在燃烧的炭火上。每一个有点知名度的报纸电视节目都说过,他们的很多稿件、录制的节目不能播出,据说焦点访谈以前的播出率都不到50%。可见这些报道都在和被报道方进行核实的时候,被核实掉了,被和谐了。
忽然想起,如果当年美国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在得到水门事件的内幕消息后,也拿着这些消息去和共和党、尼克松核实的话,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样的。
下面是导致《财经时报》被停刊的报导原文(编者)
农行常德分行46亿元巨额不良资产剥离真相
财经时报2008年,农行常德分行又一次向长城长沙办剥离46.21亿元的不良资产,目前农总行正在对此事件做详细彻查。
这次剥离的不良资产是2004年、2005年两个会计年度的不良资产,相比上次多了一个会计年度,涉及的金额较大。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农行常德分行虽然是二级分行,但当时农总行没有把贷款审批权回收,二级分行行长一年的贷款审批额度有十多个亿,那两年发放的贷款中有部份无法收回,便采用惯用的方式将这部份经营损失以正常的呆账剥离;二是这46.21亿元不良资产并不完全是常德分行的,为达到多剥快剥的目的,这其中有部份不良资产是从湖南的其他二级分行划转过来的。
农行常德分行为了将经营损失转作不良资产顺利剥离给长城长沙办,便通过私刻公章、复印公章,并采用刀刮裁剪套改等方式伪造国家公文,"炮制"了一系列资产管理公司核销剥离所需要的工商、法院、公安局、会计事务所等文件,再借划转之机,制造顺利剥离不良资产的假象。
实际上,农行常德分行剥离的不良资产主要由损失类和呆滞类两部份构成。按照农总行的相关政策,在不良资产未剥离前,有两种途径可以处理,一是排队等核销,但所需时间很长;二是要全额计入损失,这样银行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且账面会很难看,只有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是最可行的方法。
而长城长沙办收购农行常德分行不良资产的成本非常低,损失类的对价是1%、呆滞类对价是30%。例如,一个500万元的损失类资产包,资产管理公司支付5万元的对价就可以取得所有权,随后银行又以高出成本价1至2倍的价格将资产包买回。
这样做的好处是,资产管理公司不用费尽周折拍卖,便可以很"轻松"地获得翻倍的收益,而农行常德分行将资产包回购后,就掌握了对资产包的处置权,可以不再受任何政策限制地将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对于有经营能力的企业,银行会向他们继续催收贷款,而确认不能收回的贷款则按呆账进行再次核销。农总行已经便派出了专项检查小组进驻到农行常德分行。与此同时,农总行还开始对今年剥离的不良资产进行抽查,目前还发现农行连云港(5.12,-0.08,-1.54%,吧) 分行也存在同样的违规问题。
有业内人士认为,农行即将剥离的8179.73亿元不良资产,或许将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特别是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最后一块大蛋糕,在这过程中要避免发生违规操作,农行亟需进一步完善内部管控机制。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