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45岁,是某家科技公司负责人,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值为115mg/dl,三酸甘油酯(俗称中性脂肪)为250mg/dl;陈先生的身高170公分、体重78公斤、血压为138/93 mmHg,中年发福之后,腰围已达95公分(37吋)。
起初他丝毫不以为意(因为本身没有不舒服的症状),但是他的太太由于长年照顾患糖尿病且中风卧床的婆婆,知道不应该忽视高血糖、高血脂的问题,苦劝之下终于将陈先生带到门诊求治。
陈先生罹患的正是新世纪文明杀手─「新陈代谢症候群」。新陈代谢症候群亦称X症候群,早在公元1920至193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直至1960到1970年代,有更多专家明确描述此病症的特征,包括腹部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胰岛素等。
1988 年史丹佛大学Reaven教授正式把此症候群归因于胰岛素阻抗性;1991年Ferrannini教授开始观察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抗性及高胰岛素血症」有密切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更于1998年将这些症状的集合体正式命名为「新陈代谢症候群」。
新陈代谢症候群的临床表现,是会增加心肌梗塞、脑中风与糖尿病的罹病风险。其主要原因是,循环中,有过多来自脂肪组织的游离脂肪酸,这些游离脂肪酸会减少肌肉对血中葡萄糖的利用,使得血糖上升和造成胰岛素阻抗。而血液中过多的葡萄糖,会使胰脏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代偿胰岛素阻抗,故血中高胰岛素与游离脂肪酸引发一连串的发炎反应,并发血脂异常与血压增高,最后造成动脉粥状硬化,进而导致诸多的慢性疾病。
◎一般民众可以自我检视,若在下列5个项目中符合任3项,就是患有新陈代谢症候群:
●血压:收缩压超过130mmHg、舒张压超过85mmHg。
●空腹血糖大于100mg/dl。
●血中三酸甘油酯超过150mg/dl。
●腹部肥胖:台湾的标准是男性腰围超过90公分,女性超过80公分。
●血中高密度脂蛋白(HDL),男性低于40mg/dl、女性低于50mg/dl。
一旦符合新陈代谢症候群的诊断标准时,就必须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因为这群危险因子的存在,与台湾十大死因中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有密切关连性。
然而,这个症候群起初很少有症状,可能只是像陈先生这样,在健检时,意外发现血糖、血压、血脂肪有点偏高,或身材有点走样。但在未来10年内,这些人罹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两倍;罹患冠心病的死亡率提高3至4倍;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风险提高6倍!
「减重」是改善新陈代谢症候群的第一要务。肥胖病人可以半年内减重10%为目标,适度运动和节制饮食有助于缩小腹围、降低血糖、血压及血脂肪,进而减少伴随这个症候群而来的并发症。
虽然目前的实证医学还无法完全证实新陈代谢症候群的所有病因,但却有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指出,现代人由于饮食习惯日益西化,日常运动量减少,以往中年人较易发生的乳糜血年龄正逐渐下降。
许多家长认为,青少年外表没有肥胖情形,就不会有血脂肪异常的问题,甚至也不会有新陈代谢症候群的发生,并不节制高热量食物,也因为课业而忽略了体能活动的重要性。其实,这样反而更容易轻忽新陈代谢症候群的威胁,造成严重的后果。
青少年除了要定期做新陈代谢的检查之外,也应避免吃精致、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并且多增加体能运动,如此才能及早预防新陈代谢症候群。